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藏品的角度來看,明淸時期與唐宋時期的蓋碗既有傳承又有區別。其實,唐代已普及飲茶,并有了專用盞,隨后又發明了盞托,宋元沿襲,直至明清配以盞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盞,也就是蓋碗的前身。 古人用茶盞、盞蓋和茶盞托這三位一體的蓋碗作茶具有四大好處:一是茶盞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讓茶葉沉淀于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蓋,而蓋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還可用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可防止從茶盅溢出的水打濕衣服,因而在客來敬茶的禮儀上,以蓋碗茶敬客更具敬意;四是用蓋碗作飲具,保溫性更好。 清代的綠地粉彩花鳥紋蓋碗。
蓋碗里的飲茶之道
舊時,人們喝蓋碗茶講究姿態,可以從一個人喝茶的姿態上看出這個人職業。你看戲劇中的角色,如果是一個秀才,他喝茶的姿勢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蓋向外波動水面,喝茶的時候,用茶蓋遮住口鼻,輕吹細吮茶水,那叫“斯文”。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拿著茶蓋,使勁撥動水面,然后大口地喝出動靜來,那叫“牛飲”。再看青衣花旦喝蓋碗茶,拿杯蓋的手要做成蘭花指的樣子,那叫“淑女”。
民國時期的粉彩美人帶子紋蓋碗。
飲茶是份享受,茶客們一邊飲茶,一邊漫話世道,暢敘友情,閑談滄桑。
蓋碗里的收藏之道
蓋碗雖小,卻能體現出各種歷史時期的制瓷特色。從康熙年間、乾隆年間一直到有明確紀年的1950年,蓋碗橫跨了這二百多年,正是粉彩技法最盛行的時期。
民國時期的粉彩美人帶子紋蓋碗。
蓋碗,它結合了中國茶文化與瓷文化。這種自清代流行的飲茶器具,是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一個標志,人們開始追求雅致的生活趣味。用蓋碗喝茶,有茶船為托可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所以,一件好的蓋碗,能讓人在品茗的同時發現自然的奧秘、領會人生的哲理、領略藝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