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今瀛洲鄉坑口村)頗具藏龍臥虎之勢,整個村落呈船形。胡氏子孫枝繁葉茂,人丁興旺,于是自然地繁衍派生成東、西、南、北、中五隅(支),中隅為長房。胡氏宗族歷代以來人才輩出,尤以明代中期為最:明成化戊戌科(1478年)進士胡富,官至戶部尚書;嘉靖戊戌科(1538年)進士胡宗憲,被稱為“奕世尚書”。其中胡宗憲為長房34世孫,與其族叔胡富相隔一個甲子年考中進士,現存的石雕精品--奕世尚書坊,即為頌揚他們而立。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仿木結構,三間四柱五樓,高10米、寬9米,其鏤空浮雕的龍、獅、鶴、鹿及明代書畫大家文征明手書鐫刻的“奕世尚書”、“奕世宮保”具有極高的藝術階值。村南登源河西岸,座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此祠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間胡宗憲(梅林公)敕封總督江南七省軍務,文有徐謂(字文長)、文征明等出謀劃策,武用俞大猷、戚繼光等沖鋒陷陣,采用“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剿撫兼施”的抗倭戰略,終于蕩平倭寇。顯赫戰功使胡宗憲的仕途登峰造極:官封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并加太保。衣錦還鄉便大興土木,于嘉靖26年(1547年)建成這座三進七開間、建筑面積達1564平方米的祠堂,清光緒24年(1898年)大修,1988年至1993年間,又按原規模與風格,各級政府投入資金30萬元全面整修。龍川胡氏宗祠除具有徽州古祠的特點外,其內飾雕刻精美,天井、門樓、廊廡、祭堂、寢廳的梁坊、梁臍、斗拱、雀替、柱拱、柱基、隔扇等建筑構件上木雕千姿百態。祠堂前進中間前方大梁雕刻的“九獅滾球遍地錦”,后方大梁雕刻的“九龍戲珠滿天星”枝藝高超;正廳三面幾十扇落地窗門下截平板花雕的荷池勝景、梅花鹿生態寫真栩栩如生;后進兩側窗門雕刻的幾十個花瓶插花圖案,瓶與花無一雷同,均屬全國罕見,被專家們譽為“木雕藝術殿堂”。祠內有一特異現象:500多年來均不見蜘蛛蹤跡,是何原因不得而知,不過少了蛛絲污染的木雕就更顯風采。龍川全村幾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這有一個傳說:龍川是條船形,而船在大河大海中航行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船靠港,因此特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守護祠堂,丁姓猶如鐵錨把大船釘住就安寧穩當了。奇怪得是這家丁姓數百年來代代單傳,如今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卻又是生了男丁。龍川人說坑口是塊風水寶地,經常聚百年之地氣,采日月之精華,經過若干年便有人物涌現。不知是冥冥之中上蒼自有安排,還是龍川人在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熏陶中具備了非凡的能力,斗轉星移,龍川仍然人杰地靈,她以豐厚的底蘊和難盡的謎底吸引著世人的關注!
明清兩代,績溪徽商鼎盛。龍川胡氏有大批子弟外出經商,有的告老還鄉,有的遷徒定居外地。19世紀初,龍川胡氏中隅44世裔孫胡永源十六七歲離鄉,輾轉到了江蘇泰州黃橋,先在一家雜貨鋪當伙計,稍有積蓄后與徽州同鄉合股開了一爿“裕泰和”茶葉店,自己仍在原店打工。積蓄漸豐后又到季家市獨資開了一家“胡永泰”茶葉店,不久“裕泰和”同鄉退股,胡永源便開始獨資經營。
胡永源獨生子胡樹銘(45世)子承父業,經營黃橋、季家市兩店,生意興隆。
胡樹銘生有四子。長子、三子夭亡,二子胡炳華繼父業從商,“裕泰和”、“胡永泰”日益發達。四子胡炳衡(胡錦濤祖父,46世)喜讀詩書卻屢試不第,抑郁成疾中年亡故。胡炳華、胡炳衡各有二子:胡增鑫、胡增金,胡增麟、胡增鈺,“錦”字輩為48世,共有13人。泰州胡氏家族凝聚力特別強,從胡永源開始直至“錦”字輩幼年,數代不分家,幾十口人居住一起,口操績溪鄉音,奉行龍川鄉俗,隔堂子孫,視若嫡親。胡永源祖孫三代均歸葬故里龍川,牌位入龍川宗祠受族人祭祀,胡錦濤祖父胡炳衡筑墓龍川對岸三間岱,其父親、祖父墳瑩地點皆清晰可辯。
胡錦濤父親胡增鈺,生于1917年,在泰縣姜堰上完高中后,一直擔任小學教師;母親李文瑞娘家江蘇東臺,畢業于南通女師。他們1941年在上海結婚后就返回泰州大家庭,與母親陳氏一起居住生活,1942年12月生下胡錦濤后還育有二女。胡增鑫(長房)之女胡錦霞大胡錦濤一歲,1948年隨母回績溪瀛洲坑口老家居住,現為績溪縣政協委員。據她介紹:“增”字輩四房沒有分過家,她年幼時就生活在大家庭中。“錦”字輩目前分布在泰州、北京、上海、蕪湖、馬鞍山、南京、績溪等地。胡錦霞說錦濤小時很文靜,大人看書,他也拿上一本書,坐在小凳上入神地看。胡錦濤在泰州讀完小學、中學,考上清華大學后才離開。胡錦霞講胡錦濤曾在履歷表籍貫欄中填過“泰州”,受到父親訓導后從中學開始就一直填“安徽績溪”。
胡錦濤在團中央主持工作期間,在一次全國團代會上對安徽省代表說:“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區。我是績溪人。”他在貴州工作期間,與筆者的老師、績溪長輩族親胡壽民(今已故)有過信件聯系,筆者雖未親見回信,可胡老先生曾親口告知筆者,胡錦濤在信中說:感謝家鄉父老的關懷與支持,代向家鄉父老轉達親切的問候。
1990年春,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績溪籍全國人大代表許家政將胡壽民老先生的信由西藏代表團轉交胡錦濤。第二天(4月2日),胡錦濤電話約許家政在會議開始前見面,他在聽取了胡家政有關績溪情況匯報后說:“我目前在西藏,既幫不了家鄉的忙,也沒有機會回老家看看,你回縣后找機會代我向績溪的父老鄉親問好,向故鄉的縣委、政府致意。”
1992年3月25日,在京參加七屆五次會議的許家政,接到胡壽民先生從績溪寄出的信件,要他再見一見胡錦濤,并附有轉交給胡錦濤的信。3月27日,胡錦濤又約許家政開會前在人民大會堂見面。許家政重點匯報了績溪91年水災及之后海內外、中央各部委捐贈大批錢物的情況,介紹了績溪人民救災搶險、重建家園中的感人故事。胡錦濤過問了瀛洲大橋(跨登源河,距坑口2公里左右)的建造進度。他說今后凡是能辦到的,一定盡力幫助。
績溪人胡錦濤從來沒有忘記家鄉,盡管他還沒有到過故鄉。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祖國要強大、民族要昌盛,肩負的責任重大,一縣一鄉的小范圍事務應該置于大局之外。績溪的老百姓理解、支持、擁戴老鄉胡錦濤,當然也希望胡錦濤稍有空閑時,回老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