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病中,深居簡出,遠離一切應酬和喧囂;關掉手機,靜心休養,謝絕親友的探視和慰問。竊以為,病來不由己、不怨人,理應自我承擔,不該累及他人。尤其是以病弱之體示人,須承受別人或憐憫或同情的目光,更易觸動自己追憶當年強健之時的敏感神經,從而引起憂郁情緒的上下波動,于己于人都無益處。因此,眾多關心自己的同事親友,通過多種途徑詢問我的病情,我只能滿懷感恩之心誠懇致歉。
病中無趣,卻也多思。回想沒病的時候,過著健康快樂的日子,卻身在福中不知福,這也不滿意,那也不稱心,爭名奪利,怨天尤人,平白生出許多煩惱。生病了,足不出戶,浮想聯翩,每天盯著天花板心憂天下,以前爭過的不想再爭斗,以前失去的再不覺得遺憾。曾經為之大傷腦筋的功名利祿,現在看起來也不值分文。病可以讓人體會到擁有的可貴,也可以顯著地降低人的期望值。病前病后看人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心靈感悟。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種本錢,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過中年,身體某些方面出點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身體稍有不適,就應盡快求醫,千萬不可過分自信、諱疾忌醫。實踐證明,對自身疾病的警惕性越高越好。我們常譏笑某人貪生怕死,有點小病就驚慌失措。這固然有些小題大做,但并非沒有好處。重視身體發出的病變信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科學的態度、明智的表現,不僅不應受到嘲笑,而且應當學習這種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的科學精神。
生病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缺憾。人的一生,多有缺憾。缺憾是人生常態,理應坦然面對。人生際遇,不可能圓滿無缺,不存在十全十美。所謂圓滿無缺,不過是一種短暫的幻覺;所謂十全十美,不過是一種美好的祝福。一味追求圓滿,就會歸于失望,曾國藩將其書房命名為“求闕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有病在身,淡然、坦然、超然,應是三大良好心態。
寵辱不驚要淡然。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清澈見底,也像一杯苦咖啡耐人尋味。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無所謂了;放下了,成敗得失也就不再斤斤計較了。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
從容淡定要坦然。人生如夢,歲月無情。驀然回首,才發現人活著是一種心情。我們可能做不到泰山壓頂腰不彎,但需要遇事冷靜、辦事沉穩、處事有度,勝不驕、敗不餒。世間萬物,如鏡中花、水中月,影過心不留痕,那就是大智慧了。
拋開紛擾要超然。人都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又都在別人的哭聲中告別這個世界。擁有的就萬分珍惜,失去的就當做過眼煙云。該牢記的牢記,該忘卻的忘卻。忘卻名利,身外之物不留戀;忘卻煩惱,惆悵之事不牽掛;忘卻疾病,樂觀豁達不焦慮;忘卻積怨,飛短流長不計較。
人生就是這樣: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不管你愿不愿意,該來的終歸要來,誰也無法回避,誰也無從選擇,只有勇敢面對、泰然處之。
感謝病痛,感謝苦難,砥礪了心智,升華了靈魂,讓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學會了生活的收斂,收獲了真情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