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同字異形:這一點最被人們所熟知,何延之《蘭亭記》里關于《蘭亭序》誕生、流傳,蕭翼智取《蘭亭序》,直到下葬昭陵,繪聲繪色的描寫,是人們熟知《蘭亭序》變化豐富的重要原因。例如文中提到二十個“之”字,皆同字異形,變化自然。除了“之”字以外,在《蘭亭序》里凡是重復出現的字,沒有一個不變化的,如“和”、“有”、“修”、“事”、“流”、“也”、“觴”、“會”、“暢”、“為”、“以”、“其”、“無”、“是”、“人” 、“懷”、“仰”、“所”、“清”、“雖”、“能”、“不”、“生”、“一”、“興”、“世”、“文”、“將”、“感”、“以”、“亦”、“死”、“矣”、“隨”、“大”等,無一重復。
除了這些易被人發現的變化外,《蘭亭序》里還有些易被人忽略的變化,如:“月”字的寫法,第四行中與“月”有關的字有“有”、“修”、“有”、“清”四字,寫法皆不同,此外,“靜”,“隨”,“期”等字中,“月”字的寫法也不同。又如“觴”的寫法,文中屢次出現“觴”、“暢”等字,而右半邊的寫法都不同。這些隱藏在字中的偏旁變化是不易被人發現的,只有仔細讀帖才能看出其中奧秘。
(七)涂改:越中著名書法家、追摹“二王”書法三十余年的章劍深先生曾撰寫《從王羲之〈蘭亭序〉的涂改說起》一文,論述了《蘭亭序》里幾處涂改的作用。章劍深先生認為這絕非單純的涂改,而具有重要書法意義,其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了平淡無奇的格局,使整幅作品縱宕起伏,形成了音樂節奏中的重音。《蘭亭序》中有六處地方改動:第四行加“崇山”,第十三行“外”改為“因”,第十七行“于今”改成“向之”,第二十五行將“大可”用墨塊涂掉,將“也”字改為“夫”,最后一字“作”改為“文”,這些改動不僅使文章更具色彩,更重要的是由此造成的視覺沖擊,使書法作品完美無缺。不妨做一試驗,假如將第二十五行的墨塊去掉,留白在此,那么這一局部顯得平淡無奇,沒有可看性。其他幾處改動亦然,因此,臨寫時不可自作主張,將改動之字變細。
其實,在“二王”的書作中,即使不改動也有這種大膽用墨的粗筆字,造成強烈的對比,例如“傳本墨跡”《二謝帖》中的“女”、“左邊”,《喪亂帖》中的“離”、“臨”,《孔侍中帖》中的“且”、“日”,《姨母帖》中的“頓”、“頃”等字都因強烈的對比給人以視覺沖擊。王獻之深受其父影響,在《廿九日帖》中的“廿九”兩字,異常粗重,這是乃父遺風。
十)字外功夫:《蘭亭序》之所以如此精美,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顛峰之作,其真正原因是王羲之廣博的學識和創新精神,“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蘭亭序》代表了中國古代兩種哲學思考。一種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庸之道,另一種是以老,莊為代表的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夫書肇于自然。”④將這“天人合一”的思想運用進書法藝術中也恰如其分。《蘭亭序》不激不厲,從容中道,他將雄與秀、動與靜、奇與正、方與圓、肥與瘦、剛與柔、文與質統一到恰到好處,正如張懷 《書斷》所言:“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中和之美在《蘭亭序》中得到恰到完美的體現。王羲之又能將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統一,升華到第二自然的最高境界,所謂“平和簡靜,遒麗天成”,猶絕色佳人,不施粉黛而天姿國色,輝光動人,正如黃庭堅所謂:“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可以說這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國的境界。
以上是本人十余年來對《蘭亭序》研習的點滴認識。《蘭亭序》的是一座永遠挖掘不完的藝術寶庫,對《蘭亭序》每一種風格的繼承都可以成就一名大家,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蘇東坡繼承了《蘭亭序》里的雄強渾厚之美,趙文敏、董其昌繼承了《蘭亭序》中的平整秀雅之美,米芾繼承了《蘭亭序》里奇側縱巖之美,等等,不一而足。正如陸維釗先生所說的:我一生探究的東西,《蘭亭序》里都有了。
注釋:
① 郭沫若《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原載《文物》一九六五年第六期
②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③ 《老子》
④蔡邕《九勢》
(八)特殊點畫:王羲之書法點畫之豐富,是書法史上任何一位大家所不能企及的,這也是本人堅持《蘭亭序》出于王羲之手筆的重要依據。智永雖然技法精到,恪守家法,但仔細研讀《真草千字文》,以平整秀雅為主,缺乏王字的縱宕奇崛、蕭散風流。至于唐代歐、虞、褚、顏、柳,宋代蘇東坡、米黼,元代趙文敏,明代董其昌等,在繼承二王書法時都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更難偽托了。 《蘭亭序》里出人意料的點畫,除了前面已提到“殊”字的“蟹爪鉤”外,尚有:第六行“其”字的橫劃起筆,這種寫法非無意中出現,而是王字點畫豐富性的表現,第七行“情”字中“青”字的起筆是再現。“大”、“足”的反捺,特別是第二十行“大”字的反捺很難寫,得反復訓練后才能為之。第十七行“之”,第二十五行“夫”,最后一個“文”的捺筆,粗壯雄強,有燕尾。第十五行“暫”字最后一筆是一短促的反捺,第十五行“然”字和第二十四行“為”字的四點,輕輕下筆,不斷加重。此外,“暢”字中“申”字豎筆,“遷”字的捺筆,“跡”字的“辶”等都須引起重視。 《蘭亭序》里還有少數異體字,用法與今天的習慣不一樣,如“修 ” 的“ ” ,寫作“ ”,“快然”的“快”字寫作“怏”,“俯仰”的“俯”寫作“ ”字等,也要注意,這些字只能在書法創作中使用。 (九)章法:章法美是書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章法好的作品,即使個別字藝術性差些,亦可通過美的章法掩飾。《蘭亭序》的章法堪稱完美,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仿佛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董其昌云:“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②此外還要注意:首先,這是橫幅作品,晉唐手稿以橫幅居多,臨習時不宜改動,如果改成立軸則章法盡壞矣。其次,《蘭亭序》是草稿,從其大小不同的行距可知,書寫前并沒有劃格子,劃格子只能將行距平均化,失去原作韻味;由于寫前并未刻意安排,所以上平下不平,參差錯落,一任自然。 綜上所述,《蘭亭序》的風格特點:細膩精巧、線條多變、破正立奇。《蘭亭序》的用筆特色:露起露收、用轉代折、側筆取勢、方圓兼備、粗細徐疾、提按輕巧。《蘭亭序》的結構特征:重心平穩、點畫呼應、疏密統一、俯仰生情、向背成勢、參差錯落、欹斜偏側、以白當黑、以楷入行。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變化無窮,是一座高不可攀的藝術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