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希臘人消滅龐然大物波斯帝國,殺進印度、阿富汗,使馬其頓帝國達到極盛,并且給波斯、印度、阿富汗帶來了希臘化時代。他的宏圖偉業,建立于堅實的基礎之上,而為他奠基的,就是他的父親,一位不遜于亞歷山大的雄主。
請輸入標題 bcdef
公元前431年~前404年,雅典和斯巴達兩大扛把子為爭奪希臘霸主之位,帶著各自的小弟,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記錄者
修昔底德
雖然斯巴達靠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波斯帝國的援助贏得了最終勝利,但此戰令希臘各城邦元氣大傷。正當古希臘因連年的戰爭而日益衰落時,在她的東北邊陲,一個名曰馬其頓的小國悄然興起了。
提起馬其頓,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然而,正如秦始皇的霸業建于歷代秦王所奠定的基礎之上,亞歷山大大帝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親——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從流落異國的人質,到君臨希臘的王者;腓力二世人生的傳奇色彩,絲毫不亞于英年早逝的兒子亞歷山大。
公元前382年,馬其頓國王阿明塔斯三世的次子腓力誕生。
此時的馬其頓,在早已稱霸愛琴海的希臘人看來,不過是個野蠻落后的弱小部族,不僅被排除于希臘城邦之外,連沿海地區的一些殖民地也被希臘占領,以至于不得不依附于希臘城邦中實力雄厚的底比斯以求生存。
馬其頓的地理位置
正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前367年,腓力王子被送往底比斯,開始了對他而言意義非凡的人質生涯。
在底比斯這樣的大城市,鄉巴佬腓力受到了在馬其頓老家無法想象的高等教育:
從伊巴密濃達——這位曾在留克特拉會戰大敗斯巴達,使底比斯稱霸希臘的名將那里,他閱盡了希臘將軍的兵法;從政治家珀羅庇德斯那里,他學得了希臘政客的雄辯和政治手段;從奧運會(古希臘的奧運會和現代奧運會不是一回事)的運動員那里,他領略了希臘士兵的戰斗方式。
伊巴密濃達
底比斯名將,斜線戰術的發明者
底比斯的所見所聞,讓這位馬其頓的王子見識到了希臘與故國之間的巨大差距,而睿智的腓力也透過繁華的表面,看清了希臘城邦因互相征伐而四分五裂,江河日下的事實。
在某個夜晚,對著諸神之王宙斯的神像,年輕的腓力起誓道:
眾神保佑,有生之年,我必將帶領馬其頓蕩平列國,稱霸希臘!
無所不能的宙斯給了腓力實現夢想的機會,在一次戰爭中,馬其頓國王帕迪卡斯三世(腓力之兄)陣亡,其子阿明塔斯四世繼位。因為新王年幼,腓力回國以王叔的身份攝政。前359年,羽翼漸豐的腓力廢黜幼主,取而代之,成為了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
年富力強的腓力二世
登上王位的腓力施展自己在底比斯的所學,在馬其頓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腓力二世通過聯姻,分封等各種手段,團結國內各個部落,整合馬其頓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同時,削弱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將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里。這在中國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
經濟上,腓力二世推行了幣制改革。為了促進同波斯、希臘的貿易往來,腓力二世采用了金銀雙本位制(當時波斯采用金幣,希臘采用銀幣)。規定金幣采取阿提卡制,銀幣采取色雷斯制,并鼓勵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這樣一來,馬其頓的商人無論是和希臘人還是和波斯人做生意,都更加方便省事。
軍事上的改革更加引人注目,目睹了希臘士兵的能征善戰,腓力二世決心為馬其頓打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他組建了由貴族和富裕平民組成的常備軍和海軍艦隊,挑選親信擔任指揮官以保證軍隊對國王的絕對忠誠;此外,他將希臘重步兵方陣加以改良,創立了日后名揚天下的“馬其頓方陣”。
該方陣由常備兵、輕裝步兵、輔助兵、騎兵組成,先進的編制,鋒利的馬其頓長矛和高超的機動性讓馬其頓方陣極具殺傷力,在日后的戰爭中大顯神威。東征期間,靠著馬其頓方陣,亞歷山大多次大敗大流士三世的波斯軍隊,直至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時,才被羅馬執政官埃米利烏斯破解。
馬其頓方陣
腓力二世的改革,讓昔日對希臘俯首稱臣的蠻夷小邦,一躍成為巴爾干半島上不可小覷的軍事強國。
此時,底比斯因為伊巴密濃達的戰死(公元前362年,底比斯與斯巴達對陣的門丁尼亞之戰,雖然底比斯獲勝,但死傷慘重,伊巴密濃達也在此戰中不幸陣亡)和軍事力量的衰退而雄風不再,雅典雖有東山再起之勢,卻終究不復伯利克里時代的強盛。雄心勃勃的腓力二世厲兵秣馬,期待著實現自己稱霸希臘的夙愿。
為了讓希臘城邦放松警惕,他一面對雅典、底比斯、斯巴達等主要城邦大示善意,一面以重金收買希臘政客,在一些城邦建立親馬其頓派,“馱金的驢能翻越最高的城墻”的諺語就出自于此。
公元前355年,為爭奪特爾斐神廟的土地,希臘中部城邦弗西斯與底比斯爆發了“神圣戰爭”,多個城邦卷入其中。
特爾斐神廟遺跡
據說蘇格拉底在此接受神諭
在雅典和斯巴達的支援下,弗西斯打敗了底比斯軍,向北部的帖撒利進軍,實力弱小的帖撒利自知不敵,急忙向馬其頓求抱大腿(屆時腓力二世正在和雅典的盟友邁弗納作戰,并在戰斗中右眼受傷失明)。
接到帖撒利人的求救信,腓力二世立刻設法與雅典議和,揮師帖撒利,大破弗西斯軍隊,而后聯兵帖撒利、底比斯沿溫泉關南下,直指弗西斯,迫使其投降。
至前346年,神圣戰爭結束,作為戰爭的最大贏家,腓力二世獲得了“特爾斐神廟捍衛者”的美譽,溫泉關以北的希臘地區,也盡入馬其頓之手。
馬其頓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架勢讓希臘城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公元前341年,雅典政治家德摩斯梯尼發表了名為《反腓力辭》的演講,他將馬其頓比作巨浪,古希臘比作船,說道:
無論船大船小,只要尚未覆沒,船中的人都應動手救亡,一旦為巨浪吞沒,一切努力都是枉然。
在雅典的號召下,底比斯、麥加拉、科林斯等主要城邦聯起手來,誓要將馬其頓逐出希臘。面對雅典人的挑戰,腓力二世針鋒相對的率軍開入中希臘,威脅著阿提卡半島和彼俄提亞。
終于,公元前338年,一場決定希臘命運的大戰,在彼俄提亞北部的喀羅尼亞打響了。
面對人數多于己方的希臘聯軍,腓力二世使出了馬其頓方陣,并命令亞歷山大指揮左翼騎兵,他本人指揮右翼。
伴隨著“宙斯與我們同在”的吶喊,雙方的士兵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由于兵力上的劣勢,腓力二世的右翼漸漸支持不住,危急時刻,亞歷山大帶領騎兵突入雅典方陣右側,繞至底比斯軍后方,殲滅了希臘聯軍壓陣的“神圣戰隊”(伊巴密濃達所創,由300名底比斯公民組成,據說他們是150對基佬),而后迂回到雅典軍后方發動攻擊。
眼見兒子得手,腓力二世即使調整方陣,向前方的聯軍發起反撲,在馬其頓軍的前后夾擊下,希臘聯軍全線崩潰,喀羅尼亞之戰以馬其頓大獲全勝而告終。
喀羅尼亞之戰
夕陽西下,望著被鮮血染紅的戰場,腓力二世清楚地明白,一切還遠沒有結束,要想真正成為希臘的王者,就必須讓那個曾經令波斯帝國聞風喪膽的海上霸主徹底臣服!
“進軍雅典!”也許在那里,會有一場更慘烈的戰斗。
出乎腓力的預料,也許是喀羅尼亞的慘敗讓雅典人喪失了必勝的信念,也許是百年來的奢靡生活讓雅典喪失了昔日的勇武,不管從戰場上逃生的德摩斯梯尼如何振臂疾呼,雅典人最終還是放棄了抵抗。隨著雅典的屈膝,希臘城邦之中,再也沒有哪一個,能阻擋馬其頓的兵威了。
德摩斯梯尼這位仁兄后來還不死心,腓力二世死后他頭戴花環身著盛服參加公民大會表達自己的喜悅,直到亞歷山大死后他又鍥而不舍的組織了反馬其頓的起義,在失敗后服毒自盡。
雅典傳統的捍衛者德摩斯梯尼
喀羅尼亞之戰的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開了城邦大會,除斯巴達外,所有城邦都參加了,在會議上,面對希臘各城邦的代表,腓力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起誓:
我,馬其頓國王腓力,以眾神之名宣布,自今日起,城邦之間不得再戰,作為希臘的領袖和宙斯的使者,我將賜予你們和平和新秩序!
歷經二十余載的奮斗,寄人籬下的王子,終于成為了希臘至高無上的霸主。
完成稱霸希臘的偉業后,腓力二世把目光投向了東方的波斯帝國,那是一個比古希臘疆域更遼闊,物產更富饒的龐然大物。正當他積極準備遠征波斯時,一場飛來橫禍降臨了。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享年47歲。
關于他的死因,后人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馬其頓的守舊貴族不滿腓力改革,有人認為是波斯國王要以此阻止腓力二世東征,甚至有人認為,是亞歷山大不滿腓力二世另娶新后,于是陰謀刺殺了父親,并嫁禍給波斯人作為出兵的借口。
亞歷山大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