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75年前,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簽字,侵華日軍隨即向中國投降。中國人民在付出巨大犧牲后,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這場戰爭不僅有力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更極大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韌性和文化韌性,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國家尊嚴和民族榮譽。
近日,一部反映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死守孤樓與日寇力戰四晝夜的電影《八佰》熱映,重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那段“狼煙四起,熱血壯山河”的崢嶸歲月。回望抗日戰爭波瀾壯闊的14年歷程,在裝備落后、缺衣少糧的條件下,無數中華兒女毅然決然選擇英勇抵抗,用血肉之軀在中華大地上筑起一道道抗擊外侵者的新的長城。在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優秀的中華兒女沒有被嚇倒、被擊垮,無數革命烈士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屈的性格和百折向前的能力。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見證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當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抗日戰爭喚醒了東方這頭“沉睡的雄獅”,淬礪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懷,讓五千年文明在經歷了內憂外患之后,重新走入世界歷史;讓四萬萬同胞經歷了生死浩劫之后,重新找到強國之夢;讓一個在百年間經歷了運動與起義、改良與變法、割據與共和的國家,最終確認了民族解放的道路和旗幟,再一次升華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見證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質,也在風云際會的時刻。千百年來,中華文明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謀大同,義利相兼、以義為先,沒有侵略性和攻擊性,注重以人文構建包容性、共享性的和諧秩序。然而,當面對外敵入侵時,中華文明也會展現出極強的社會動員能力,用堅韌精神點燃抗擊侵略者的熊熊怒火,激發全民族共抗外侮的無窮力量。這種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卻又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雖履險而能如夷的源泉,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歷劫不絕的內在根由。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一個沒有文化韌性和精神韌性的民族,注定難以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遑論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圖偉業。一個國家的強大,既需要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的硬實力,也需要思想、文化、精神、倫理、道德等軟實力。偉大的抗日戰爭孕育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韌性和文化韌性,這正是我們培育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也是激勵全體中華兒女在新發展階段知重負重、頂風行船的精神財富。
精神因傳承而不朽。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雖已遠去,但抗戰精神卻并未過時,這種精神偉力穿越時空,仍是激勵全民族攻堅克難、奮發圖強的不竭動力。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面對全球抗疫的挑戰,我們更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以打持久戰的韌性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上不懈努力,走向更光輝的未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