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標》(Winning bids)
自由交流
中標
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拍賣理論的新發展
一九九一年,阿爾文·羅斯(Alvin Roth,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被問起未來一個世紀經濟學將如何變化。“長遠看來,”他寫道,“對成功的真正考驗不僅在于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支配經濟相互作用的一般性原則,還在于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微觀經濟工程的實際問題上。”瑞典皇家科學院似乎認同這一點。10月12日,它把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斯坦福大學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以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和設計上的研究。這一研究成果代表了經濟學的工程學視角。
拍賣是出售藝術品乃至漁獲等珍貴商品的一種古老機制。少數簡單的拍賣形式逐漸成為主流。在英式拍賣中,競拍者逐步提高出價,直至剩下一個出價最高的;荷蘭式拍賣設定較高的起拍價,然后逐輪遞減,直到有一個競拍者應價。但隨著運用范圍擴大,拍賣已變得更加復雜,引發了經濟學家更濃厚的興趣。上世紀60年代,威廉·維克里(William Vickrey,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發展出了一套后來被稱為拍賣理論的學說。他評估了競拍者的最優策略,研究了不同拍賣形式的收益和效率。但維克里研究的拍賣案例范圍比較狹窄,其中的每個競拍者對拍賣品的估價互不相關。而實際上,人們對于拍賣品的估價往往取決于其他競拍者或賣家的估價。各方都可能擁有關于拍賣品價值的私人信息,這些信息的線索會在拍賣過程中顯現。
威爾遜從60年代開始分析這些案例。他首先研究拍賣品具有“共同價值”的情形:這一價值事先不確定,但最終對每個人都一樣。例如拍賣蘊藏石油的地塊:參與各方對該地塊的估價可能各不相同,也許是因為對石油儲量的估計不同。在這類情況下,中標者往往最后會發現,其他競拍者出價較低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關于拍賣品共同價值的信息。這可能意味著中標者因為高估了拍賣品而出價過高,這種現象被稱為“贏家詛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