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講課。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講精針。
所謂精針,也就是傳統的針法,因其主要以調節人體的精氣運行為主,所以稱之為精針,是區別于氣針和神針來說的。所謂針者,真也,針是調節真氣運行的。所謂精針,也是正統的針法,也是主流的針法。所以大家不能學了氣針,學了神針,因其簡便而快捷,就忽視了傳統針法的學習。
針灸,對我們道家人來說,應該說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拿手的本領。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道家打坐練功,本身就與經絡有關系,所以要熟知經絡構成、走向。另外一方面呢,我們道家人四處云游,給人看病主要也是以針灸為主。因為針灸方便呀,身上帶幾根針就可以,而不可能隨身帶著各種草藥。隨身帶的藥主要是一些丹藥和膏藥之類的,是在山上煉好的,然后下山的時候帶著。一般道家人下山云游,隨身帶一個布包,里面裝的有羅盤,這是察風水地脈所用的,然后有幾枚銅錢,或是卜丸,這是占卜打卦用的,然后呢有一個竹筒,里面裝的是針,還有一個葫蘆,里面一般是裝的丹藥,或者是用來裝水,其它的如膏藥之類的是直接裝在布包的夾層里,一般包里還會裝上雄黃之類,用以上山或露宿時避蟲,然后帶上一件可換洗的衣服,再在包里放上一本常讀的經書,這樣就可以出門了。遇到有病人的時候,一般是先進行針灸或手法施治,之后再用以各類丸散膏丹,一般較少開方。古時行街串巷的醫生稱為鈴醫,因其手持虎撐,邊走邊搖,道家人行醫也可以算是鈴醫的一種。鈴醫并不可恥,古時扁鵲、華佗皆為鈴醫,孫真人也是鈴醫。
走方行醫,不能只靠幾個秘方,幾貼膏藥,還要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要能起死救傷,并且還要見效快捷,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所以針灸很重要,大家要把針灸學好。道門學醫,一般也是先從針灸開始,我當初學醫,也是先從扎針開始的。
針灸主要包括經絡、穴位、刺法,三個方面。針灸的原理,真氣之生成,何謂經絡,何謂穴位,等等這些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這里就不再講了,有不明白的同學,可以去復習前面的課程。我們這里要講的是人體整個經絡的結構,經絡的屬性,穴位的分布,穴位的特性,以及如何取穴,如何針刺。
我們先講經絡。
首先是經絡的結構,也就是人體整個的經絡是什么樣子的,是如何分布的。
很多人對經絡的認識都有兩個誤區,一個是很多人看經絡是在針灸掛圖上看到的,身體上一條一條的線,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經絡的樣子,而只是體表穴位的連線,真正的經絡要比這復雜的多。第二個呢,是很多人認為經絡是從臟腑發出來的,走到手上或者頭上、腳上,然后再回到臟腑。其實并不是這樣的,臟腑只是經絡聯屬的一個部分。
人體真正的經絡是什么樣子的呢?
總的來說,人體經絡,有正經十二,手足各六,其內絡臟腑,外連肢節。自經分開,復合于經,謂之經別。有別道奇行,不在十二正經之外者,謂之奇經,奇經者八,任督沖帶,陰陽蹺維。經與經之相連,有絡脈,十二經有十二絡,任督各一絡,脾胃各一絡,共十六大絡。整個人的身體,以骨為干,以肉為墻,骨在中為度,外各以經絡分部,分為十二經筋,十二分肉,十二經脈,十二皮部。
所謂經,就是經緯的意思,就如同織布用的經線。就像用經緯度可以定位地球上任何一個點一樣,經絡就像人體整個的綱紀,就像一張網一樣,把整個人的經絡提起來,那整個人,包括臟腑肢節,皮脈筋骨肉,就都掛在這張網上了。
下面我們具體來講。
先看十二條正經。
正經十二條,經呢,是從上到下的,也就是相當于是南北走向的,也就是從頭到腳這樣是豎著的。那橫著走的,聯絡經與經之間的呢,就是絡。經呢,因為它內連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所以根據它所連的臟腑及所絡的肢節不同,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分類,分成連于臟的經和連于腑的經,或者分為連于手的經和連于足的經。臟屬陰而腑屬陽,所以連于臟的經就稱為陰經,連于腑的經就稱為陽經。人有五臟六腑,那這樣呢,臟腑之經就應該有十一條,這就是所謂的陰陽十一脈。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和竹簡中呢,記載的就是這十一脈。那內經中陰陽之經為什么有十二條呢?這個問題我們之前講過了,就是心包和三焦本來是一經,但是因為心包比較重要,所以單獨又把它列了出來。五臟六腑加上心包,這樣一共就是十二條正經,分別是心經、心包經、肺經、肝經、腎經、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膽經和三焦經。陰經呢,再分為少陰、太陰、厥陰,三陰,陽經呢,再分為少陽、太陽、陽明,三陽。這就是陰陽十二經。
那如果按照連于手和連于足的不同呢,就可以分為手足之經,也就是手經和足經。心、心包、肺,在膈上,這三條經都是連在手上的,所以稱為手經。肝脾腎呢,在膈下,這三條經是連到足上的,所以稱為足經。那六腑呢,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都是在下,它們的經也都是連在足上的,所以應該都稱為足經才對,但是呢,因為臟腑之間有相合的關系,心和小腸相表里,肺和大腸相表里,心包和三焦相表里,心包和三焦本來就是一經,而大腸和小腸經呢,本來和胃是一條經,但是分出來的兩條分別連于大腸和小腸之后,又往上走連到了手上,所以這三條經呢,就不以足經來命名,而稱之為手經。所以內經中說,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又說,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
這是講的十二條正經的分類,這樣分完以后,我們最終十二條正經就都有了名字,分別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通過它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們是連在哪一個臟腑上面,是連在手上還是足上。
總的來說呢,十二條正經里面,足經比手經要大,陽經比陰經要大。
這是十二正經的情況。
十二正經之外呢,有經別。所謂經別呢,就是從正經分開一條支線,連到臟腑上面,然后呢,再回到經上來。就像一條河流一樣,它走著走著從中間分叉了,然后在后面呢,又與原來的河流或別的河流合到一起了。這樣呢,就形成了一個沙洲,或者是河流交匯之地。這條從正經分出來的經,就稱為經別。河流為什么會分叉呢?這是地勢山形的影響,比如有高的地方擋著過不去了,河水就分開了。比如像四川李冰父子建的都江堰就是這樣子,把岷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再比如李白詩,二水中分白鷺洲,由于高出的地勢,河流分成了兩股。經也是一樣,為什么會分開呢?是因為走到了關節之處,如腘窩、髀骨、腋窩、肩關節等地方。在這些地方呢,經就別開而走,一支深于內,絡于臟腑,然后還出頭胸,再合之于經。
這里面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就是從陽經分出來的經呢,它分出去以后,最終又會合到它原本的那條經上,而陰經呢,分出去以后,就不回到原來的那條經上,而是合到了與之相對應的陽經上。比如足陽明胃經,它自髀骨的地方分開,經別入于腹,屬胃,散絡于脾,然后在頭部到鼻梁,到目,最后又合于它原來的足陽明胃經。而足太陰脾經的經別呢,也是在髀骨的地方分開,之后呢,就連于足陽明胃經的經別,上到咽部、舌部,然后呢,合到足陽明胃經上。也就是說,凡陽經經別呢,合于本經,而陰經經別呢,合于相表里之陽經。
具體每條經是怎么走的,我們就不講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書,這些在內經中都記載的很詳細。
總的來說呢,足太陽少陰合于項,足少陽厥陰合于目外眥,足陽明太陰合于目系,手太陽少陰合于目內眥,手少陽厥陰合于完骨,手陽明太陰合于喉嚨。有十二離,而有六合。頭者諸陽之首,十二經皆相合于陽經于頭項。
這是經別的情況。經別屬于是十二正經的旁支,也屬于是十二正經的一部分。
那除了正經之外呢,還有奇經,奇經有八,也就是奇經八脈。
有了正經為什么還要有奇經呢?人體是一個多重備份系統,有正經在明,還有奇經在暗。就像河流一樣,有地上的河流,還有地下的暗河。古人在山上構筑居所,除了有上山和下山的路,往往還有一條密道通往山后,其中可以儲存經書寶卷,平時作為儲藏之所,關鍵的時候也可以別通,直達天外。奇經八脈對人體來說就是秘藏和密道所在,所以一般修行的人用的比較多,人身真氣正經所用之余,藏于奇經,亦可以之修行,而出入天門。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就像我們一個國家一樣,有中央,下面分成各個省,每個省有省長,每個省分管一片地方。可是國家在各個省之外呢,還有從中央派出的各種專員,他們不受各省的約束,可以巡視各省,而直接報給中央,這種呢,就稱為奇兵。人體的奇經八脈就相當于是人體在十二經之外的八大專員,是樞密所在。
奇經八脈分別為沖任督帶、陰陽蹺維,也就是沖脈、任脈、督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其中沖任督帶都只有一條,而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則左右對稱各一條,共有兩條。沖脈者,在人體中軸,自會陰而起,直沖于上,人體之精氣皆匯聚于此,而為諸經之海。沖者,即老君所謂沖氣以為和之意。任脈者,行于身前正中,也自會陰而起,沿身前而上。督脈者,行于身后正中,亦起于會陰,沿身后而上。人身腹屬陰,背屬陽。任脈在腹,總管一身之陰,督脈在背,總管一身之陽。任者,就是委任的意思,比如說才堪大任,督就是督管的意思,比如說總督。任督,就是說這兩條脈,一個總管陰,一個總管陽,是人體兩大主管。奇經八脈既然稱之為經,按道理應該也是直行的,也就是從上到下的,但是這里面呢有一個例外,就是帶脈。帶脈是環身一周,像一條圍帶一樣,所以稱之為帶脈。沖脈在中,任脈在前,督脈在后,帶脈環繞一周,這四條經脈就像一個整體架構一樣,把整個人體包含起來了。現在呢,很多人都知道大周天、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脈,周天循環,還有人修行呢,是從沖脈著手,直沖而上,走中黃大道。沖任督帶這四條脈大家都比較熟悉。而剩下的四條脈,陰陽蹺維呢,大家了解的就比較少了,很多醫家也都不甚清楚,更不用說去使用了。蹺者,起也,維者,持也。內經中有導引、按蹺之術,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按蹺,很多人以為就是按摩,還有人說按是用手按,蹺是用腳踩,這是不對的。按者,伏也,是往下沉,蹺者,起也,是往上舉。導引和按蹺都是人自己的動作,不是說自己運動就叫導引,找別人就是按蹺。我們之前講過導引,是導氣令和,引體致柔。導引呢,動作一般是比較舒緩的,而按蹺呢,動作要快一點。史書載漢之戚夫人善舞,尤善翹袖折腰,翹袖者,袖往上舉,折腰者,腰往下伏,翹袖折腰就是按蹺的一種。古時舞也是健身的一種,現在國家根據古籍記載編的也有一套健身氣功,就叫大舞。內經說冬不按蹺,因冬季天地閉藏,人體亦氣機內斂,所以便不太適合進行舞蹈。當然現在的很多舞蹈已經失去了原有健身的本意,但在我們的養生功法中仍有流傳。比如我們練的八部金剛功,就是導引和按蹺的結合,其既有導引,也有按蹺。金剛功第一部,雙手插頂利三焦,雙手要猛的往上一沖,這個動作就叫做蹺。而在做第七部鳳凰展翅周身力中鳳凰三點頭這個動作的時候呢,身體往下壓,這個動作就叫按。蹺并不一定都是往上,比如八部金剛功的起勢,手掌猛地向內一翻,代表身體要起動了,這個動作,也可以稱為蹺。蹺就是起的意思。導引按蹺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醫生帶著患者做,可以醫患之間配合運動。比如一個人腰痛,腰間不利,你讓他先前俯,然后按其背部,往下壓,這叫按,然后呢,雙臂環其腰,把他的腰猛的往上一提,這叫蹺。一個人腿部屈伸不利,醫生拿其腿部,或壓或抬,這也叫按蹺。按蹺指的都是身體的動作。導引是為了氣血流暢、骨正筋柔,按蹺呢,則是為了關節疏利,運轉靈活。
我們說回蹺脈和維脈。蹺是樞轉的意思,維是維系的意思。陰蹺和陰維分別行于人身前左右,而陽蹺和陽維則分別行于身后左右。人體要保持維系,比如人體直立,前俯后仰而不會倒,頭要能中正,可以低頭仰頭而不會傾,手臂能伸開舉起來,不會下垂,其作用皆在維,而人體要樞轉,比如左轉右轉,左右搖頭,手臂旋轉,其作用皆在蹺。不能外仰者,治在陽維,不能內俯者,治在陰維,不能外轉者,治在陽蹺,不能內轉者,治在陰蹺。
這是奇經八脈。
經有十二正經,有正經之別,有奇經八脈,那除了經之后呢,就是絡了。絡就是經之分支,溝通聯絡于各經之間。凡經之細小,皆可稱之為絡,在外者為陽絡,在內者為陰絡。人體有大絡十五條,十二正經各有一絡,通于相表里之經。比如足陽明胃經就有一條絡,從胃經上分出來,然后分散,聯接到脾經上。足太陰脾經呢,也有一條絡,從脾經分出來,然后散在胃經上。十二正經有十二絡,然后任脈有一絡,自胸中而發,絡于腹,為諸陰之絡,督脈有一絡,自尾骨而發,絡于背,為諸陽之絡,除此之外呢,脾有一絡,出于大包,散于脅肋,絡于周身,此十五絡。經言絡脈十五者,此十五絡也。難經言十五絡,以十二正經之絡,加脾之大絡,男子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各兩條,為十五大絡,與此不同。此外,胃亦有大絡,出于虛里,其自心絡肺,為宗氣之海,亦絡于全身。人體計十六大絡。
此絡脈。
人體經絡大抵如此。順經而行者,有經筋,有經脈。人體皮脈筋骨肉,骨肉皮皆固而不動,所動者筋和血脈。故筋和血脈皆易影響經氣運行,所以古人又獨重筋與血脈,常經筋、經脈并稱。筋者,其動之在形,血脈者,其動之在氣。筋一彈,而經氣震動,脈一變,而經氣為之而變,所以彈筋刺血者亦常用于急救。
好了,我們今天就講這么多。
聲明:文章內容歸“歸真醫學”所有,嚴禁私自轉載、盜用,嚴禁私自翻制音頻、視頻等內容,嚴禁用于商業用途,轉載需經過授權。文章內容只為普及醫學知識,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以上內容已收錄于《歸真醫學講義》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