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投茶量,實際上存在著一個更專業的術語,就是茶水比例,即每l克茶用多少克水泡飲。在國內多數地方,泡飲綠茶或紅茶的茶水比例是1比50至l比80;在福建或臺灣烏龍茶區,泡飲工夫茶的茶水比例一般是l比20;而潮汕工夫茶的茶水比例通常高于1比10。比如一個容量110毫升的標準三杯蓋甌,如果加入13克茶葉,那么茶水比例大約是l比8。實際泡飲時隨著茶葉的吸水膨脹和茶膽的出現,加水量會越來越少,如果以能沖斟出三杯共60毫升茶湯計算,則這個茶水比例甚至可能高于l比5。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在中國的飲茶史上,泡茶法只是明代之后才流行的飲茶方法。在此之前,煮茶法、煎茶法和點茶法都曾各擅勝場,獨領風騷數百載。泡茶法又可分為置茶入杯、注水而飲的撮茶法和納茶于壺、泡后斟出的壺泡法。但不論哪種泡茶法,都是將茶葉完全浸泡在開水里,讓茶質快速均勻地滲透出來。這樣的泡法,潮汕人稱之為“大壺茶”。
工夫茶,假如拋開所謂茶道等形而上的東西不談,可以理解為烏龍茶的傳統泡茶法,其特別之處在于通過特殊的器具和手法,使烏龍茶的品質特點得到充分發揮。而我們知道,烏龍茶的品質特點主要是指茶香和茶韻。要讓茶葉的香氣和韻味得到充分發揮,最有效的方法則是泡出又濃又釅的工夫茶湯。
通過茶水比例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閩臺工夫茶與潮汕工夫茶的投茶量是不同的。這樣少的投茶量,在潮汕人看來是與大壺茶沒什么差別的,既然茶葉都被完全浸泡在茶湯里面了,還談什么工夫不工夫!這也是一個由量變而引起質變的哲學范例:閩臺工夫茶因為所投茶量太少,未能達到形成茶膽的臨界,從而與茶膽這種工夫茶的高級技藝失之交臂。因為缺少了茶膽這種功夫,閩臺工夫茶所烹泡出來的茶湯始終帶著一股潮汕人所稱的“水氣”,茶葉的品質特點未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從而未能達到工夫茶的最高境界。
至此我們對茶膽的概念已經逐漸明晰起來:第一,茶膽形成于沖罐或蓋甌這種工夫茶具里面;第二,形成茶膽需要合適的茶葉量,初泡的茶水比例最好是l比8;第三,茶膽是茶葉泡開后的不均勻狀態。正是這種不均勻狀態,使烏龍茶的茶質能夠受控制地緩慢滲透出來,形成工夫茶特有的綿長悠遠、源源不絕的沖泡特點。
茶膽也可以說是工夫茶的靈魂,是一泡茶香氣和韻味凝聚的所在。傳統的潮州工夫茶從納茶開始,就已經為茶膽做準備了。所以翁輝東在《潮州茶經》中寫道:“傾茶于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于上面。”及至其后的沖點、刮沫、灑茶各程式,均無不圍繞生膽和護膽而做。比如注水,就不直接沖入壺心,而是先沿壺的邊緣沖點。待到茶淡色淺,也可以用甌蓋往中間茶膽處壓上幾壓再沖,但這時茶膽已破,精華全失,茶事也隨之結束了。
張新民簡介: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汕頭市潮菜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