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常識
一、詩歌常識
1、詩歌是同散文、小說、戲劇相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偏重于抒情言志,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抒發思想感情。
2、詩歌的特征
1)抒情性:詩歌最主要的特征是長于抒情。
2)音樂性: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
3)形式美:指辭藻力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
3、詩歌的分類
1)按有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分為:
(1)敘事詩:《木蘭詩》、白居易的《長恨歌》
(2)抒情詩(占大多數):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等。
2)按詩的表現形式分為:自由詩(新詩),格律詩(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也叫近體詩),古風(格律較寬的),民歌(如信天游)格律詩分為律詩與絕句(五律和七律或五絕和七絕)
學習時要懂得分辨。
4、怎樣讀詩
讀詩要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內涵,要捕捉詩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具體來說就是
1)從詩的意象創造的具體氛圍中,把握詩歌所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
2)要注意詩中的比喻、象征的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
3)許多詩本身側重于虛寫,讀詩需要一種“猜測”的穿透力。
4)學習詩歌精粹的語言。詩歌遣詞造句講究精煉、優美、音樂性,講究變化。
小說常識
一.人物描寫
1.小說的人作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2.對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外形進行描寫的是肖像(外貌)。
3.對人物的對話、獨白及語氣聲態進行描寫的是語言。
4.從描寫的角度看,人物描寫的方法還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也說是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二.人物形象
1.小說的三要素是(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
2.在小說塑造的人物中,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的人物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現出來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說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故事情節
1.故事情節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小說還具有序幕、尾聲兩上部分。
1)開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沖突的第一件事;
2)發展 是作品中矛盾沖突從展開到激化的演變過程;
3)高潮 是決定矛盾各方的命運工主要矛盾即將解決的關鍵時刻,是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人物的思想斗爭最緊張,最激勵,最尖銳的階段;
4)結局是矛盾得到解決,人物性格的發展已經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結果,主題思想得到充分展現,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環境描寫
1.環境描寫是對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和事情發生的背景的描寫,它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2.自然環境描寫,也叫做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花鳥蟲魚等場景的描寫。
3.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4.環境描寫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
2)渲染氣氛、烘托人物;
3)有些環境描寫還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五、小說分類
1、按照篇幅分: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
2、按所描寫的內容分:分為武打小說、言情小說、偵破小說等
3、按形式分:有章回體等
小結: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情節的發展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節中各自表現,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有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通過這些人物描寫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情況。
3.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交代事件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及場景,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圍,表達人物的心情、表現主題等。
常見的關聯詞
1、表示并列的:
要……還要。 一邊……一邊 一面……一面 又……又 除了……還要(還有)。。。
2、表示遞進的:
不但……而且 不僅……還 不但……還
3、表示條件的:
即使……也 只要……就 只有……才 無論……都 雖然……但是
除非……才 除了……都是 任憑……都(也)
4、表示假設的:
即使……也 就算……也 哪怕……也 假使(縱使)……也(還是)
就算……也(還是) 一……就 如果……那么 要是……就 如果說……就
不管……還是(都)
5、表示因果的:
因為……所以 之所以……是因為 既然……那么(也)
本來……誰知(結果/可是) 為什么……是因為(原來)
6、表示選擇的:
既然……就(也就) 不是……就是 或者(是)……或者(是) 與其……不如
寧可……也(決不) 要么……要么 是……還是
表示轉折的:雖然……但是 卻 然而 本來(要) 可是(但/只是、只不過) 本想 罷了
修辭格常識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格。
2、結構:比喻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組成。
3、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有沒有喻詞,下列幾處情況,雖有喻詞,但不是比喻。①同類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親。
②表示猜度。例如: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③表示想象。例如:每當看到這條紅領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④表示舉例的引詞。例如:社會主義的中國,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像雷鋒、焦裕祿等。
(2)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4、比喻的種類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聯結,有時后面還有“似的”、“一樣”等詞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②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宗璞)
(2)暗喻。本體喻征都出現,中間用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結,有時暗喻不用喻詞。暗喻的典型形式為:甲是乙。例如:①更多的時候,(是)烏云四合,層巒疊嶂。②她們是替帶工賺錢的機器。(夏衍)
除此暗喻還有許多變體值得注意:①本體和喻體是偏正關系。例如:他有鋼鐵的意志。
②本體和喻體是注釋關系。例如:我愛北京——祖國的心臟。(3)借喻。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為甲代乙。例如:①唯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鷹。②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
(4)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共說明一個本體。例如:①這種下筆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緊不過的了,正如蓋房子首先要打好圖樣,作戰首先要訂好計劃一樣。②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③(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郁達夫)
(5)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例如:《荷塘月色》把荷花的似有似無的清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以聽覺寫嗅覺才能感到的事物,準確而形象地表現了荷香似有似無,忽有忽無的特點。
5、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4)化冗長為簡潔。
二、比擬
1、概念。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當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和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擬物)幾種形式。事實上,前一種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兩種形式則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運用比擬應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2、種類。(1)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的修辭方式。例如: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孫犁)(2)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的修辭方式。例如:①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 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②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
3、比擬的作用(1)色彩鮮明;(2)描繪形象;(3)表意豐富。
4、比喻和比擬的不同點。(1)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征摸寫本體,重點在“擬”,重點在行為動作;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2)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現或不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三、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方式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種類。(1)用事物特征代本體事物。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個老娘……。
(2)具體代抽象。例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3)專名代泛稱。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4)形象代本體。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5)部分代整體。例如:幾年來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6)結果代原因。例如:那得意的神態與滑稽的模樣,令人見之捧腹。(“捧腹”是“笑”的結果)(7)材料代本體。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3、借代的作用。(1)以簡代繁;(2)以實代虛;(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4、運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須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對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應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體和本體事物不能同時出現。
5、借喻與借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1)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2)不同點:①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②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的某些方面的相關,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③借喻可改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夸張
1、概念。夸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2、種類。夸張可分為三類,即擴大夸張,縮小夸張,超前夸張。(1)擴大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夸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夸張形式。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3)超前夸張: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例如:他酒沒沾唇,臉就紅了。
3、夸張的作用。(1)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2)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3)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4、運用夸張要注意以下幾點。(1)夸張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生活的根據。例如:腳下地球當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夸張不能和事實距離過近,否則會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夸張。例如:家鄉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年勝過兩三(二十)年。(3)夸張的使用要注意文體特征,合理運用。如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張,以免歪曲事實。
五、對偶
1、概念。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2、對偶的種類。(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①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③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如:⑤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根據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對偶分為嚴式對偶和寬式對偶。嚴式對偶要求上下兩句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平厭相對、不重復用字。如例句①②③⑤。寬式對偶對嚴式對偶五條要求只要有一部分達到就可以,不很嚴格,如例句④⑥。
3、對偶的形式。(1)成分對偶。例如:①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②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而后者尤與時宜不合。(2)句子對偶。例如:①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②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4、對偶的作用。便于吟誦,易于記憶;用于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5、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1)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
(2)對偶主要是從結構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3)對偶里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六、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
2、排比的種類。(1)成分排比。即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中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句子排比。即幾個單句或復句構成排比。例如:
①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清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②如果我們能夠研制出一種類似鷹眼的搜索、觀測技術系統,就能夠擴大飛行員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視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鷹眼視覺原理的“電子鷹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遠程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射。如果能給導彈裝上小巧的“鷹眼系統”,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鷹一樣,自動尋找、識別、追蹤目標,做到百發百中。
3、排比的作用(1)內容集中,增強氣勢;(2)敘事透辟,條分縷析;(3)節奏鮮明,長于抒情。
4、排比與對偶的區別。(1)對稱性與平列式。對偶是二個語言單位,而排比是三個以上語言單位。對偶必須對稱。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2)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揭示語,使排體互相銜接、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聯是不重字的。(3)對偶以要求平仄對仗為佳,排比則無此要求。
七、反問
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義。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①在這個問題上,小王要承擔這么大的責任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②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八、設問
設問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而不需回答的修辭方式。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設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啟發思考。例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學的、技術的力量。
反問與設問的區別:1、設問問句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問問句本身則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內容。
2、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強調內容;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
九、反復(重現)
為了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意重復使用某個詞語、短語或句子,這種修辭方法叫反復。
反復的種類:(1)接連反復:①等待著,等待著,載著你遺體的靈車,碾過我的心。②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2)間隔反復: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治下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他們不驚詫;捕禁官吏,嚴刑逼供,砍頭示眾,密密殺戮,他們不驚詫。在學生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反復的作用:強調,用于抒情寫景,感染力強。
十、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性和同音的條件,有意識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有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兩種。(1)諧音雙關:①我失驕楊群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②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2)語意雙關:①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②他(指陳毅)卻笑著說:“沒關系!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還太少呢!”
十一、反語
反語就是用說反話的方式來加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
反語的種類:(1)表示諷刺的反語:①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屢血痕抹殺了。 ②再如《藤野先生》中,描述“清國留學生”在花下的附庸風雅,說他們頂著“油光可鑒”的發髻,“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個“標致”,明褒實貶,表現出作者對這類“清國留學生”的諷刺和厭惡。
(2)習慣性的反語:①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②今天下雨路滑,我差點沒摔死。(3)表示親密或喜愛的感情的反語:①幾個女人有一點失望,也有一點傷心,各人心里罵著自己的狠心賊。②嘿!小鬼。雙關和反語雖然都有表里兩層意思,但是:反語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雙關的表里意思是相關的。
十二、對比
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并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比的作用在于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并顯現一個道理。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十三、映襯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烘托的修辭方法。這種修辭方法按照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得出來的關系不同,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朝著相同的方向變化。用荒涼蕭條的環境和氣氛,襯托悲涼的心情。反襯:陪襯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間朝著相反的方向變化。用“……但我還以為船慢”反稱“我”的急切的心情。
十四、頂真(頂針、聯珠)
頂真是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開頭的詞語的修辭方式。
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頂真修辭格具有蟬聯續接的特點,這種語言方式適于表現客觀事物間的相遞依存的關系。只有事物確實具有這種關系時方可使用,否則就成了文字游戲了。
十五、其他
1、通感
通感就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感、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方式。分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紅杏枝頭春意鬧。比喻的通感: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區別:移用側重于詞語在一定語境下替換;通感則側重在感覺上相移。
2、婉曲(委婉、諱飾)
要表達的意思不直截了當說出來,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給讀者的修辭方式。如: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暗示“又挨打了”。
3、回環(回文)
回環就是用相同語句回環往復說明的一種修辭方式,形式上表現為詞語相同而語序相反。如:
他爬起來跌倒,跌倒爬起來,繼續掙扎著前進。注意與頂真的區別:回環只有兩個語言片斷,頂真則不限于兩個;回環是甲-乙,乙-甲;頂真是甲-乙,乙-丙。
4、呼告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種修辭方式。也就是對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并且跟他說話,一般可把它分為呼人、呼物兩種形式。①雷鋒啊,你雖然生活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但人們從你身上,也從千千萬萬革命戰士的身上,看見了未來的人類,共產主義的人類。(呼人) ②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呼物)
5、互文
指古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②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③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6、辭格的綜合運用
辭格綜合運用時有三種情況:
1)兼用——一個語句,從這個角度看用的是某種辭格,從另一個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種辭格。例如:我們有些同志喜歡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么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反對黨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聯用———個語句中接連使用了兩個以上的不同辭格。例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科學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擬人聯用。
3)套用——一個語句,從總的來看用了某種辭格,而分解開來看,其中又包含著其它辭格。例如:在那天邊隱約閃亮的不就是黃河?那在山腳纏繞不斷的自然是汶河;那拱衛在泰山膝蓋下的無數小饅頭,卻是沮淶山等著名的山嶺。(《泰山極頂》)排比中套用反問、比喻、擬人、夸張。
7\文言文的修辭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多運用各種修辭以增強表達效果。其中有些修辭格的運用較為頻繁。了解這些特殊的修辭方式,自然有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這里著重說明的是現代漢語中不常見,或對文言文閱讀理解影響較大的幾種修辭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辭格運用的相當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出師表》)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難理解,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特征來代事物本身,是一種借代。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按字面譯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就會使人產生疑問:“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譯時對這類地方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加以復原(譯為“平民百姓”),否則往往會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為一種修辭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較為常見。這類句子,在內容上前后互相補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環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里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語言表述中,為了某種需要,對某件事情不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換一種說法,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辭格常用于外交場合。如赤壁之戰中,曹操給東吳下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這就是一種委婉說法。明明大兵壓境,殺氣騰騰,卻故意說得十分輕松自在。對這類句子的翻譯,則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辭色彩。
(4)諱飾。諱飾實際上也是一種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諱而改變了說法。如對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宮車晏駕”、“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則稱為“填溝”;官員年老辭職稱為“乞骸骨”等等,了解這些說法的真正含義,才能準確地翻譯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