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請聽錄音
自我對話是我們面對情緒的時候,快速處理情緒的一個方法。前三天基本上講的是修行的理論框架方向,在這么大的框架之下,一定要實操起來,不是說聽過理論而過下癮。因為我重視實操,所以才慢慢走的越來越深。因此我也特別注重帶領大家多去實踐實操。在實操自我對話這個方法之前,還是要說一下原理。若不知道理論、原理的話,你走的不會那么深。包括修行的任何方法,背后一定是有一個很深的理論原理做基礎的。一定要知道它背后的原理,這樣在用出問題的時候,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自我對話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內在感受、內在情緒的如實的表達。這個方法是走感受的,不是在頭腦里邊繞。首先,它的方向就是:我們一定要深入自己感受。因為,情緒很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感受。在爆發劇烈情緒的這個當下,你的感受是非常劇烈的;同時,頭腦基本上是失去理智的這樣一個狀態,所以這個時候你能抓的就是情緒里邊的這種感受。如果這個時候還是去抓情緒里邊的那個想法,頭腦分析的那個理由或結論,這個情緒是會越來越大的,是沒辦法立馬消融的,所以我們還是要學會走情緒內在的感受。自我對話的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一定要跳出頭腦。這個時候情緒起來,不要再用頭腦分析了(比如對方哪不對或者我怎么就對了,一些在道理上爭來爭去的話)這個時候只會越爭,情緒感受越激烈,只會把這個情緒往高處帶。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所以這個實操方法的使用就是:原則上跳出頭腦,深入感受。自我對話就是認識自我的一個方法。是我修行十來年的一個重大的分水嶺。我是接受了這個方法之后,才慢慢的從頭腦里邊跳出來,深入感受往內在走。然后才有很多內在的感受上的一些體驗。所以我也是想把我能夠帶領我走向內在深處的這樣一個方法分享給大家。當然了,也有不少的小伙伴,用這個方法后,在修行當中翻過一個大的分水嶺。翻過這個分水嶺之后,再修行,就知道怎么修了,怎么實操了,怎么落地了。往后走就特別順。再講一下這個自我對話背后的很深的一個原理。我前年也在講,但是我這次講的跟以前講還不一樣,因為我的感受,體驗也是越來越豐富了,所以我對這個方法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用這個方法的時候,最大的一個原理的機制是:通過觀照感受來看見動機,就是這個情緒里邊之所以有這么多想法,之所以有一個推動著你情緒爆發的動力,也就是我們說的這個情緒的沖動,無論是憤怒的沖動,或者是愛的沖動,都是有一個沖動在里邊。這個沖動就是這個'心’運作的動機,有一股力量向外冒,向外冒的這個過程中,如果這個力量被你的那個'定義的我’所用的話,它就會不斷的去找各種條件、各種理由、各種標準去要求別人或要求自己。所以,這個情緒不是簡簡單單的給消融下去,情緒就這樣療愈結束了。不是的。這個感受就算你不去做任何情緒上的療愈,也會慢慢的消失,對不對?我們沒有修行之前,發了一個脾氣,是不是感受到最后也會消下去。療愈情緒的感受,讓感受消融,不是情緒療愈的最根本的地方。最根本的地方是讓我們去看到情緒背后的那股沖動的動力機制。你得去知道這個情緒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慣性反應,這個動力到底從哪里來的?如果不了解這個情緒背后的動力機制到底怎么來的話,就像講禪修的那些人說的:只是去關照,等待,不評判......允許,只需要去關注感受就可以了,跟感受在一起就可以了。我剛才說了,只是跟感受在一起,讓這個感受慢慢的消融下去,這個不是重點,這個也沒有什么值得自豪的。真正的想療愈這個情緒,不是簡簡單單的讓這個情緒感受就消融下去就完事了。我們一定是借由這個感受,去看到這個情緒背后的動機。看到情緒背后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一直推著情緒走的那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因為這個不斷推著你走的動機,它就在你的念頭里,在你的思想觀念里,在你的感受上不斷的添油加醋。它就是讓你這個情緒一直往前發展。當然了,如果到最后憤怒或者是情緒爆發到頂點的時候,你累了,沒辦法了,或者是外在條件也滿足不了你了,你很無奈的放棄了;當你放棄的時候,你的情緒感受自然就消融了,這沒有什么值得說的,你療愈不療愈,這個感受都會消融的。只不過這種感受消融是因為實在滿足不了你背后的這個需求了,無奈的放棄了,然后感受就消融了。這樣的情景很常見,所以我們療愈這個情緒不是在'讓它消融’上而下功夫,一定要來到情緒背后的這個動機上。如果說不了解這個情緒背后的動機,你說我去止念或離念。或者你(單單)說我接納、允許;你會發現接納也接納不了,允許也允許不了。這是因為情緒背后的動力機制,沒有被看見,沒有被療愈;或許情緒表面上的感受看似被消融了,但是內在是堵的,那個動機的堵就藏在潛意識里了。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晰。真正的說這個情緒療愈,一定是觀照和看動機缺一不可,這兩個一定要同時用上。我禪修也有十來年了。禪修講關照感受的比較多,講動機的少。觀照確實需要定力,也需要訓練,觀這個感受的生生滅滅,念頭的生生滅滅,觀察久了,定力足的話,確實情緒來了,一觀照也能立馬消融。這些東西可以通過觀照很好的做到。但是,慣性還在,沒有發現這個動機的話,情緒里邊的那個動力機制,慣性反應它還在。就像我第一天講的,所有情緒背后的動機都是一樣的:都是'定義的我’求'定義的愛’,所以這個情緒本身的動力模式,就是對愛的一種誤會,這個模式本身就是不存在(假設)的。只是頭腦用各種各樣的念頭、思想包裝出來的這樣一個模式。'定義的我’是不是頭腦包裝的各種標簽、各種標準、各種條件、各種理由包裝出來的一個我?然后又去包裝愛,把愛用各種條件,各種標準包裝起來。再然后'定義的我’去求'定義的愛’,這個模式就完全被頭腦包裝出來的。所以我們看動機就是為了把這個頭腦包裝的模式給破掉,讓你回到真正的我(愛)這里。只有看清這一點,這個情緒的動力就立馬煙消云散,它就不再躁動了。這次不躁動,只要你看得很透,下次也不會躁動。這就是說你不僅把情緒感受消融了,并且把情緒背后的那個動力模式也消融了。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透過情緒消融看到真正的愛的顯現。同時你還能認識到真正的我是誰。所以,我們說的這個情緒療愈,其實是借由情緒的這個感受來操練,回到我們真正的愛上,認識真正的我,是這樣一個過程。直接觀照那個習慣模式的背后的感受是不容易觀的,因為那個習慣模式,平時是不知不覺的、無知無覺的。微弱的感受,也觀不起來,你不容易覺察,除非你真的有時間,像在寺廟里盤腿坐著,天天在那打坐,是有時間你能觀得住。無論是微弱的感受也好、或者是疼痛的感受也好,有時間有機會你能觀得住,能通過這個觀照慢慢的回到內在的真正的我上、真正的愛上,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為什么一定要把情緒療愈提出來?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那些習慣也好、那些感受也好、那些動作也好,你觀照不起來,你沒有定力去觀。可是情緒不一樣,首先情緒一起來的時候,這個感受是非常激烈的,非常明顯的。然后你才有機會去關注,去觀照它。這個感受確實是引起了你的注意,并且不把這個情緒解決掉,它還影響你做事兒。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有機會跟情緒呆在一起去觀照它。所以我選擇這個工具,它正好符合關照和看動機這兩個條件。把情緒當工具拿來用,情緒感受起來了,能觀照到感受,情緒很激烈,一直有股力量往外沖,這個時候動機你也能觀到,因為在這個時候動機比較明顯。2021.11.28 屈于心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注:文章中若出現類似圣靈、圣子、上主、天國......詞語,并非宗教術語,請結合文章及語音理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