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三年,蘇軾謫居黃州。這時,他的俸祿減了一半,而家里供養的人口又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每份用麻繩穿起來掛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畫叉取一串錢下來,交給妻子王閏之安排一日三餐。如果當天有些節余,蘇軾就非常高興地把這些小錢裝在一只罐子里,以備有客人來訪時買酒喝。
這時,蘇軾的老朋友馬正卿專程從揚州來看望蘇軾,目睹“先生窮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難過,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黃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十畝荒地撥給蘇軾開墾耕種,以解決吃飯問題。徐太守欣然應允,蘇軾十分感激,給馬正卿寫了一首詩,以示謝意:
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蘇軾對于墾植這片土地很高興,不但解決了吃飯問題,更因其在黃州城東,是一塊坡地,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年植樹種花的忠州“東坡”相似。白居易是蘇軾敬慕的人,于是他效法白居易,將其地稱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還在東坡上筑室,取名為“雪堂”,并親自寫了“東坡雪堂”的匾額。宋人洪邁在《容齋三筆,東坡慕樂天》中說:“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
白居易字樂天,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之際,他身為諫官,面對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朝綱腐敗,常以詩歌針砭時弊,后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又遷為忠州刺史。忠州城東有一山坡,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的白居易,于公事之余,常到坡上植樹種花。為此,白居易定了不少詩作,如:“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種花》);“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東坡種樹》);“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別東坡花樹》)。白居易與“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后人亦將“東坡”作為白居易的代名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