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講課。
上節課我們講了人體經絡的結構,也就是經絡都是由哪些構成的,這節課我們來講經絡之流注及使用。
經絡有終始、標本、根結、根溜注入及五俞等等。
人體元氣在精宮生成以后,合命門之火而為真氣,真氣注于沖脈,行于全身,沖脈為十二經之海。真氣之行,寅時起于肺,卯時入于大腸,辰時入于胃,巳時入于脾,午時入于心,未時入于小腸,申時入于膀胱,酉時入于腎,戌時入于心包,亥時入于三焦,子時入于膽,丑時入于肝,至寅又復行于肺。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足之三陰,自足走胸。以雙手上舉,凡陰經皆自下而上,凡陽經皆自上而下。
人身陰陽,以臟為陰、腑為陽,以足為陰、手為陽,以軀干為陰、四末為陽。真氣如水,真氣之行,手之三陰自胸而出,由陰出陽,猶水化為汽,手之三陽,自手入內而上頭,由陽入陰,猶汽化為水,足之三陽,自頭而下,至足尖,水又化汽,足之三陰,自足至胸,汽又化水。汽者,皆在四末,水者,歸諸臟腑。手之三陰,由水化汽,陰也,陰則陽化,手之三陽,由汽化水,陽也,陽則陰成。足之三陽,由水化汽,陰也,足之三陰,由汽化水,陽也。此手足陰陽之不同也,千古未傳之秘。手之三陰以陽化,手之三陽以陰成,足之三陽以陽化,足之三陰以陰成。
經氣之行,一時行于一經,但并不是說人體在一時之中,只在此經有氣,而別經無氣,氣散于全身,時時也在。所謂行于某經,是說在某時之內,該經經氣最為充沛,左右平衡。這就比如說,每月十五的時候,地球處于日月之間,日月引力平衡,而地氣最盛。但并不是說其它時間就沒有太陽月亮。再比如說,五星連珠之時,天體交會,其氣最強,但其它時間呢,五星仍在。修行多取十五月圓之時,以其氣盛,人體也是一樣,當某經氣強之時,力量最大。但并不是說,非要守某時才開某穴。
經之終始,如環無端。所謂終始,講的就是陰陽的平衡。針道以平為期,所以終始也就是針道的著眼點。內經中說,凡刺之道,畢于終始。又說,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咸絕。所謂針刺之道,就是要明知人體臟腑、手足、上下、內外之陰陽,調理經脈,或補或瀉,而最終使陰陽能歸于平衡。
這個終始的診斷和針刺方法呢,可以說是內經中最基本的針灸方法之一,可是卻被很多人忽視,現在也很少有人去用了,會用的人也不多。
人體經絡,內連于臟腑,外絡于肢節,下本于四末,上標于頭身,內外出入離合,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內有五臟之藏精,外有六腑之傳化,下有手足之便用,上有耳目之聰明。一身之內,臟腑手足,氣血營衛,皮脈肉筋骨,無不由此相貫相系。經之運行,自始而終,終而復始,上下表里,無盛無虛,無一處不衡,如此便謂之平人,平人者不病。人身一處受邪,則衛氣奮起而抗,若邪不去,則衛氣衰,衛氣衰則營氣不行,營衛相失,則脈為之亂,經氣為之不衡,其或寒或熱,或厥或痹,此經脈不得終始也。故經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調諸虛實,虛實乃止,瀉其血絡,血盡不殆矣。
十二經之終始,其診在寸口人迎。
寸口,就是手腕處手太陰脈口之動脈,人迎,就是足陽明頸部之動脈。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平人氣脈,寸口人迎應四時,也就是寸口和人迎的脈象都與四時相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此外呢,上下相應俱往來,也就是寸口與人迎相應,無偏盛偏虛,另外呢,脈不結動,結呢,就是緊代之脈,動呢,就是躁急之脈。
那具體如何診斷呢?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
也就是說,我們同時去摸病人寸口和人迎的脈象,兩者相互比較,看是誰盛誰虛,以及盛之幾倍,如此便可以知道病人病在哪條經脈上。所謂盛,指的就是脈的強度,也就是看其脈是否有力。
為什么人迎一盛在少陽,二盛在太陽,三盛在陽明,脈口一盛在厥陰,二盛在少陰,三盛在太陰呢?這是由經脈的循環決定的。
我們了解到十二經脈的盛虛情況之后呢,就可以進行相應的補瀉了。
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躁取之上,氣和乃止。
所謂躁取之上,也就是取之手經,氣和乃止,也就是其脈正常了,脈象已然調和,那就不用再針了,代表氣至而有效了。
經言,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大如其故而益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
也就是說,比如一個人,你不管他是哪里痛也好,或者是感冒也好,或者是其它什么病也好,你去摸他的寸口和人迎脈,發現其脈不相稱,那就說明其十二經經氣不調,這個時候呢,你只需要按照相應的補瀉方法去調理其經脈就可以,經脈虛實調理以后,可能病人癥狀還沒有減輕,但其病勢已經去了。這是一種握本的方法,也就是說我不管你是什么癥狀,什么病,我只看你十二經的虛實,予以補瀉。
故經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就是說十二經脈的終始是一定要知道的。
那有沒有不適合這種治法的情況呢?當然也是有的。經言,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久不已,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人迎寸口脈都很弱了,這個時候呢,就不要再給他進行補瀉了,因為我們之前講過,針刺只能調動經氣,而不能整體上增加經氣,對整個人體來說,針都是瀉,而不能補的。這種呢,就飲以甘藥,也就是給他吃點補益的湯藥,而不以針刺。
當然了,病還有標本之治。比如說一個人腿摔折了,或者是流血了,這個時候呢,你不給他接骨包扎止血,而說我來給你調一調十二經虛實,這當然也是不行的。
那還有一種情況呢,就是死脈。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為內關,內關外格者,皆死不治。
若人迎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則名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意思就是可以推斷他什么時候死了。
那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怎么辦呢?當然還是要盡力去治,采用針刺、湯藥、按摩等等相結合的方法。
那還有人說,老師,如果只根據人迎和寸口脈的情況去判斷十二經的虛實,那如果我摸不準怎么辦呢?如果摸錯了怎么辦?那豈不是要犯虛虛實實之戒?
古人就擔心你們會這樣,所以除了脈象之外,又給出了可以參考的證狀依據。
凡人迎之脈,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人迎主外,也就是人迎脈呢,如果脈盛,其在外表現出來的肯定是熱象,如果是虛呢,則是寒象,如果緊呢,則身體有痛、有痹,如果代呢,就是有時嚴重有時不嚴重。
凡寸口之脈,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主中,其如果盛呢,則會有脹滿、寒中、飲食不化,虛呢,則中熱、熱利、尿黃等。
這是總論人迎和寸口脈盛虛的情況,那具體到十二經呢?
我們以手太陰肺經來說。
手太陰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也就是說手太陰肺經有虛實或不調呢,就會有上面這些證狀。那其它十一經的情況呢,也是一樣的,我們就不一一說了,這些書上都有。
這樣大家根據人迎寸口脈的情況,再對比證狀的情況,是不是就很容易判斷出是哪一經出了問題,其是虛是實了?
那具體補瀉怎么調呢?
人迎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后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后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總結起來就是,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先刺而后灸,代則刺血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也就是如果脈盛呢,就只對該經進行瀉法,如果虛呢,就只對該經進行補法,如果脈緊呢,就針后再灸,代呢,就刺絡出血,然后再飲以湯藥,如果脈陷下,就只用灸法就可以了,如果脈不盛也不虛呢,就不在經與經之間進行補瀉,而只調一經之所結不通之處,也就是所謂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故經言,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那具體的取穴及補瀉手法呢,我們就先不講了,等后面再講。
好了,這節課我們就先講這么多。
聲明:文章內容歸“歸真醫學”所有,嚴禁私自轉載、盜用,嚴禁私自翻制音頻、視頻等內容,嚴禁用于商業用途,轉載需經過授權。文章內容只為普及醫學知識,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