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今年67歲,平時身體還算健康,有點血壓高,也沒吃藥,一天晚上起來上廁所,發現右腳走路抬不起來,很重,老伴覺得應該是中暑了,給他喝了藿香正氣水,第二天王大爺起床的時候就發現,右邊的手腳都癱瘓不能動了,家里人趕忙送到人民醫院,經過醫師評估后考慮王大爺得了腦中風,但是很遺憾的是,因為送治不及時,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中風作為我國第一大殘性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多數患者中風后伴有生理障礙、智力衰退、無法說話、昏迷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一般說來,中風分為兩種
一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腦出血、腦溢血,占中風的15%),另一種是由于腦血管阻塞引起的腦缺血、缺氧(腦血栓,占中風85%)。
腦血管破裂主要表現為急性頭痛、嘔吐、昏迷不醒等癥狀,一般稱為“腦出血”或“腦溢血”。
血管阻塞比較常見,我們叫他“腦梗塞”、“腦血栓形成”,主要癥狀有:突然的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反應遲鈍、失去平衡、吞咽困難、語言障礙、意識障礙或痙攣等。
遠離中風養成這8個習慣
控制血壓
30歲以上的患者每年至少要測一次血壓,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應該把血壓降低到140/80 mmHg以下;正常血壓高值者(收縮壓120-139 mmHg或者舒張壓80-89 mmHg),應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年進行高血壓篩查。
常規血清膽固醇測定
注意調節飲食,并在醫生指導下服藥,阻止病變進展,可以有效地預防缺血性中風。
心臟病防治
有瓣膜置換手術的房顫患者,由于易造成血栓和經血液循環至腦部,導致腦動脈栓塞,這類病人需要長期抗凝治療,定期做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檢查。
堅持體育鍛煉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應該每周做3-4次的身體鍛煉,每次應該堅持40分鐘。老人堅持體育鍛煉能增強耐寒能力,可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
飲食健康
飲食類型多樣化,應合理攝取能量和營養;增加全谷、豆類、薯類、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的攝取,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減少鈉的攝入量,增加鉀的攝入量,每日鹽攝入量不超過6 g。
防止過冷和過熱
據有關統計,冬季、夏季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而春季和秋季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溫度過高會引起體內環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血管調節功能紊亂。
所以在天氣變化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加衣保暖。
戒煙
煙堿可使血壓升高,吸煙增加血液粘稠度及血小板聚集,也可加速動脈硬化,促使血凝塊形成。吸煙的人中風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倍。
常規體檢
經常做身體檢查,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身體檢查。腦卒中具有遺傳傾向,如果有中風病史的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更容易發生中風,因此應更加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做體檢。
另外,55歲以上的中風發病率較高,男性發病率較高,因此這部分人群更需要重視體檢。
腦卒中可以早期發現,有些中風的癥狀需要讓大家知道,比如突然出現頭痛、頭昏眼花,或是突然嘴巴歪斜,說話含糊不清,舌頭笨拙,一側手腳麻木,沒有力氣,比如手端不穩,拿筷子拿不起來或者夾菜夾不住等情況。
如果有先兆中風,請保持冷靜,撥打120或盡快到綜合性醫院就診。謹記“時間就是生命”,千萬不能有“只是累了,可以休息一下”的想法,后者只會耽誤診治,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導致致殘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