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濕是中醫(yī)中的一個治療方式,運用具有健脾助運、祛濕化濁作用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
健脾化濕適用于脾虛水濕不化癥,多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委婉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瀉,水腫,女性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
濕有寒濕、濕熱之分,使用健脾化濕藥時,應(yīng)根據(jù)濕的不同性質(zhì)進(jìn)行藥物配伍。寒濕者,配溫里藥;濕熱者,配清熱燥濕藥。行氣有助于化濕,故應(yīng)用化濕藥時,常配伍行氣藥。脾弱則生濕,脾虛者應(yīng)配補脾藥以配其本。又濕性趨下,配伍利濕藥,可使?jié)裥跋滦梗岣哽顫裥Ч?/p>
常用健脾化濕藥:白術(shù)、黨參、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藥、蒼術(shù)、藿香、佩蘭、白豆蔻、白蔻殼、草豆蔻、草果等。
1、 脾虛濕阻之泄瀉
證候:泄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治則: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主方錢氏七味白術(shù)散。方藥:人參、茯苓、白術(shù)、藿香、木香、甘草、葛根。
2、 脾陽虛衰之水腫、腹脹
證候: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fù),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治則:溫化水濕,利水消腫。主方:實脾飲。方藥:干姜、附子、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厚樸、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
3、 脾虛濕盛之帶下
證候:女性帶下清稀。治則:健脾化濕止帶。主方:完帶湯。方藥:白術(shù)、山藥、人參、白芍、車前子、蒼術(shù)、甘草、黑芥穗、柴胡。
常用化濕健脾食物:山藥、綠豆芽、紅小豆等。健脾化濕藥多芳香溫燥或甘淡滲利,易耗傷陰津,故素體陰虛津虧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