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經方辨證施治的實施
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以至施行適方的治療,此即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體系。以八綱分析病情,以六經明確病位病性,以方證相應實現證治機轉,由于八綱分析貫穿辨六經、辨方證全過程,因此,也可以歸納為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求得方證相應治愈疾病,此即經方辨證施治的實施方法和步驟。
第一節 辨證依據癥狀反應
經方的理論,主要是根據癥狀反應總結的治病規律。中醫治病,辨證而不辨病,故稱這種治病的方法為辨證施治,亦稱辨證論治。中醫之所以辨證而不辨病,這與它的發展歷史分不開的,因為中醫的發展遠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當時既沒有進步科學的依據,又沒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勢不可能有如近代西醫面向病變的實質和致病的因素,以求診斷和治療,而只能憑借人們的自然官能,于患病機體的癥狀反應上,探索治病的方法。
“于患病機體的癥狀反應上,探索治病的方法”,是統觀《傷寒論》全部內容得出的結論,論中的傷寒、中風、溫病等病證名,六經病名、方證名都是由癥狀反應而定。疾病的傳變、預后等皆由癥狀反應而定。因此,經方臨證辨證主要依據癥狀反應,與醫經主要依據病因明顯不同。這里要注意的是,癥狀反應是指患者自覺癥狀和他覺癥狀,還包括舌診、切診、脈診、腹診等,亦包括病后出現的痰飲、水濕、瘀血、食積等致病因素,這在《傷寒論》中都有詳細論述。
第二節 先辨六經
六經實質,即六經來自八綱,已如前述,臨證中,當根據六經實質屬性,辨明癥狀六經歸屬。(詳見中篇各章)辨六經是辨證的第一步,須注意:
第一,辨六經非機械套用條文
六經實質既明,那么臨證如何辨明六經?六經病篇,每篇開頭都有“某某之為病”句,稱為該病篇提綱,視作該經病最精要的概括,也是辨明該經病的依據。
有些醫家以為提綱不完備,如太陽病之提綱不能概括太陽腑證,“胃家實”更與陽明病篇之胃家虛寒諸證格格不入,于是“綱不敷目”應運而生。其實,六經病實質是機體患病后六類證候反應,是八綱屬性內容。《傷寒論》是辨證而非辨病,若言太陽病即指太陽經與膀胱腑感邪受病,即將其具體為某一種“病”,則大大局限和歪曲了六經病之真正內涵。還有“傷寒傳足(六經)不傳手(六經)”,或單言一臟一腑(如太陰脾臟和陽明胃腑),或兼言兩臟兩腑(如少陰心腎及少陽膽與三焦),則完全忽略了提綱證的存在,是奪仲景之辭,強加后人之意,意有不周,則罪仲景書“綱不敷目”。
同時也切不可將以“某某病”冠首的條文所述悉歸之于某某病,不然太陽病獨盛于太陰病數十倍,而少陽病也是少見,這顯然是不符合臨床實際的,以之冠首,無非是初起為該病而繼之則可能為兼證、變證,或特為鑒別而設,因此太陽病篇所講實際上六經病都涉及到了,判別的關鍵就在于提綱證。
要之,臨證辨證,必須要牢記六經提綱,依據提綱,記住的不只是提綱中所出現的癥狀,關鍵是提綱的八綱內涵屬性。具體來說,即太陽病提綱概指,凡見在表的癥狀屬陽實熱者,簡稱為表陽證;少陰病提綱概指,凡見在表的癥狀屬陰虛寒者,簡稱為表陰證;陽明病提綱概指,凡見在里的癥狀屬陽熱實者,簡稱為里陽證;太陰病提綱概指,凡見在里的癥狀屬陰虛寒者,簡稱為里陰證;少陽病提綱概指,凡見在半表半里的癥狀屬陽實熱者,簡稱為半表半里陽證;厥陰病提綱概指,凡見在半表半里的癥狀屬陰虛寒者,簡稱為半表半里陰證。
第二,表里相傳和陰陽轉變
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病常自表傳入于里、或傳入于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傳入于里、或自表傳入于半表半里而再傳入于里,此即謂表里相傳。病本是陽證,而后轉變為陰證;或病本是陰證,而后轉變為陽證,此即謂為陰陽轉變。
要注意的是,傳變與否,是依據癥狀反應,而不是依據經絡臟腑理論推衍,非拘經絡日數。如大論第4、5條所論即是,符合“隨證治之”的原則。大學問家章太炎先生曾指出“《傷寒論》自王叔和編次,逮及兩宋,未有異言。叔和之失,獨在以《內經》一日一經之說強相附會,遂失仲景大義。”
第三,并病和合病
病當表里相傳時,若前證未罷,而后證即作,有似前證并于后證一起而發病,因名之為并病,如太陽陽明并病、少陽陽明并病等均屬之。若不因病傳,于發病之始,則表、里、半表半里中的二者、或三者同時發病,即謂為合病,如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均屬之。
第三節 繼辨方證
辨六經可以明了病位、病性,則治療大法可以確立,但若獲得良效,則仍需進一步的細辨方證,使“病與方相應”。方證是八綱六經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在于方證是否對應。如太陽病治需發汗,但是發汗的方證有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還有大青龍湯證等等。諸方證各有其相對固定的適應證,必須緊密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而適應整體的發汗藥,即恰當的方證,方得取效。
同時,如前所述,經方的方證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方證之上以六經八綱辨證加以指導,使諸方證出入變化,自有法度可循,而不致雜亂失序,才能化繁為簡,同時又如法化裁,方可執簡馭繁,而能多多益善。我們必須意識到,經方醫學之方藥雖少,但證候類別的判定與適證治法的確定,是相對完備而系統的,若能于此心中有數,隨證候之出入變化,或加減,或合方,自可取用不盡。這里的“證候類別與適證治法”主要是指六經的判定及其治則的確立。
立足仲景著作,發掘經方醫學科學內涵,確立經方醫學辨證施治的方法體系,不但使一本來源于臨證的《傷寒雜病論》真正回歸并指導臨床實踐,更是提升臨床療效,激發經方醫學傳承與發展鮮活生命力的最扎實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