重慶晨報記者 林祺 報道
什么樣的家教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重慶市第七中學在初2015級的232名家長中做了一份抽樣調查問卷。232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多采用協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而讓孩子做家務的,其表現、學習優秀率(90%)比不做家務的(20%)比例高近5倍。
七中相關負責老師表示,做這次問卷,旨在了解年級學生家長的基本特性,了解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培訓。而調查結果,也確實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親子關系良好,孩子成長更健康
在調查中,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為嚴師、朋友、保姆的家長,各占三分之一。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多采用協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
家長羅先生說,有段時間因為孩子鋼琴考級的事情,他和孩子鬧得極不愉快。結果孩子的表現就是“平時很乖,一上課就說話或自己玩自己的”。咨詢專家后,羅先生才知道是“因為家長給孩子施加了壓力,所以孩子要用另一種方式發泄出來”。
男生小冉對自己和父母的關系特別自豪:“我特別愛我的父母,他們和我的關系不像家長,像是鐵哥們。從小到大,家里有什么事都擺在桌面上。爸爸出差的時候,媽媽就說:‘男子漢,全靠你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感,而且堅強、果斷。”
【專業解讀】:
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學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信任感被內化為學習潛力和動力,繼而促進學業水平的提高。同時會讓孩子變得自信,樂于與父母以及父母以外的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更愿意做出新的嘗試和探索,孩子的公正感更強、積極社會信念也更高。
父母多讀點書,對孩子有好影響
對于孩子的成績,家長們都是最關注的,但顯然關注的方式有些偏差。調查顯示,有超過80%的家長,會選擇在孩子做完作業后,進行檢查。但是,孩子在家里做作業時,看電視或者是不在家的家長占到了62.9%。
陸先生是名老師,從兒子上小學開始,他就特別注意一些小細節,為了培養他的專注力,孩子看書時陸先生和妻子都不會看電視,更不會在家里打牌或娛樂。一般會拿一本書在一旁默默地看,這種安靜的閱讀習慣和專注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上中學以來,兒子的學習完全不用父母操心,他能夠“自主學,自主玩”。
【專業解讀】:
家庭作為學生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不少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偏差直接或間接地源于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率先做到熱愛學習、舉止文明等行為,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樹立良好的典范。
孩子做點家務,不會耽誤成績的
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這樣看來,并非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孩子學習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選擇。
家長徐女士說,自己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幫父母做事,可父母老嫌她添亂,不讓她幫忙。“這使我失去了許多磨練,所以,我從孩子3歲起就鼓勵他自我服務。”
徐女士說,由于從小受到鼓勵,兒子最快樂的事就是幫家人干活。“現在孩子一直保持做家務的習慣,我覺得他自理能力不錯,學習也沒耽誤。”
在成績優秀的學生中,自主管理零花錢的能力也較高。53.3%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學生會將零花錢“攢起來,有計劃地花”,比成績較差的學生高17.9%;相反,隨心所欲,給多少花多少的學生中,成績較差的為13.9%,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僅為3.1%。
【專業解讀】:
適當地做家務會成為調節孩子生活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包括做家務在內的勞動教育,對人的成長有重要作用,勞動有助于人們養成勤奮、負責的品質以及健全的人格。勞動不光能培養個人品質,背后更體現了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那些沒做過家務的學生,或許連掃地都是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