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朝大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歷代傳揚(yáng),頗有通俗易懂又不失詩之意境之妙。不過,在滿清學(xué)士紀(jì)曉嵐看來,卻不盡然。他曾評論說:此詩有'病’,病在'上焦’,'頭火’太盛,宜清其上。
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不宜用“清明”兩字。
諸君試想,如果別的時節(jié)下雨,而清明反而沒下,這句豈不是空了。若改為“時節(jié)雨紛紛”,哪個節(jié)下雨,便指哪個節(jié)了,豈不更好?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路上”二字也屬多余。
請問哪個行路之人不在路上行走,沒有必要點明路上。
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二字更是不妥。
路邊有人,可以問路,若路邊無人,這路怎么問呢?“酒家何處有”自有問意在內(nèi),則是有人問路,無人便在自問,這樣最妥。
末句“童遙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更為欠佳。
行路之人,見人即問,如遇樵夫、村姑等都可問的,哪有專找牧童問路的道理。再說,還有可能一個人也遇不上,自己望見酒簾飄動了。只留“遙指杏花村”幾字,則為有人問有人答,無人也可自問自答。
這樣逐個清理了句首之后,便成了:
時節(jié)雨紛紛,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原來噴子從清朝就有了,紀(jì)大煙袋也是噴的不要不要的。
無獨有偶,寫過《登鸛雀樓》的盛唐詩人王之渙曾寫過一首詩:
黃河遠(yuǎn)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涼州詞》
可巧的是,后來有一個抄詩者,當(dāng)時少寫了個“間”,但因古文是沒有標(biāo)點的,所以靈機(jī)一動修改了一下斷句,被后人卻讀成了另一首詞:
黃河遠(yuǎn)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這個更厲害,詩瞬間變成詞了。不過讀來也別有一番韻味。
(文/張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