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請聽錄音
只有認出真正的我,才能從根源上療愈一切情緒和習慣(上)
條件達成了,你可能就高興了一會兒,但是下一個條件又出來了,對吧?條件達不成,會抱怨指責,那有什么意義呢?
這個條件達成達不成,好像你的煩惱都在,這樣的話,我們跟“愛的條件”叫什么勁兒?越較勁越痛苦,情緒越多,對嗎?不要較勁兒了,我們交流是心跟心的交流。當我們真的用心和對方交流的時候,對方一定能感受到,你誠懇的交流,用愛去交流,用包容的心去交流,對方一定能感知得到。心跟心的感受,是極其靈敏的。但是頭腦跟頭腦的交流,就沒那么順暢了,我們很多時候都是頭腦跟頭腦之間的交流。你頭腦里認為的這個愛,是有這樣的標準和那樣的要求的。若你用這樣的愛的標準跟對方交流,對方是get 不到的。往往對方收到的是愛的條件,愛的要求,愛的標準。收到的是你用這種愛的條件去指責對方,感受到的是指責的這個態度。所以為什么說心跟心的交流,是非常敏感的呢?因為心跟心的交流,是能感受到你對他是指責還是包容,對方一下就知道了。不是靠單純的語言說的,你說“我愛你”,對方可能是感受不到的。對方感受到的是你說“我愛你”背后的這種態度。你誠懇的說跟你虛假的說我愛你,對方一定是能感受得到的,是不是?所以,我們最直接的交流就是心跟心的交流,也就是愛跟愛的交流。當你用心去交流的話,這個是毫無保留的。這個用心的交流其實就是一種愛的交流,愛的管道。所以我們想要恢復心跟心的交流,恢復愛的交流,就不要再拿那些愛的標準,愛的要求,愛的條件堵在那里,障礙在那里。你把愛堵在那里,交流會不順暢的,反而矛盾沖突越來越大,是不是?
所以我們說的這個愛的療愈,就是讓愛能夠在你我之間,在你跟你遇到的每一個人之間,都能夠毫無保留,毫無障礙的流通傳遞。當愛跟愛之間能夠真正的流暢傳遞的時候,有時候不用說話,不需要語言,對方就感受到了。
所以我們說的這個愛,它一定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它不是一個我們看得見的一個條件,一個物質,一個相,不是的,所以這個要分清楚。愛的一種內在感受跟愛的一種外在的某一個表現形式,外在的一個載體,他不是一回事兒。把愛的形式,愛的條件,愛的載體當做愛的話,就會出問題的。會出現你求愛求不到,就痛苦,或是求到了也只是短暫的開心,過些時日又不滿足了,又開始求了,對不對?那就導致你求也好,不求也好,求到了也好,求不到了也好,你的煩惱一直在,你情緒的根兒一直都在。所以情緒療愈就是讓你回到情緒背后的那個愛里,用愛去療愈情緒里邊的卡點和那些不通的地方,都是用愛去化解的。其實這里邊有很多東西是大綱性的東西,我沒有辦法很細的把它說出來。所以大家聽著會感覺理論化,概念化。我以后會慢慢的把很多細的東西,選擇在一個晚上(直播)去把它講清楚。事后我也會把這個PPT發出來,發到群里讓大家看看,錄音也有,這樣的話可以邊看邊聽邊領悟,情緒療愈的原理是一個基礎。后面會有很多方法性的東西,我慢慢的分享。習慣療愈跟情緒療愈,其實是差不多,不同在于它的表現形式,情緒的表現往往是一種感受,非常激烈,但過一會兒就沒有了,很快,很急促。你會說那些憂郁,表現得并不急促,但也不會一直都在的,相對來說也會很快的過去。習慣就不一樣了,習慣是:你平時好像也沒什么情緒,沒什么感受,但無知無覺的這個習慣,就帶著你走了。比如說玩手機的習慣,其實玩手機的習慣我們大部分的時候是因為無聊,可能忙了一天,工作后空余的閑暇時間,想著玩會兒手機,你也肯定喜歡玩那些刺激的,不斷刷新的東西(新鮮的事物),覺得好笑的,好玩的。這些東西最吸引眼球了,那種暢快,就是一種感受,帶動著你習慣性的去刷劇,刷小說、玩手機,對不對?你發現沒有?其實習慣的背后,其實都是有你想要的那種感受在推動著,不管是情緒療愈也好,習慣療愈也好,最后一定會落到感受上的療愈。這個模式實際上還是一個求愛的模式,這個愛它體現在所謂的刺激感,所謂的暢快感。在手機里可以得到一種自由感,掌控感。所以,這種習慣就是被內在的求愛的模式,求愛的那種感受帶著走了。這種求愛的模式里邊,是有很多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你的認為。你覺得抖音里邊的那個東西好笑并且搞笑的視頻能夠給你帶來開心快樂。這個求愛的模式,這個執著的模式是因為把愛的感受,自由感、存在感、喜悅感,建立在一個視頻上,一個條件上,一個小說上,這還是建立在外在,建立在一個故事上。這樣的話你會發現又回到我剛才說的求到與求不到的模式了,實際上原理一模一樣。求到了,你還想求下一個,這個搞笑視頻看完了,你還想求下一個搞笑視頻。這個劇刷完了還要刷下一個劇。在這種模式里邊,會發現,這個求到是很容易,我們剛才說情緒是什么?情緒是你求不到,你求不到的那種反差,那種感受,才激發了你比較激烈的情緒,但是你發現習慣這東西是什么?這個東西是你很容易求到和做到的,而情緒那激烈反差是你求不到的結果。(兩者明顯的區別)我們很多習慣,就是特別容易求到的。比如刷手機玩手機是不是特別容易完成的?還有我們說“懶”是不是特別容易辦得到的,所以很多不良習慣是因為容易求得到和做得到而形成的。但求到又能怎么樣,求到還是會不滿足,還是繼續求下一個,“懶”起來之后會怎么樣,就會越來越懶,對不對?習慣里邊的模式就是你容易求到,但同時又不滿足。所以習慣就一直持續下去。你會發現你沒有“難”的習慣,全都是容易的習慣。“難”習慣你早就放棄了,你不會去執著一個“難”的習慣。但凡你有一個習慣,一定是容易達到,容易完成的這樣一個習慣。正是因為他容易完成但同時又不滿足,會繼續往下求,然后形成一個慣性。我們去療愈習慣里邊的慣性模式還是一樣,不需要把內在的愛的感受建立在外在的一個視頻上面,一個容易完成的事情上面,建立在容易完成的事情上面,容易是容易達成,但過一會兒又不滿足了,又繼續求了。你會發現這兩個模式(情緒&習性),療愈的方法都是讓你把愛的條件,愛的障礙移除。我們再具體的說一下情緒里和習慣里的求愛的模式,執著的模式,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這也是我經常講的:“定義的我求定義的愛”。定義的我是什么?定義的我就是從小到大,對自己的認知,首先定義就是:我是一個男的(女的),男的就應該有什么,做什么樣的事業,做什么樣的工作,有什么樣的性格,對吧?你看這一大圈的定義是不是出來了,然后就是我多大年紀了,我是30歲了,然后定義30歲的男人應該做什么,對吧?應該結婚成家立業了......很多定義都出來了,再繼續定義,在工作中我是老板還是員工?老板有老板的定義,員工有員工的定義。所以對自己這個身份的認知,包括很多:性別、年齡、工作、體重、健康、身體......這一系列東西形成了你對自我的一個認知,就形成一個定義的我。那這個定義的我若是要用這些外在條件來定義的話,會發現你有很多東西是缺的。假如你是一個員工。在員工這個位置上,你可能發現,掙的錢不夠,掙的錢不多,你就想繼續掙更多的錢,對吧?因為更多的錢給你更多安全感,對吧?那這個定義的愛就是你要擁有更多的錢帶給你更多的安全感。所以基于這個身份定義出的愛,包括想要的物質條件,想要的精神層次的感受,都會在個體定義的愛里面。所以說求愛,求的愛一定是基于我是誰來說的,基于我是誰。對我有一個什么樣的認知,那你就對你求的東西,求的愛,有一個什么樣的認知。所以定義的我,其實就是一個局限的我。我們叫它“小我 ”。我們一般人都會這么定義我,包括我也是這樣定義我自己的:“我是不好的,不完美的,不圓滿的,有問題的”。我們潛意識里面都會這么定義,這跟我們從小的童年創傷有關。就像我剛才說的,你求到了就完了嗎?還完不了,你求到了,你不滿足,你還想繼續求,然后繼續執著。那你求不到呢,你更執著,更想去求。所以這個求愛的模式就是“定義的我求定義的愛”這個模式。它的結果就是求到了也執著,求不到也執著。就這樣輪回。那么我們如何化解?就是一定要來到我們剛才說的這個內在感受上。這個內在感受就是......更多屈于心的文章,請前往【滿意禪拍】訂閱號閱讀。現每晚20:00屈于心先生會在視頻號直播關于情緒療愈的正確實操方法,希望大家多多關注。【依僑嘉】在今后的日子里會持續推送屈于心先生的文章,這是真正的福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