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洪承疇是福建南安人,中過進士、當過陜西的布政使,延綏(陜北)的巡撫,三邊的總督(節制榆林、寧夏、甘肅三鎮)。
他在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經歷,無疑是在屢次跟高迎祥及李自成作戰中留下兩大得意之作:一是在臨潼俘獲了高迎祥,二是在潼關大敗李自成,李自成當時被他逼得只剩下十八騎,落荒而走。
可以說,洪承疇就是當時明朝最有威望的一代名將。
崇禎皇帝在崇禎十四年的春天,命令洪承疇去遼東,“總督薊遼軍務”。
洪承疇領旨后,就帶了原在陜西的舊部赴任,其中最有名的是曹變蛟。曹變蛟已經是一個“副總兵”,被升做“東協總兵”(當時拱衛京城北邊的兵,分作東、西、中三協)。
駐在山海關的總兵馬科與守著寧遠的總兵吳三桂,均被撥給洪承疇指揮。
宣化府的總兵楊國柱,大同的總兵王樸,密云的總兵唐通,連官帶兵。也都被調赴關外,劃給洪承疇。
崇禎皇帝而且讓洪承疇把遼東總兵劉肇基與“援剿”總兵左光先都換了,換上兩個陜西人:王廷臣與白廣恩。
這么一算,一共是八個總兵,十四萬兵士,四萬匹馬。有了這么強大的武力,洪承疇本可以有一番作為,至少救出被圍困在錦州的祖大壽,應當不算難事。
祖大壽托人帶信給洪承疇,建議他采取“車營”戰術,以車環列成陣、徐徐推進,不要輕易出戰。
洪承疇認為祖大壽說得很在理。因此,他把大軍屯守在寧遠與錦州之間,并不急著趕到錦州城下去廝殺。
同時,洪承疇積極從事于積聚糧草。他說,先要準備好足夠一年的糧草,才能談得到采取攻勢。
可惜,明朝末年有一種奇怪的制度——軍隊攻守的機宜不由前方的統帥全權決定,而常常讓一批不懂軍事的御史、給事中、太監、詩人、八股專家、小楷能手等,來七嘴八舌地討論。
更不幸的是,祟禎皇帝心硬、耳軟、性急、氣大。
朝中有人說洪承疇太不賣力,又有人說洪承疇浪費國帑,白養了十四萬兵、四萬匹馬。崇禎皇帝一聽就急了,就趕緊派兵部的一個郎中(相當于司長)張若麒,到前方去催洪承疇快一點打。
在這樣的情況下,洪承疇只好在七月底把軍隊開到錦州附近、城南十八里的松山。
明軍在洪承疇指揮下,第一陣就吃了一個敗仗,損失了宣府總兵楊國柱。緊接著,東協總兵曹變蛟拼死沖擊皇太極的御營也無功而返,曹變蛟還負了重傷。
當天夜里,王樸與吳三桂就帶著部隊,逃到杏山去了。沒過多久,他們又想由杏山逃往寧遠,被皇太極的兵沿途攔截,這兩位總兵全軍覆沒,只剩下兩個光桿司令。
另外三位總兵白慶恩、馬科、唐通,也都逃得不知去向,最后洪承疇才知道他們都投降了李自成。
當時洪承疇帳下僅剩的就是曹變蛟與王廷臣兩支軍隊,隨著洪承疇死守松山城。他們一直堅守到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兵士僅余三千。
此時,有一個名叫夏成德的副將叛變了,半夜引清軍入城。洪承疇、曹變蛟、王廷臣都被活捉。曹、王二人不屈而死,洪承疇投了降清軍。
有人說,洪承疇敗就敗在明朝那個奇怪的制度——把軍事指揮大權交給一些根本不懂軍事的外行,瞎指揮的結果當然是一敗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