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發生的幾起不幸事件,從女子在酒店遇襲、到魏則西采用了某些療法導致癌癥病情延誤,再到陳仲偉醫生被患者襲擊遇難,很多網友都紛紛留下正能量的留言。
但網絡也出現了一些刺耳的聲音,比如,女子遇襲有人說她“衣著輕佻,易被誤會”,魏則西的不幸被諷刺為“沒有腦子,沒有判斷力”,陳醫生更被說成是“肯定做過虧心事”。
不由得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再嫁后喪夫喪子,回到四叔家做工,不但沒有人同情,反而在訴說不幸時被柳媽揶揄,說她死后到了陰間會被兩個男人爭搶。這種冷酷無情的風涼話給她帶來更大的痛苦,導致她的精神進一步失常,繼而被掃地出門,慘死街頭。由此可見,說風涼話就像是一把無形的刀,不但對厘清是非起不到任何好作用,還會給當事人帶來二次傷害。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組織與員工促進中心研發部主任肖震宇說,這種責備受害者、說風涼話的行為,其實在全世界都屢見不鮮。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即人們經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視他們所處的特殊情境。
比如,今年初,巴黎暴恐事件發生后,很多法國人在網上散步不理智的留言,說遇難者“誰叫他們出現在了暴徒周圍”,認為是受害者本身的錯,而不追究暴徒這個外部環境因素。
犯這種錯誤的原因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對受害人萬般指責,不顧客觀原因,常讓人感到世間的冷漠和刻薄。克服這種想象,主要還是要加深彼此的理解。
在一些不幸事件發生后,首先,要知道幾乎人人都可能犯基本歸因錯誤,所以當我們在看到或聽到一些惡劣事件,第一反應要責備他人時,先提醒自己一下:“我這么想客觀嗎?”然后通過和大家討論,深入了解事件的經過,就會有證據、能力去分析個人和環境在整個事件中起的作用,而不至于妄下結論,不分青紅皂白、毫無同情心地責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