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個體的愛
足以延伸至整個世界
也不會耗盡自身
學人:你說見證者是旁觀的,看著覺性中的一切展現,但對我來說,似乎見證者和被見證的是同時生起的,所以無法分離。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你在說的是帶有感官的,或者說個體的見證者。我所指的見證者是純然的見證者,它不是個體,不被覺受和能覺者所影響。純然的見證者超越識心,因此不可能從思維心中升起。其實恰恰相反。識心在純然的見證者中升起。你說的個體的見證者只是識心的另一種樣子而已。
“你”是不可能住于它的!你從一開始就犯了個錯誤,錯把自己認同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實體之“我”。這個“我”的概念只是出現在識心中的念頭,就是識心。你提問中暗示的是“無念”,而一個念頭無法努力去成為“無念”。
作為獨立實體的“你”,無非是個概念。你在暗示這個概念可以努力去成為實相,無作的真諦。你只能是那個。你說的純然狀態就是你的那個自性。你就是那個!必須在內心堅定地確立這一理解和認知。這樣,你自然會了知真相。
誰感到如釋重負或絕望?請馬上花幾分鐘自己厘清這一點。向內看;回溯這個問題,直至源頭。千萬不要著急。先由真正的安靜開始,看著內心對這個問題的反應。再來,誰感到絕望或如釋重負?
所以內心出現了一種感受,它被解讀為某種絕望。如果你不去認同或判斷這種感受,而只是讓它在那里,會發生什么呢?目前,你專注于感受,賦予了它重要性。但現在我要你把注意力收回到覺知到感受的那個上。切斷向外追逐體驗的習氣。只是安住為知覺本身。
沒錯!什么也沒發生。因為要體驗“發生”,你必須向外進入“身體-識心”的活動領域。有沒有對這個發現感到失望?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在等著下一步發生些什么?
要有“下一步”,就必須有識心。“下一步”意味著注意力在搜尋過去、未來、活動、感受、念頭等等。所有這些都被識心所見并賦予了真實感。而識心,無論是作為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活動,反而也是被看到的。不要認同于“所見”;成為究竟的觀者,一切都在其中發生。注意也不要去想象這個觀者,因為這也會是識心的創造。不帶詮釋或想象地去看,剩下的只有寂靜,只有空闊。
這也是個念頭。你觸及這個念頭的瞬間,沙特桑就落入時間,被你的識心挾持了。實際上,沙特桑只是自性的鏡子。而你何時不是自性?覺性自然而然地與注意力認同,因為習氣,你的注意力一直不停徘徊,尋找對境,很少安歇于它的本源。
當注意力向外投向對境,比如念頭或者感覺時,這就是散亂。當注意力安住于本源之中時,才是真正的專注。這種專注會漸漸與本源融合,成為一體,與本源無別,它超越專注與散亂;它無名亦無形。成為那個!
是的,毫無造作,自然地,我安住為那個。但要了解,在這本然中并沒有什么實體可以去達到或安住的。你已經是那個了。我們就是。用純凈的心識去了悟這點,就是要深入去看,直接體驗,這就是唯一要做的了。其它的都是幻相。我這么明確地告訴你,因為你還存有許多疑惑。
是的,那個懷疑者也是。[笑]
穆吉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