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無題詩賞析
李商隱《無題》詩隱匿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沒有原由,沒有時間、地點和具體主人公的情況下,讓讀者在朦朧含蓄之中去自由聯(lián)想、任意體驗,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故事情節(jié)。用“無題”的方式完全擺脫了題目對解讀作品內(nèi)涵的束縛,使讀者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感受力和聯(lián)想力,通過自己的體驗去尋求解答,從而獲得審美享受。
孟子說:“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對愛情、婚姻與家庭的向往是人類心底不變的渴求。愛情素來是文學的永恒主題。唐代詩人因其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對于“愛情”這一包含著愛慕、追求、歡會、傷別、遙思等心緒意思的內(nèi)在體驗,有著表達上的優(yōu)勢,或悲,或喜,把詩歌美學弘揚到極高的高度。恩格斯說“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愛情的痛苦”,李商隱用痛苦的愛情種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細膩而富于靈敏觸角的思維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頭最甘美的水,用荒涼沙漠般的心尋覓著幸福人生的豐美草原。
無題詩在李商隱愛情詩中占據(jù)主要地位,多數(shù)充滿期待與失望、痛苦與留戀、執(zhí)著與仿徨交織一起的矛盾心情,這實際上與整個時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開來,可看到其具有現(xiàn)代主義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唯美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特點有:
1、表現(xiàn)的是主觀世界。重現(xiàn)一時的情緒。詩人同自己談話。
李商隱的無題詩“略去了愛情的線索,隱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將非情的成分脫略殆盡”;“《無題》詩往往是圍繞著理想'郁結(jié)'所形成的中心去構(gòu)思。”。這些評論都印證了現(xiàn)代主義色彩的第一個特點;
2、多用象征、隱喻、夸張,形式精巧優(yōu)雅,語言含蓄凝煉。吸取音樂、美術(shù)、建筑等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賦予抽象的觀念以具體的富于質(zhì)感的形式。
李商隱的無題詩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復(fù)雜的心理描繪,以及通過背景氣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發(fā)情懷,并不注重愛情事件的交待與勾勒,它抒發(fā)的是一種純粹的情致。”“無題詩……猶如無標題音樂,往往是作者某種潛在情緒的觸發(fā)及展現(xiàn)。”這印證了現(xiàn)代主義色彩的第二個特點;
“這些詩很典型地表現(xiàn)了封建時代士大夫們向往愛情,一面又對封建禮法存著重重的顧慮。”(《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等主編)
“‘弱者的強愛’這種特殊的愛情形態(tài)深刻揭示了人間愛情悲劇的共性”(蘇涵的《一個弱者的愛情世界》)。
“他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了中國文人以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舒泄哀怨憤懣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這一傳統(tǒng)。”
但他的抒情詩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軟,“他和那些消極的頹廢詩人卻有著本質(zhì)上的不同,因為在他的詩歌里我們可看出'無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愛情詩感情沉郁,表達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讀此同聲一哭”;在塑造藝術(shù)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學力和過人的才華創(chuàng)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詩美,使詩的思想容量和藝術(shù)質(zhì)量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這就是他的詩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美感的所在了
下面賞析幾首李商隱的無題詩。
一、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1、原詩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
2、譯文
那明亮的畫樓,那溫馨的桂堂,
是星光的照耀,是春風的吹拂昨夜多么令人難忘。
沒有鳳凰的翅膀,不能在天空中自由飛翔。
可我們的心像靈奇的犀角,永遠相通。
隔座行酒,美酒使我們陶醉,
游戲猜謎,燈燭照紅我們的面頰
可惜美境不能常在,更鼓催人,我要應(yīng)差離去。
我漂泊的身軀,獨如飄轉(zhuǎn)的飛蓬,隨風飄轉(zhuǎn)的官府蘭臺。
3、賞析
首聯(lián)“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點出時間和地點。但細一琢磨,所給的場景又那么讓人難以捉摸,“畫樓西”,“桂堂東”,有如從念禪師的燈語“趙州東院西”,顯然是作者夢設(shè)的時空,以追想消逝的戀情。頷聯(lián)“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好象是作者在表述心志,頗有些海誓山盟的味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yīng)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兩個場景,一繁華一冷清。繁華之處也孕育著失落與哀怨,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燈紅酒綠、歌舞喧鬧的夜宴上,也許因為羞怯只能與所愛之人相視傳情,也許是與所愛之人歡娛良宵而當夜闌人靜之時又不免倍添惆悵。總之,應(yīng)官鼓響,一夜風流隨風而逝。詩人坐在馬上心緒迷離,失魂落魄,象風中蓬草一樣投入了一天庸常的案牘瑣事。全詩場景多變,意緒紛繁,所有的文字皆是以詩人的情感變化連綴而成,于思緒中見美感。
這里便有了一種“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況味。
“留得殘荷聽雨聲”是一種追憶。當人們很親切地追憶并再現(xiàn)從前的景況時,那一特殊的情景對追憶者有著意義,對于一般的追憶而言,它往往也同時意味著一種面向未來的希望和規(guī)劃;但殘荷聽雨卻與此不同,那些搖曳在秋雨中的敗葉枯枝,不再意味著對葉綠花紅的任何憧憬,而是它的終結(jié)。在這自覺的終結(jié)體驗中,卻有著對枯萎過程最為深沉的絕望和抗議。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追憶,是一種更加真切的精神體驗,它對李商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一首《無題》詩能使我們進一步領(lǐng)略這種追憶的復(fù)雜韻味。
這首詩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愛意,它發(fā)生在一個通宵達旦的宴席上,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了的官場交際活動,從“隔座送鉤”、“分曹射覆”看來,那個女子是其中一個陪酒歌妓。但正是這個女子,卻和李商隱在一片嘈雜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溫情。我們還不能把它稱為愛情,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是一個兩情相悅的萌發(fā)狀態(tài),也許它只表現(xiàn)在一個相互憐惜的眼神中。詩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一定想知道。一切都平淡如常:飲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沒在嘈嘈雜雜的喧囂之中。沒有表白,沒有承諾,也沒有任何約定,當應(yīng)衙的鼓聲響起來的時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那只是一個溫馨的情境,就象已經(jīng)逝去的星辰和風,只留下一種淡淡的歡喜,一種深切感動,還有揮之不去的憂傷,使詩人不能放棄。這一切都源于一個溫馨的情境。
“身無彩鳳雙飛翼”,所悲嘆的首先是現(xiàn)實的困頓和絕望。李商隱少有才名,得顯要賞識,人生象鼓滿了風的帆,錦繡前程歷歷在目;但一次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聯(lián)姻,使這一切都成為過眼云煙,不僅如此,李商隱還不得不背著忘恩負義和首鼠兩端的罪責,艱難地前行。李商隱以自己的前途為年輕的沖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年的艱難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隱體驗了人生的無常和孤獨,成為一個漂泊無根的人。一顆破碎的心靈由于對歸宿的渴望,而變得多愁善感,變得多情。為了抗拒著冷漠無望的現(xiàn)實世界,詩人開始演繹、沉湎于一個又一個的溫情體驗。而“心有靈犀一點通”,既是指相互賞識、兩情相悅,也是指對彼此命運的認同。由此而生發(fā)的兩情相悅,正是詩人所不斷尋覓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會改變。在“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中,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失落感正被詩人醞釀著,使我們隱約聞到一種悲傷的氣息。詩人在第一句重復(fù)了兩個“昨夜”,它提醒我們這只不過是一種追憶。據(jù)“走馬蘭臺”一句推測,這一追憶發(fā)生在次日的官衙中。追憶是個人的事情,當詩人進入追憶之中的時候,它摒斥了外在現(xiàn)實世界,將“走馬蘭臺”的無奈棄之一旁,回歸到屬于自己的絕對真實之中,所以,它首先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逃避。此外,在一個感情波瀾之后,詩人選擇追憶,而不是謀劃和憧憬,它還表明了詩人就這一件情事本身,已經(jīng)做出了一個了斷,那就是自覺的放棄。正是這放棄的選擇使我們感到震撼和失落,那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決斷。
對這一段溫情的放棄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當詩人在自己的腦海里象慢鏡回放一樣,重新體味著昨天晚上的一切,體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風,體味永遠佇立在那里的畫樓和桂堂時,一切是如此的親切,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會被遺漏,因為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過深深的感動,這其中更有無限的惋惜和依戀。這是真正的追憶,它不包含有任何希望,這里有生命深處的大絕望。春酒已經(jīng)飲盡,也許永遠不會再有;蠟燈已經(jīng)熄滅,也許永遠不會再次點亮,但那種溫潤和暖意,將永遠留在詩人的心中。追憶,使一切嘈雜都隱去,只剩下星光閃爍、微風輕拂,只剩下溫暖的酒和搖曳的燈。就象無聲電影一樣,追憶虛化了昨晚的一切,只有溫情,沒有情節(jié),因此無法謀劃,只能回味。我們只能說,李商隱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種虛幻的感受,他自覺地放棄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但昨夜畢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戀,那么,李商隱如何會心甘情愿做出放棄的選擇呢?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現(xiàn)實仕途的絕望,人生信念的毀滅,可以通過感性世界來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嗎?李商隱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過多次愛情體驗,戀愛的對象多不可考,有指為女冠、宮女、官妓,甚至主官的妻妾。無論如何,每一次愛情體驗,對于李商隱來說,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燒,“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每一個難熬的朝朝夕夕,既意味著對時光的珍惜,也意味著對時光的恐懼。所有的愛情都不會有結(jié)果,只留下深深的傷害和痛苦,留下一個個憂傷的追憶。那些毫無希望的愛情,還值得再次去追求嗎?但追求中那些溫馨的生命體驗,又怎能輕易舍棄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敗,使得李商隱選擇了追憶。追憶是一種退縮,是一種絕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護。“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因為結(jié)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憶;因為不讓任何情節(jié)發(fā)生,所以只留下追憶,但在追憶中,溫情卻得到最小心翼翼的守護。對于李商隱來說,追憶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最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因為現(xiàn)實朝夕變幻,即使艷若嬌荷,即使激情如火,也終將枯萎消逝,艷麗和激情是一種虛假,而虛假背后的悲哀才真實,所以,李商隱只能把人生虛擬為一個情境,在這個情境中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東西。“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是將當下刻意演繹為一種追憶;而“留得殘荷聽雨聲”則是一種對既往的追憶。對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詩人深情地迷戀那沒落于深秋殘荷上淅淅瀝瀝的雨聲。
二、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1、原詩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2、譯文
你說要來卻是空話,一去就無影無蹤,斜月照著高樓,五更的鐘敲響了。夢中因為離別啼哭也難以喚住你,醒來后強烈的相思驅(qū)使著我沒等墨汁研濃就寫信。燭光朦朧地映照著金翡翠屏風,熏香依稀地從芙蓉帳里微微地透過來。劉郎已經(jīng)恨透了蓬山遙遠,更何況你我之間隔著萬重蓬山。
3、賞析
作為一個身世坎坷、郁郁寡歡的詩人,李商隱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失落感傷的情緒,一旦牽惹上所愛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還是久別難逢的懷戀,作者都將它置于一種朦朧、絕美的境界之中,通過各種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飄忽朦朧的聲色,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濃郁,主題表現(xiàn)得更為深切。
這首詩表達了對一位遠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戀。詩人在夢中與戀人失之交臂,醒來之后便陷入無盡的悵惘之中。痛楚的呼喚已無濟于事,于是提筆急書,寄情文字,卻發(fā)現(xiàn)紙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跡。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來,詩人借著殘燭的余光,遙思獨居閨房的戀人,描畫出迷人的場景,殘月斜照空空樓閣,凄慘鐘音悠悠傳來,不知已經(jīng)歷過多少次這樣的場景,多希望天明以后就可看見他的蹤影,但是每一次的希望都換來的是更深一層的失望,又在失望當中孕育著新的希望,就這樣在希望與失望的交織中編織著夢幻般的未來。現(xiàn)實是遠離難逢,夢境又能怎樣,只換得虛妄的相見,如陽光下的泡沫,斑斕只在旦夕間。幽幽的燭光,如錦的翡翠畫屏,幽幽的麝香,如云的芙蓉帷帳,夜已央,人未眠,月光隔了樹照得見她的孤單,將清冷的光輝滿撒繡簾,展一頁素箋,把無盡的思念書寫,這綿綿的離恨哪里書寫的完,只恨不似天邊月,不能籠罩在他的身旁,只恨夜?jié)庠碌c他相見無期,這不愈的創(chuàng)傷,永生的悲凄,只能借夢消愁。
全詩著意摹寫纏綿悱惻的相思相憶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個相思相憶的心理流程又與斜月、晨鐘、燭影、香暈的環(huán)境描寫層遞而下,在夢幻交織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凄迷哀麗的境界,既避免了藝術(shù)上的平直,又恰到好處地突出了“遠別之恨”的主旨。
從借用劉郎的典故,顯見今后要再會是幾乎不可能了。劉郎是古代一個男子,他遇到了神仙女子,醒來后到天臺山再找已經(jīng)不見了。我們想想那神仙女子是永遠見不到了,對李商隱來說,他所愛的人,是被幽閉在重重深墻之內(nèi),見她好象比神仙女子還要難,所以說“更隔蓬山一萬重”。
愛情,成了商隱詩中最重要的主題,而愛情的難以實現(xiàn)更增添了讀者對商隱一生悲苦命運的同情。他詩中那些極富個性特征的意象群:紅燭,冷月,夕陽,金井,玉珮,丁香,翡翠,孤鴻,黃葉等等無不遍染悲色,冷中凝香,在一片岑寂中顯出愛情境域的婆娑朦朧,窈窈靄靄,如月色黃昏暗香浮動,令后世讀者玩味無窮。
三、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2、譯文
颯颯東風送來蒙蒙細雨,荷花塘外傳來陣陣輕雷聲。打開金蟾咬鎖的香爐放入香料,轉(zhuǎn)動玉虎牽動井繩汲水回屋。賈氏隔簾偷看少年美貌的韓壽,宓妃愛慕曹植的才華留枕寄情。相思之情切莫與春花爭榮競發(fā),一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
3、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位深閨中追求愛情的女子失望的痛苦。女主人公愁懷不展,百無聊賴,不由得沉重得悲嘆。全詩含蓄深婉,反復(fù)詠嘆,震憾人心,動人心弦。這首無題寫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
首聯(lián)“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描繪環(huán)境氣氛:颯颯東風,飄來蒙蒙細雨;芙蓉塘外,傳來陣陣輕雷。既隱隱傳達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調(diào),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動和難以名狀的迷惘苦悶。東風細雨,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夢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蓮塘,在南朝樂府和唐人詩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悅傳情之地;“輕雷”則又暗用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這一系列與愛情密切相關(guān)的詞語,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lián)想是很豐富的。紀昀(yun)說:“起二句妙有遠神,可以意會。”所謂“遠神”,是指這種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所構(gòu)筑的渺遠的藝術(shù)意境,一種難以言傳的朦朧美。
頷聯(lián)“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寫女子居處的幽寂。金蟾是一種蟾狀香爐;“鎖”指香爐的鼻鈕,可以開啟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裝飾的虎狀轆轤,“絲”指井索。室內(nèi)戶外,所見者惟閉鎖的香爐,汲井的轆轤,它們襯托出女子幽處孤寂的情景和長日無聊、深鎖春光的惆悵。香爐和轆轤,在詩詞中也常和男女歡愛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同時又是牽動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東西,這從兩句分別用“香”、“絲”諧音“相”、“思”可以見出。總之,這一聯(lián)兼用賦、比,既表現(xiàn)女主人公深閉幽閨的孤寞,又暗示她內(nèi)心時時被牽動的情絲。
頸聯(lián)出句“賈氏窺簾韓掾少”使用賈充女與韓壽的愛情故事。見《世說新語》載:晉韓壽貌美,大臣賈充辟他為掾(僚屬)。一次充女在簾后窺見韓壽,私相慕悅,遂私通。女以皇帝賜充之西域異香贈壽。被充所發(fā)覺,遂以女妻壽。對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與曹植的愛情故事。見《文選"洛神賦》李善注說:魏東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為妃,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甄后被讒死后,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曹植離京歸國途經(jīng)洛水,夢見甄后對他說:“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曹丕),今與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賦》,后明帝改名《洛神賦》(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聯(lián)的“燒香”引出賈氏窺簾,贈香韓掾;由“牽絲(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斷,藕斷絲連。這兩個愛情故事,盡管結(jié)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無論是賈氏窺簾,愛韓壽之少俊,還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華,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愿望之強烈,奔放。
末聯(lián)“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轉(zhuǎn)折,向往美好愛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爭榮競發(fā),因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這是深鎖幽閨、渴望愛情的女主人公相思無望的痛苦呼喊。熱情轉(zhuǎn)化成幻滅的悲哀和強烈的激憤。以“春心”喻愛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與“花爭發(fā)”聯(lián)系起來,不僅賦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顯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詩人由香銷成灰聯(lián)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為具象,用強烈對照的方式顯示了美好事物之毀滅,使這首詩具有一種動人心弦的悲劇美。這一句更是千古名句,這是因愛情無望而發(fā)出的痛苦的呼喚,詩中的痛苦,也可能是詩人無法實現(xiàn)理想的絕望心情的流露。
兩個渴望結(jié)合的年輕人卻只落得各自分散的結(jié)局,對愛情的執(zhí)著卻抗拒不了禮教的重壓,愛情在詩人的心中成了縹緲的海市蜃樓,愛情的無助在詩人的筆下開出不敗的花朵,外在現(xiàn)實雖阻隔,內(nèi)心的渴望卻愈加濃烈。細雨輕雷吹打不散未展的愁懷,燒香汲井也難掩心靈的寂寞與苦悶,如面的芙蓉極易令人懷想起兩情相悅時的繾綣風流,如今卻是倍加傷痛,賈氏窺簾,宓妃留枕,她們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勇敢永遠為人們贊賞,痛苦的人兒,心內(nèi)早已似春花萌動,可惜無法綻蕾,只能任憑相思在心中燃燒成灰成燼。詩情外在的凄惻、絕望與內(nèi)在眷戀的涌動熾熱構(gòu)筑了愛情地的浩蕩與波濤,美好愿望難以實現(xiàn),失意的愛情如落紅,永存著悲劇的芬芳。
四、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原詩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譯文
你我的相見是多么的難得,猶如百花盛開須得期遇著春風一度;
你我的離別卻又那么難舍,好似東風無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殘。
我對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蠶吐絲,不死則綿延無盡、哪有絕期?
我想你的淚流啊,就像那蠟炬燃燒,不滅則長流不止、怎會停息?
你早起對鏡梳妝時的慵容,是否有著容顏轉(zhuǎn)變的愁慮;
我夜晚對月低吟時的孤影,怎經(jīng)得起清輝遍灑的冷寒。
雖說此去蓬萊仙山的路途并不遙遠啊,
我卻只能煩請殷勤的青鳥去代為探候!
3、賞析
這篇《無題》,全以首句“別”字為同篇主眼。“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別賦》是一篇驚心動魄而又美麗的賦,而“黯然”二字,也正是李商隱這首《無題》所表達的整個情懷與氣氛。
樂聚恨別,人之常情;離亭分首,河橋灑淚——這是古代所常見描述的情景。離別之懷,非可易當;但若相逢未遠,重會不難,那么分別自然也就無所用其魂銷凄黯了。作者一句點破說: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唯其暫時會之已是罕逢,更覺長別之實難分舍。古有成語,“別易會難”,即是說:會少離多。細解起來,人生聚會一下,常要費很大的經(jīng)營安排,周章曲折,故為甚難;而臨到必須分手之時,只說得一聲“珍重”,從此就要海角天涯,風煙萬里了——別易之意,正所謂匆促片刻之間,更咽一言之際,便成長別,是其易可知矣。“相見時難別亦難”,其實是將古語加以變化運用,在含義上翻進了一層,感情緬邈深沉,語言巧妙多姿。兩個“難”字表面似同,其實義有別,而其藝術(shù)效果卻著重加強了“別難”的分量。
這句“相見時難別亦難”如異峰突起,攝人心魄。它是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把一個結(jié)論置于人的面前,沒有鋪墊,沒有敘述,淺顯易懂,又耐人尋味。它打開了人對生活的理解空間,何以相見難,又何以別亦難。此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
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xiàn),因重復(fù)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lián)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zhuǎn)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tài),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jié),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chuàng)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
相見難,難想見,為這次的相見,等待了多久?渴望了多久?幻想了多久?記得才剛剛分別為什么卻如隔了三秋?彼此注視的柔情還停留在眼中,彼此相聞的氣息還彌漫在鼻間,彼此纏綿的呢喃還縈繞在耳畔,彼此熱戀的真摯還回旋在唇吻之間,可是不見了心愛的人世界是如此空洞蒼白。多想與那人形影不離,多想與那人耳磨廝鬢。愛情的阻隔源于命運的阻隔,可是即使隔著天涯海角也隔不斷彼此的思念。
沿著這起句的感嘆,詩人不在直抒胸臆,而是像飛流之下后的淺灘,把人帶入舒緩的情景之中:東風無力百花殘。這句有兩種意思,一是東風軟軟地吹拂,意識著力量的衰弱,春天將盡,百花凋殘,是從客觀的場景中傳遞著春殘局面,也正是詩人的傷感的心境表現(xiàn)。其二是百花凋殘,曾經(jīng)給百花帶來生機的東風,現(xiàn)在卻沒有能力扶助它們的保持鮮艷。既帶將春來,又何帶了春去,花自飄零水自流,無可奈何花落去。而這句又正好補充了首句的突兀。花經(jīng)過了嚴冬,好不容易在春天綻放了,才讓人看到它的美麗。這是相見難,面對花的凋零,這么美麗的東西一旦凋落又何時再見呢,紅樓夢中林黛玉嘆道“明年花開知有誰”命運的無常,美麗的東西的無常,更是愛情的無常。經(jīng)過千難萬阻,百轉(zhuǎn)千思,“不見又相思,見了還依舊”,感情升溫,于是離別更加戀戀不舍。如果一見之后,更有可能永難再見,這樣的別就更加讓人難。愛情的理想還能不能實現(xiàn)呢?詩人是有著擔憂的,既希望于“東風”的救助,也知是大勢難轉(zhuǎn)。在這種情況下,詩人該做如何選擇呢?百花盛開,得東風之有力也;及至東風力盡,則百卉群芳,韶華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嘗不然。此句所詠者,固非傷別適逢春晚的這一層淺意,而實為身世遭逢、人生命運的深深嘆惋。“東風無力百花殘”,令人置身于“閑愁萬種”、“如花美眷,似水年華”的痛苦而又美麗的境界中了。既寫自然環(huán)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tài),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東風雖無力,也令百花殘,百花雖無力,也令東風難,東風若有意,莫叫百花殘,百花若有情,莫叫東風難.兩個"難"字濃縮了多少的愛怒哀愁,孤獨無助的苦戀,凄涼無依的掙扎,為盼一次重聚經(jīng)歷了多少曲折,暮春時節(jié)百花也正紛紛凋零,難道愛情在世俗面前也會如百花一般嗎?
這首詩中廣為傳誦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最為人稱道,它采用了比喻與雙關(guān)的表現(xiàn)手法,絲,即是思,蠟燭之淚與相思之淚,蠟燭有心“替人垂淚到天明“,此處燭淚卻是把自己燃燒至死的決心。一種纏綿至死的執(zhí)著,一種無怨無悔的鐘情,將人帶入一種人生境界,這心聲幾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這種徹底的感傷,深情至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愛情升華到以一種徹底地犧牲精神來代替。春蠶那潔白柔韌的曲線不就是她伶娉裊娜的倩影嗎?也不正是她純潔而柔韌的愛情內(nèi)質(zhì)嗎?蠟燭那剛直筆挺的軀體,殞身不恤的個性,不就是他風骨凜然的愛情象征嗎?陰柔與陽剛,優(yōu)美與壯美,匯成一條河流最后流向蓬萊仙境,滿懷希望的詩句恰恰寫出了徹底絕望的心態(tài),詩篇所表現(xiàn)的相思苦痛,濃郁的悲劇氣氛綿延不絕,使它成為愛情的絕唱。
思念不止,表現(xiàn)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huán),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xiàn)了如此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表明他的聯(lián)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lián)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yīng)老(不應(yīng),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nèi)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fù)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zhuǎn)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zhuǎn)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fā)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云鬢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詩人的思緒從自身開始轉(zhuǎn)換成關(guān)注被思念者身上,詩人想像著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樣,紅顏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愛情何時才能實現(xiàn)呢?她多么希望能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有一個美好的結(jié)果啊,攬鏡自照,生怕華發(fā)早生。她日夜思念,夜深了,還在望月長吟,“愿借月華流照君“。不僅想到對方,而且還想到了她的冷曖,她的感覺“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正是“所思在遠道”,阻礙重重,真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她長久地望著月光,借長吟以抒郁悶情懷,這時不僅是對人的思念,還會有更為復(fù)雜的擔憂、憂慮、失望、期待、渺茫等種種的情緒反映,此時的月光便顯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詩人同樣有所體會,于是聯(lián)想到對方也會象自己一樣,這是一種怎樣的關(guān)心、體貼與牽念啊。
一個“改”字,從詩的工巧而言是千錘百煉而后成,從情的深摯而是千回百轉(zhuǎn)而后得。青春不再,逝水常東,怎能不悄然心驚,而唯恐容華有絲毫之退減?留命以待滄桑,保容以俟悅己,其苦情密意,全從一個“改”字傳出。
夫當春暮,百花已殘,豈有月光覺“寒”之理?此寒,如謂為“心境”所造,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yīng)”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xiàn)了他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本篇的尾聯(lián),意致婉曲。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來以為可望而不可即之地。李商隱在另外一首詩中曾提到:“劉郎已恨蓬山遠”。而此處偏偏卻說:蓬山此去無多路。真的?假的?其答案在下一句已然自獻分明:試遣青鳥,前往一探如何?若果真是“無多路”,又何須勞煩青鳥之仙翼神翔?詩人之筆,正是反面落墨,蓬山去此不遠乎?曰:不遠——而此不遠者實遠之甚矣!
蓬山萬里,青鳥難憑——畢竟是否能找到他面前而且?guī)Щ匾粜拍兀勘е鵁o限的希望——可是也知道這只是一種希望和祝禱罷了。只有這,是春蠶和蠟燭的終生的期待。
愛情重于生命,愛情又超越了生命。時光如此匆匆,如此短暫,還沒來的及問他是否安然無恙,還沒來的及看她是否別來無恙,離別的鐘聲已敲響,別離的笙簫已吹響,聚會匆匆,難以盡敘衷情,再次分別,不覺黯然魂斷。下一次相見會是什么時候?真擔心難熬的相思會使自己云鬢改色,容顏憔悴.相見無期,眼看朱凋玉損,芳顏難留,怎不會令她深深愁苦?想他一定會夜夜重上高樓,獨自呤詩,那清冷的月光是否會凍壞了他的身體?那冰涼的露水是否會打濕他的衣衫,就讓那青鳥帶去我的問候她的思念,為她送去一些溫暖。這是多么真摯,又多么無奈的愛情,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只能寄托于虛幻的神靈。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尾句既是安慰對方,也是安慰自己。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jié)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xù)下去。
此詩情緒由急到緩,由噴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纏綿悱惻哀感動人,又由沉郁到一線光明,柔腸百轉(zhuǎn),宕蕩起伏,極盡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動人,實為詠唱愛情的千古名作。
與情人相見不易,因此離別便覺難舍。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雕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趙臣瑗贊曰:言情至此,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愛情讓人悲傷至斯、絕望至斯、執(zhí)著至斯、崇高至斯、美麗至斯。古今中外,大凡偉大的刻骨銘心的愛情總是充滿艱辛和痛苦的,一往情深、癡心不悔,而且往往還得不到回報,像一只執(zhí)著的荊棘鳥,惟有滴血才有歌唱。莎士比亞悲劇之冠《哈姆萊特》便是這樣的例子。少年義山的初戀女冠,與哈姆萊特的眷戀奧菲利婭,在悲劇美學意境上有相通之處。哈姆萊特正是太過于強調(diào)愛情的詩美,而這種詩美賴以向人間找尋,對人心的變幻無常、人欲的險惡卑污有著深刻體認,終于使自己的憂郁與患得患失、疑懼不安聯(lián)了姻;可憐的奧菲利婭,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一種見面時借裝瘋以逃避她的真誠、熾熱,而不見面時又對她戀戀不忘的愛情。
五、錦瑟
1、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2、譯文
錦瑟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使我想起了青春之年。莊周曾經(jīng)曉夢自己化身成了蝴蝶,望帝的思鄉(xiāng)之心托給了聲聲啼叫的杜鵑。滄海月明下的眼淚變成了珍珠,藍田美玉在暖日里仿佛會生起朦朧的煙。這些感情至今還可追憶,在當時卻是使人感到惆悵、迷惘。
3、賞析
詩人一生經(jīng)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jié)中懷,發(fā)為詩句,往復(fù)低回。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并非臆斷。詩人追憶了自已的青春年華,傷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憤懣的心情。全詩運用比興,善用典故,詞藻華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長,感人至深。
李商隱的《錦瑟》,歷來為人們所傳頌。此詩撲朔迷離,意象朦朧,人們對此詩的創(chuàng)作旨意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詠瑟,有人說是悼亡,有人說是寫艷情,有人說寄托政治懷抱等等。其實無可指實才正是李商隱詩的獨特之處,沉吟時,萬念俱出,而又萬念俱滅,唯留下那不可言說的幻美真實地存在。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華”,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可惜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并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詩人以“錦瑟”喻美好年華,以“思”引發(fā)“無端”之問,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句中有這著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對于人生價值的探索,以致于夢生蝶翅,己蝶難辨;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著一個“曉”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zhuǎn)化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托”依一個“春”字點破,使舊有怨恨惆悵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波及奮斗。
“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起飄逸的煙霞。這里“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yōu)美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不僅是詩人精深藝術(shù)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更是詩人對意想中美好人生的巧妙回答。而“珠淚”,塑造了晶瑩剔透的珍珠形象,遠望去猶如淚光閃爍,同時也借用鮫人滴淚化珠的典故。在空曠微明的情境之中,是珠光如淚還是淚灑成珠,已讓人渾然不覺,明珠被賦予了哀傷的情愫,借此展現(xiàn)了詩人孤獨失落的哀怨形象。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盡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赤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的時光已等閑而過;面對現(xiàn)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yè)未建——幡然悔悟可惜風光不再。
詩中用了五個令人憂傷懷戀的傳說,五個情景都是不能攫取、轉(zhuǎn)瞬即逝、令人悵惘。作者是在苦難中追憶曾經(jīng)的幸福。
六、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
1、原詩:
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
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
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墻看。
歸來展轉(zhuǎn)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
2、賞析
開頭兩句“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只是描寫環(huán)境,人物并未出場,但景物描寫中隱含著人物的感情活動。“哀箏隨急管”,不只表現(xiàn)出急管繁弦競逐的歡快、熱烈和喧鬧,也暗示出聽者對音樂的那種撩撥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寫法,這兩句似乎應(yīng)該寫成“櫻花永巷垂楊岸,哀箏急管相馳逐”,現(xiàn)在卻以“何處”發(fā)問領(lǐng)起,先寫聞樂,再寫樂聲從櫻花盛開的深巷、垂楊飄拂的河邊傳出,傳神地表現(xiàn)了聽者聞樂神馳、尋聲循蹤的好奇心。
三、四句“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寫“東家老女”婚嫁失時,自傷遲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說:“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指女兒)。”可見東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貧寒。這兩句先推出人物,再展開一幅麗日當天,春光將暮的圖景。不用任何說明,讀者自能想見容華絕世而婚嫁失時的東家老女面對春光將暮之哀傷。五、六句“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墻看。”寫另一女子。溧陽公主是梁簡文帝的女兒,嫁侯景,為景所寵。這里借用此名代稱貴家女子。同樣是陽春三月,麗日當天,一邊是年長難嫁,形單影只;一邊卻是少年得志,夫婦同游。用對比鮮明的圖景,表現(xiàn)了兩種不同社會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結(jié)尾“歸來展轉(zhuǎn)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寫東家老女歸來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華將逝的景色,絲管競逐、賞心樂事的場面,貴家女子得意美滿的生活,觸動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內(nèi)心的苦悶與哀怨。在漫長難挨的深夜展轉(zhuǎn)難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猶“聞長嘆”,反襯東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卻無人理解與同情,側(cè)面虛點,倍覺雋永而有余味。
歷代詩家都有以美女的無媒難嫁,朱顏的見薄于時,寓才士不遇的詩歌傳統(tǒng)。這首無題從內(nèi)容到寫法,都很容易使我們聯(lián)想起曹植的《美女篇》、《雜詩》(南國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興寓言體作品。清薛雪評說這首無題詩說:“此是一副不遇血淚,雙手掬出,何嘗是艷作。”(《一瓢詩話》)。
李商隱的無題,以七律為主要形式。這類無題,以抒情的深細婉曲,意境的含蓄朦朧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內(nèi)心獨白的表達方式,很少敘寫事件、人物和客觀生活場景。這首七古無題卻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畫,以第三人稱的表達方式,描寫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場景,詩的旨意通過生活場景表現(xiàn)出來。語言樸素無華,與七律無題那種華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語言有所區(qū)別,別具一格。
七、無題:迢遞高城百尺樓
1、原詩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鹓雛(yuanchu):傳說中的一種像鳳凰的鳥。
2、賞析
二十七歲的李商隱站立在日暮的涇洲安定城樓,一襲青袍哽在夕陽的咽喉里,綠楊垂下春枝,綠楊枝外,涇水岸邊,空寥的沙汀遠在眉簾之外。才調(diào)更無倫的賈誼徒自太息流涕,流寓寄身的王粲又在何處高樓懷憂悵吟?他心念著一葉扁舟的江湖,汀水之畔悠然閑釣的那個須白老者,可是功成身退,棄官歸五湖的范蠡?
在這風雨飄不定的一霎清明里,他眼前一幕幕地回放著數(shù)月前從興元回返長安,在京西郊畿目睹的一路蕭索:“農(nóng)具棄道傍,饑牛死空墩。”,從村落走過的他不忍馬上離去,空室內(nèi)的存者無衣見客,背面悲啼,讓他來到門邊一一相訴:“生小在太平年,夜里不識閉戶,而今少壯的都服兵役去了,唯留下老弱守著空村里荒煙蔓草的一派凄涼,對比之下叫人如何能不沉痛難耐?天地無序,朝野混屯——定是開辟后承平已久,才會遭此巨禍吧……”
李商隱是一個少年時就有政治抱負的文人,他寫了大量的政治詩和借古喻今的詠史詩。《次行西郊一百韻》是李商隱最具思想高度的政治詩,他借村人之口把唐王朝的興衰之變、晚唐時期的政治面貌、各種社會問題,縱橫交錯成一幅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畫卷。
安史之亂無疑是驚天第一斧。李林甫為了長久把持朝政,防止文臣由節(jié)度使內(nèi)調(diào)任宰相,勸說玄宗多用蕃將任節(jié)度使,因此,安祿山得以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而唐時用兵多為壓制奚、契丹、吐蕃,精兵集中在東北和西北,致使安祿山在東北叛亂時西北軍隊不及救援,安祿山的叛軍如取空城,無人可擋。
安史亂后,唐朝在重創(chuàng)之中終于緩過一口氣來,但社會政治問題紛至沓來,猶如一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一個缺口時,所有的病癥就迅速暴露了出來:國庫空虛,賦稅苛重,藩鎮(zhèn)跋扈……而統(tǒng)治者對這種種的社會政治問題卻無能為力。
“甘露之變”又把唐王朝卷入了更深重的危機中。鄭注、李訓謀除宦官,事敗,大量朝臣被殺,朝政大權(quán)進一步歸于宦官。此時天下更為愁苦,“盜賊亭午起,問誰多窮民。節(jié)使殺亭吏,捕之恐無因。”這四起的“盜禍”多是無法生存的窮民,如果民不窮,天下何有盜?說到底是官家的問題。
三年前這場甘露之變,讓生性敏感的詩人發(fā)出了“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的悲音。“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他隱約看到“唐”這棵漸朽的大樹表面還繁葉翠碧,根系卻在這場雷襲之變中埋下了不能挽回的硬傷,唐王朝復(fù)興的生機如冬至初生的陽氣,終被阻絕了。
此詩之末,李商隱冤憤相焚,悲絕欲語,終還一嘆——治亂,“系人不系天。”!時世,“使典作尚書,廝養(yǎng)為將軍。”!如同賈誼一般愿剖心肝在君前的他也唯能“涕泗空沾唇。”
安定城樓之上,他大概也轉(zhuǎn)念思到不久前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初選已被吏部錄取,詮擬官職上報中書省時,卻聞為“中書長者”曰“此人不堪”抹了名字這件事。他微揚的嘴角是悲?是憤?或者只是無奈的好笑?“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我想后者的意味大概更多一些,因為那時他的年輕。他太自信自己的才華,也相信憑著自己的才華一定會有所作為,僅管已在唐時末路。“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在這狂瀾翻天的時代里,他猶思力挽,在這風雨如晦的天地間,他猶待晚晴。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讀李商隱的這些詩的收捎,似乎總能從那精致悲美的字句下尋到一抹冷笑,如一把冷刀,輕描淡寫之下割到他自己心里去的那抹深諷的笑——“君王自起新豐后,項羽何曾在故鄉(xiāng)!”“梁臺初建應(yīng)惆悵,不得蕭公作騎兵。”“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地下若逢李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八、無題:鳳尾香羅薄幾重
1、原詩
鳳尾香羅薄幾重
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
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
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
何處西南任好風
2、賞析
也許是一次邂逅,也許是無心的一瞥,那深情的眼神令她從此魂牽夢繞,度過了多少不眠的耿耿長夜,望斷了多少秋水長天,夜晚伴著殘燭,幽昏的殘燈忽明忽暗地映著她素妝的容顏,石榴花紅又褪去,等待的人依然毫無音信,在日復(fù)一日,月復(fù)一月,年復(fù)一年的期待中多想化作西南好風吹送到情人身邊,而這只能是痛苦無望的幻想,相見有如鏡中花,遙不可及.想他歸來,夜夜深縫那密集著愛意的羅帳,一針相思,一針淚啊。何時才是歸期?初相遇時,那羞澀那甜蜜如今只剩下空空的回憶。說好回來說好相見說好不分開,如今都是虛幻。
刻骨的思戀、刻骨的哀怨,哪里訴得盡離傷?那個人今夜會將斑騅系于何處?楊柳岸邊可曾記得伊人的模樣?愛情令她憔悴成瘦柳的姿態(tài),可憐可見。愛戀的情節(jié)如曇花凋謝在絕望的荒原,愛情如陳釀,嗅得見滿屋的芳香卻找不到初初的那壇,就這樣等下去。詩歌也因此呈現(xiàn)出無望的色彩。
生活艱辛而又抱持美好理想的李商隱,在很難說是自為還是非自為的苦難中掙扎、沉浮,結(jié)果是什么,此時已經(jīng)失去關(guān)注的意義;應(yīng)受關(guān)注的,是在苦難中掙扎的人性美。所謂悲劇的美學意義,也就在此。讓人感動、獲得美的快感的,從來不是功利意義的所謂結(jié)局,而是過程。真正的快感,與痛有關(guān);事實上,正是對痛苦的體驗和認同,悲劇美才能凈化人心。可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我們也在偷偷關(guān)注結(jié)局,惟其如此,這種美才讓人心碎,才更促人深思,也才使情感更為純凈。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豈知一夜秦樓客, 偷看吳王苑內(nèi)花。
紅綻櫻桃含白雪, 斷腸聲里唱陽關(guān)。
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 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把春山掃眉黛, 不知供得幾多愁?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文章憎命達,我們不能假設(shè)李商隱若平步青云是否會給晚唐帶來全新的政治面貌,然若不是命運一次次把詩人逼入絕境,斷是不會有李商隱那麗絕的無題詩的產(chǎn)生,無題之境猶如杜鵑啼血鶯飲淚,珠淚凝玉,血色的圓珠拋起,在碧色的空中劃過一道優(yōu)美的弧,然后不能遏止地碎了。你讀到了一種殘酷的美,如果你悲憫著,那么你的心也就跟著一起碎。
無題的絕美是詩人最后的舞。
無題的絕美是漸漸絕望的美。
王安石曾贊李商隱:“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他的詩如同收了幕天的蕭蕭云雨,當是杜詩胸懷萬物的大氣象,他的詩境是浩浩天地間無休無止地零起了飄忽的暮雨,于是化沉郁頓挫為高清森冷;他的詩語又在李賀的瑰奇中,揉入了欲語還休,一唱數(shù)嘆,于是凄艷優(yōu)婉。
在這些低圩的回吟里,李商隱把身世與情感用詩之梭縱經(jīng)橫緯,密密羅織。他無疑可比巧手的星娥,在沉霜的夜深里他織出了一張張美幻絕倫的華錦,色澤在佳人的明眸里隨橫波流轉(zhuǎn),明晦輪轉(zhuǎn)的光影幻化間綻放成朵朵驚艷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