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小吃店絕活小吃巧奪天工在東四這個臥虎藏龍的美食福地,歷史悠久的隆福寺小吃店以其傳統正宗、最大最全的特點脫穎而出。隆福寺小吃起源于明景泰三年隆福寺廟前的小吃市場,已有五百年歷史。今日的隆福寺小吃店,仍是人們心中割不斷的念想,京城百姓無人不曉,慕名而來的顧客絡繹不絕。綠色的門臉,明凈的廳堂,八仙桌和小方凳營造出古樸典雅的氛圍,服務員有板有眼的京腔京調,一切都透露著老北京親切淳樸的民俗民風。“小而精”的特點使百余種小吃都如藝術品般巧奪天工。
今年全國清真烹飪大賽的金獎名小吃蕓豆卷和豆面糕,到店不可不嘗。豆面糕用蒸熟的黃米外粘黃豆粉搟成片,內抹赤豆沙餡卷制而成,成品色澤黃潤,層次分明,香甜黏糯,濃郁的黃豆清香彌漫齒間。粘黃豆面的過程如郊野真驢打滾,故又得了個詼諧的名字“驢打滾”。蕓豆卷原為市井之物,傳說慈禧太后偶然品嘗,甚是喜歡,于是命令御膳房將其制成御前御點,后又傳入民間成為小吃中的珍品。觀之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店里還推出了葷素搭配、甜咸搭配、清淡適口的精品小吃宴,可滿足客人們全方位的需求。
地址:隆福寺前街1號
南來順招牌爆肚余味繞梁作為京城“老三順”之一的南來順憑著經營口味地道的傳統小吃,至今仍是老北京人心中的念想。豌豆黃、面茶、焦圈、驢打滾、姜絲排叉等百余種小吃祖輩相傳,口味獨特,還講究個特色。
老北京早就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按“老北京”的說法,吃爆肚是養胃的。想當年“南來順”就是靠一盤爆肚起家的。南來順爆肚的原料選用的是當天由內蒙古運送的小牛百葉。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鮮外,全在一個“爆”字上。雖然只是放入滾燙的水中汆一下而已,可就這一汆最見功夫,因為各個部位不同,所需火候各不相同。時間短了肚兒生,時間長了肚兒老,要的就是不早不晚不溫不火不生不老的“恰到好處”。吃起來嫩脆爽口,越嚼越起勁兒。蘸上自家店配的純正的麻醬、醬豆腐、韭菜花,那叫一個香。若是來個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再來上一碗羊雜湯,那叫一個美!
豆腐腦是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南來順沿用老北京的做法,羊肉打鹵,口蘑勾鹵。羊肉湯是選用羊羔腰窩處的嫩肉,現吊湯,經過三小時煨燉而成。雖是羊肉成湯,卻不膻不膩。原來在煮燉過程中就已經把油撇出去了,再有就是制作鹵汁時用口蘑勾鹵,不僅去掉了膻味,而且增加了蘑菇的香氣。南來順的豆腐腦色白軟嫩,鮮香可口,其鹵不澥,腦嫩而不散,清香撲鼻。若在澆上點兒辣椒油,來上個香酥的油餅,更是倍感地道,直呼過癮。
地址:宣武區南菜園街12號
地安門小吃店品味面茶感懷歲月小面茶的悠久歷史從清乾隆年間的“才吃茶湯又面茶”之句便可略見。面茶,既小米面、糜子面摻一起熬成糊狀的流食。在小吃中稱之“茶”。喝面茶很講究吃法,不用筷、匙,真正的“吃主”是一手擎碗,嘴沿著碗邊轉著喝。為什么要用這種吃法?據說,這樣是為了面茶入口品到麻醬和芝麻鹽的香味。恐怕現如今能照過去老樣子喝面茶的人為數不多了。撒滿芝麻鹽的面糊,顏色鮮黃,質地濃稠,香味撲鼻,滿是“茶”之油潤的口感。在這個寒冷的季節,熱氣騰騰的嘬上口面茶倍感爽快。
位于地安門十字路口的地安門小吃店深諳此道。除了面茶拿手外,其他小吃也是樣樣在行。先說蒸貨,千層餅、棗餅、素餡包、花卷、牛眼包子“一把抓”無所不長;再說黏貨,切糕、年糕、果料糕樣樣精到。無論是花樣品種還是質量特色都不軟。甭管多挑食的主兒,只要進門都能找著自己得意那口兒。
地址:西城區地外大街180號
德順樓小吃甜咸卷果葷素相宜要說京城清真小吃,就不得不提位于牛街清真寺對面的德順樓,這里的麻豆腐、糖卷果和咸卷果等小吃可是經久不衰,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饕客們。就說這麻豆腐,可是梨園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喜愛的小吃,原材料是純綠豆,經清水浸泡再發酵而成,用上等羊尾油,配以蔥、姜、青豆、雪里紅、辣椒上微火不停翻炒,店家解釋“炒制麻豆腐的過程決定著菜品好吃的程度,關鍵是要把水分炒干,以去掉其中的酸味同時增加黏、糯性”。呈現在您面前的麻豆腐,灰白紅綠相間,口感咸香、微辣,散發著淡淡的羊油香,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別有一番風味。老北京有句俗話:“炒麻豆腐——大咕嘟”,是說麻豆腐一熟會自己“咕嘟、咕嘟”地起泡說話,告訴您:“我熟啦!”似乎這麻豆腐通了人性,甚是可人。
糖卷果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雖說是小吃卻被看做是名副其實的藥膳。主料選用山藥和小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經炸制掛糖,裝盤時再撒上些芝麻和金糕粒即可,色澤紅艷、味美香甜爽口,來德順樓用餐的食客每每都要點的菜肴。德順樓一直保留著咸卷果這道已經不常見的美味佳肴,和糖卷果是一葷一素兩種小吃,咸卷果選用牛肉餡為主料,以蔥花、姜末、食鹽等調料攪拌均勻做餡,用油皮包卷先蒸后炸而成,顏色金黃,入口外焦里嫩、咸香酥脆、食而不膩、清香利口,回味悠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12月10日起,店家每天都會推出特價菜品,周五還有免費的啤酒贈送。
地址:宣武區牛街11號
北來順小吃杏仁豆腐京城一絕北來順小吃店的杏仁豆腐在京味小吃里可堪稱一絕,潔白如玉的杏仁豆腐經冰鎮盛在碗內,兌入桂花糖汁,點綴上五彩斑駁的各式水果,如紅綠櫻桃及葡萄干等,食后口感細膩潤滑、甘甜醇厚、甜蜜醉人,冰涼的感覺沁人心脾同時還具有潤腸、養肺、止咳的功效。
豆汁兒可是非同的“小菜兒”。別看這一碗兒,竟是北京小吃的“頭牌”,精妙在于酸、甜、餿三味雜合。喝時就著澆上辣椒油的細咸菜絲兒,配上焦黃酥透的焦圈,那感覺正如“得味在酸咸之外”。一碗豆汁兒加上一碟兒辣咸菜絲兒,竟有酸、辣、甜、咸四味之妙;喝豆汁兒時必配的焦圈可是老北京人不能忘懷的美食,焦圈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鐲,炸得個個兒棕黃,焦香、酥、脆。聽說還是從清宮御膳房傳出來的食品呢。
姜汁排叉又名蜜排叉,是北京小吃的一種,因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過蜜后的排叉色澤淺黃色、光亮而不黏,精巧別致,酥脆香甜,回味悠長。還有一種帶咸味的排叉,愛喝酒的人士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甜、咸酥火燒也是北來順特色小吃品種之一,燒餅松軟薄脆,入口酥香且堪細嚼,再來碗豆腐丸子湯或是紫米粥,更有一番感受……
地址:西城區新南大街151號
新成小吃天津耳朵眼炸糕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其實咱老北京的奶油炸糕和桂花餡炸糕也毫不遜色。據說奶油炸糕是元朝時沿襲蒙古族人喜食奶制品飲食之喜好而來。新街口新成小吃店的奶油炸糕選用上好面粉為原料,加入適量雞蛋液、黃油、白糖、香草粉燙面,溫油炸熟待膨起如球狀,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食后外焦里嫩、奶香濃郁、富含營養、易于消化,成為久負盛名的小吃。
作為一家京味文化十足的小吃店,拿手的小吃絕不僅于此。蜜三刀,以其胖乎乎、油亮亮的可愛造型、蜜軟甜糯的口感,外裹炒香的白芝麻而被眾多消費者喜愛。據說,所謂的蜜是飴糖,由大麥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而成,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之功效;開口笑因其經油炸上端裂開而得名,以面粉、飴糖、白糖、雞蛋、麻仁等為原料,揪成小劑子,麻仁用水拌勻,把小劑放在麻仁內滾一滾,將粘滿芝麻的小劑子入油鍋中炸至開口即成,香甜酥脆,十分可口。
地址: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10號
月北小吃 品種多樣終有所選您聽說過這樣的口頭語嗎——“干蹦兒就酒嘎嘣脆”?形容位于月壇北街月北小吃有名的螺絲轉兒小吃一點也不為過。螺絲轉兒是用半發面抻成細條加麻醬、油、鹽、花椒、茴香等料,盤成如螺絲狀,經烤而熟的餅類。月北小吃的螺絲轉兒絲勻、不亂、底正、色澤棕黃,食之松軟皮干香酥,回味無窮。當天售不完的螺絲轉兒再烤一兩次,就叫“干蹦兒”,用手一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讓您口唇跳躍不停。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色澤深棕、質地綿軟不黏、香甜醇正可口、味道香酥濃郁,芝麻醬和紅糖調和還有溫補的作用,可增進食欲,有益健康。嚴寒的冬季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面丸子既取悅了身體所需又滿足了愛美人士怕胖的需求。豆面丸子選用粉皮、綠豆、胡蘿卜、淀粉調制成圓形,再過一下油,放入花椒調制的湯里,吃的時候依個人口味喜好放些香菜、稀薄的咸麻醬、辣椒油或韭菜花,均勻攪拌,讓您看著就食欲大開,一股股純樸的氣味撲鼻而來。
地址:西城區月壇北街1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