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西漢的外戚前、中、后三期的歷史可看出,西漢外戚經歷了一個從受皇帝控制到控制皇帝的發展過程,總的來說在西漢,外戚還是依附于皇權的,因此具有暫時性、脆弱性與不穩定性,往往皇帝的喜怒就可決定他們的榮辱,一般隨著他們代表入物的起伏而起伏。如呂后,在位時大封諸呂為王,等呂后一死,功臣集團馬上殺呂產、呂祿,滅掉呂氏一族,廢呂后所立的少帝,另立代王為帝。呂后在時,呂氏無比隆盛,當她一死,呂氏曾有的榮華富貴就馬上煙消云散。也因為西漢外戚的暫時性、不穩定性,因此“漢興以后,至于哀平,外戚二十余家,保全者四家而已。”西漢外戚發展到東漢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外戚之禍,正如《后漢書》所記:“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莫不定策惟簾,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可以說西漢外戚是東漢外戚之禍的胚胎。
本文摘自:《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6卷第4期,作者:馮佳,原題:《西漢外戚與西漢政治》
一
外戚是歷朝歷代都有的現像,它對各朝各代的政治也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這種影響的大小取決于外戚對權力的控制程度。在我國封建社會還處于上升階段的西漢,根據時間順序可將西漢外戚分為三個時期:前期、中期、后期。
昭宣時期是外戚發展的中期,外戚已經掌握了朝廷大權,開始主宰政局。所幸昭宜二帝自身還比較英明,他們用外戚輔政,能做到自己不受外戚的控制,當外戚專權的局而逐漸威脅到皇權后,為了維護皇權,等到時機成熟,馬上起而反攻,消滅外戚,奪回政權,重塑皇帝權威。這一時期外戚的典型代表是霍光,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在漢武帝死時以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政。霍光在輔政期間,不但政事一決于光,就連皇帝的廢立都由霍光決定,在昭帝死霍光對即將及位的昌邑王不滿意,于是聯合太后廢掉昌邑王,改立衛太子孫為帝,是為宣帝。不但霍光自己是輔政之臣,霍氏一門也執掌大權。他的外孫女是昭帝皇后,他的小女又是宣帝皇后,后黨勢力很大,霍光的兩個女婿是東四宮衛尉,他的昆弟諸婿外孫皆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霍氏在盤根錯節,形成了龐大的權力網,所以《漢書》稱霍氏是“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延”,這種情況下連皇帝都要對霍光禮讓三分,《漢書》記載“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己甚”,霍式也得到皇上的額外恩賜。但在霍光輔玫的昭宣時期,除昭帝在位時間短,無所作為外,宣帝因為從小在民間長大,高才好學,因此很有主見,“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說明宣帝已經對霍光專權不滿,只是在當時對霍光還有顧忌,不敢表露,霍光一死,宣帝看時機成熟,馬上對霍氏動,剝奪霍家的權力,改封霍光兒子霍禹為大司馬,但冠小冠,無印綬,同時罷免其右將軍屯兵官屬,將原霍家執掌的胡越騎、羽林及兩宮衛將屯兵,都改由自己的親信許、史子弟代領,更借霍禹謀反一罪,一舉誅滅霍氏。此后宣帝大權獨攬,所以“車騎將張安世代光驂乘”,宣帝才能“從容肆體,甚安近焉”,說明宣帝已擺脫了外戚專權的威脅。
元成哀平四帝時期是外戚發展的后期。元帝即位權力落入皇后王政君手中,從元帝開始的四位皇帝或年幼或懦弱無能,根本無法處理政事,因此王政君先后憑借太后和太皇太后身份執掌政權近50年。在她當政期間,大肆提拔自己親戚,成帝即位后尊王皇后為太后,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封五千戶。王氏之興自鳳始”,后來又封“舅譚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紅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五侯”。她的侄子王莽先后封大司馬、安漢公、宰衡、居攝。當時王氏子弟“分據勢官,滿朝廷……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若王氏開口,連皇上也不得不聽,成帝欲封劉歆,王鳳以為不可,“乃止,其見憚如此”,平帝9歲即位,年幼懦弱,被王葬所控制“政自莽出”,平帝14歲死,王莽“惡其(嗣皇位者)長大”,立宣帝玄孫年2歲的劉嬰為帝,實際由王莽行使皇帝實權。王家勢力的顯赫,為王莽代漢奠定了政治基礎,“他看到漢家的天下正在土崩瓦解,漸至不可救藥,而孝元皇后與平遞又是孤兒寡婦,可以欺侮,于是大有取漢家天下而有之的野心”,終于在公元8年,一腳踢開名義上的皇帝,自立為帝。其實王莽并不是王氏中最顯赫的,王莽“孤貧,……少運不佳”,就是這樣都可以篡位成功,說明西漢確實走到了盡頭。對于王莽的篡權,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成帝柔仁,專任王氏,而國祚遂移”。
二
三
在西漢歷史上,外戚的發展導致發生了四次政變,企圖改朝換代。第一次以呂后為首的呂氏集團。呂后在位時,已大封呂氏,讓呂祿、呂產分掌南北軍,大權在握使得呂氏產生了代劉氏而自立的野心,這樣必然會遭到漢初立國功臣和劉姓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是清楚這一點,所以她在死前告誡呂祿等說:“高祖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果然,在呂后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漢初功臣和劉姓王集團就誅產、祿,”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第二、第三次是在昭宣時期,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因與霍光爭權失敗而發動的叛亂,結果失敗。霍光死后,宣帝馬上就開始剝奪霍家的軍政大權,面對這種日漸削弱的情況,霍氏被迫謀反,想廢天子而立禹,但諸霍謀反失敗,云、山、明友自殺。顯、禹、廣漢等捕得。禹要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獨霍后廢處昭臺宮,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第四次是王莽篡權,公元八年一腳踢開了2歲即位的孺子嬰,自己登上皇帝寶座,立國號為新。王莽之所以可以成功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有姑母王政君支持,二是王氏外戚權重,三是皇帝幼小、懦弱,被王莽所左右,四是王莽不惜采用各種手段,拉攏群臣其吶喊鼓勁,奪得了劉氏政權。
四
從西漢歷史上看外戚上臺是有一定原因的,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內,都要有一個權利中心,皇帝一般是這個權力中心的核心人物,但當皇帝年幼或懦孔無法擔任這個核心人物時,這個任務便會自然而然的落到與皇帝關系最親的人身上,與皇帝關系最親近的莫過于他的母親與妻子兒女,當皇帝的母親妻子成為這個權力中心的核心人物后,她們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自然會提拔自己家里的人擔任重要職務,掌握實權,這樣便造成了外戚專權。即使即位的皇帝比較英明,但出于外戚與皇權是緊密相連的,是皇權的寄生體。因此只要有皇權存在,就必然有外戚掌權,而外戚作為皇親國戚,在皇帝眼中自然要比那些非親非故的大臣們來的放心信任,因此外戚便借助皇權發展起來,只要有一女入宮受寵,她的父兄子弟也可以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