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西安交大附中分校德育處副主任曹培松指出:男孩在4歲前缺失父親的陪伴和教育,會在性別角色中傾向于女性化表現(xiàn);女孩在5歲前缺失父愛,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易出現(xiàn)焦慮不安或無所適從等問題。
現(xiàn)狀:80%的父親沒時間與孩子交往
曹培松在講座中說道,中國爸爸把孩子的養(yǎng)育大都推到了媽媽身上,調(diào)查顯示,在1988名被調(diào)查者中,60.7%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缺失父教”,僅有13.0%認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誰承擔了更多教育責任?”時,46.9%選擇了母親,28.7%表示“父母均擔”,僅有13.0%表示是父親。
有媒體一項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狀況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0%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空閑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僅有6.9%的人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誰最尊重你,讓你感到很自信”時,僅有15.5%的人選擇了父親;在被問到“內(nèi)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訴誰”時,僅有8.5%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并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曹培松說。
究因:家里為何會出現(xiàn)“小大人”?
“每天早上,中國很多家庭上演著這樣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媽媽作戰(zhàn)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視無睹,一個家庭的情況就呈現(xiàn)出來:焦慮的媽媽,缺席的爸爸以及無力成長的孩子”,曹培松分析說,當夫妻情感出現(xiàn)問題,內(nèi)心孤獨的媽媽不自覺地將更多焦慮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當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時,爸爸則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里,而不是父親的世界。
“不少家庭存在以教育孩子的矛盾來掩蓋夫妻矛盾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父母或者夫妻間存在矛盾。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夫妻間情感生活,出現(xiàn)問題后無法良性地交流和解決,往往導致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于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tài)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
“孩子被母愛過度包圍,和爸爸過度疏離,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擔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會出現(xiàn)小大人,或者孩子會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tài),沒辦法探索社會;而家庭對孩子的嬌慣,讓丈夫更覺得沒有自己的位置,更覺得心灰意冷。最終,成為一個怪圈。父親的淡出已經(jīng)不是孤立、單一的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爸爸對孩子真正的影響,其實體現(xiàn)更多的是爸爸對媽媽的態(tài)度上”,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說,如果爸爸對媽媽的態(tài)度不夠好,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公平的,“我覺得這點是挺重要的,但是很多人沒有考慮到父親對母親情感和關系的好壞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因為健康的夫妻關系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可喜的是,80后父母最大的特點是不把孩子推出去,他們認為‘我有能力教育好子女’”。
問題:女孩在5歲前缺失父愛,容易早戀
曹培松談到,父親對孩子的獨有影響力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格發(fā)育。跑、跳、鉆、投、拋、攀、翻滾等活動,能促進孩子的體格和大腦發(fā)育,提高抵抗力,而運動顯然是爸爸們的強項,孩子和爸爸一起游戲,才會更有活力,玩得更“瘋”;二、智力發(fā)展。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爸爸常陪伴,孩子更聰明,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三、良好的個性發(fā)展。孩子如果只接受女性方式的教養(yǎng),缺乏男性方式的陪伴,易養(yǎng)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膽小怕事等特點,尤其是男孩,更需要從父親那里學習堅韌、大膽、果斷、豁達、豪爽、獨立等具有陽剛之氣的品質(zhì);四、性別意識。父親的陪伴有助于孩子適當而靈活地理解兩性角色,男孩在4歲前缺失父親的陪伴和教育,會在性別角色中傾向于女性化表現(xiàn);女孩在5歲前缺失父愛,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易出現(xiàn)焦慮不安或無所適從等問題,容易早戀,并且早戀的對象往往是叼著煙卷的“小混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