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中指青筋在腦血栓發作的關鍵時刻可以保命。”
“中老年人腦血栓怎么辦?刮刮中指青筋就可以得到緩解。”
......
在臨床上,腦血管疾病造成神經學缺損,導致存活者殘障及生活失能,是家庭社會的一大負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及了解如何預防,以減少其發生。那么,刮中指青筋是否真的可以防止腦血栓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眾所周知,腦血栓屬于腦中風的一種,也就是腦血管堵塞導致的梗塞性腦中風。這和另一種出血性腦中風不一樣,出血性腦中風是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腦中風。而傳言指稱的中指青筋是中指的周邊靜脈,它和腦部動脈不相關,用刮痧板刮中指上的周邊靜脈,并無預防梗塞性腦中風的效果,也不是發生中風有效的自救方式。而且,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據支持刺激中指上的靜脈可以預防腦中風。
更為重要的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喝酒,以及身體其他地方的動脈硬化,例如頸動脈、腦動脈的硬化,這和腦血栓有直接相關。另外,心肌梗塞、周邊血管硬化的癥狀,也和腦中風也有連帶關系。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在正統十二經絡里的365個穴位中,傳言所稱的中指青筋處沒有特定穴位。中醫學理上也沒有刺激中指根部預防腦血栓的說法。此外,如前所述中指上的青筋是靜脈,和一般常見的中風是不同的血管系統,其疾病機轉也不同,因此刺激中指的靜脈與預防腦血栓并無關聯。
中指上的周邊靜脈和動脈硬化沒有直接的關聯,也無法反映腦部動脈硬化的狀況。而且,中指上的靜脈與腦部動脈沒有解剖上相對應點,和中醫的經絡系統也沒有關聯,并無法反映和腦部動脈的關系。
此外,中指上的靜脈,和腦部動脈屬于不同血管系統。而且手指上的血管顏色是否明顯,也可能與皮膚有關,例如皮膚比較薄,血管可能看起來比較明顯,如果皮膚比較厚或比較胖,血管顏色可能看起來較淺。因此,無法從手指上的靜脈顏色去推測腦部動脈的健康狀況。
我們應該明白,飯后血液會集中在腸胃,食物的消化會持續至少二小時,飯后過半小時消化并未完成,所以傳言建議飯后半小時再睡覺,不知其學理依據為何。事實上,我們的腦部本身有調控血流的機制,亦即在身體的任何狀態下,都會優先確保腦部血流供應充足,即使是吃飽飯或運動劇烈,腦部血流仍維持穩定。因此傳言宣稱飯后血液集中在腸胃,使腦部供血量減少并不正確。
此外,我們吃飽飯后要消化食物,有部分的血液會集中到腸胃,但不會因此讓腦部的血流量減少,因為腦部有自動調控系統,讓腦部血流量維持在大概每分鐘50ml/100g,來維持養分與能量的供應,人體會先供應腦部血流量,把其他部分(例如肌肉)的血液分配到腸胃道。
總體而言,人體會自行調節血液的供應,會優先維持腦部和心臟的血液供應,以確保人體正常運作。雖然吃飽后雖然血液集中在腸胃,但腦部的血流仍會穩定,不會減少腦部血液供應量。
中風通常是無預警發生,很少會在前幾天出現征兆。若在中風前出現癥狀,通常不是打哈欠,而是頭暈,或是患者感覺眼部周圍發亮。有研究指出,有一些中風的患者,如果在下視丘有損傷,會比較容易打哈欠。但這與損傷的部位有關,也不是所有中風患者都會有容易打哈欠的情形。
在臨床上,腦血栓通常是突然發生的,大部分沒有前兆。有些患者會有暫時性腦缺血的前兆,常見癥狀是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半邊手腳無力。目前中風沒有任何有效的自救方式,因此若發生這些癥狀,需要緊急送醫接受治療。因此并不建議以頻繁打哈欠視為中風的征兆。
預防中風的方法除了控制三高,以及維持一定的運動量,飲食習慣不要重油重咸,多補充水分,維持血管健康。若已經中風,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在三個小時內打通血管,因此建議盡快送醫。目前中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血栓溶解劑治療和動脈取栓治療,并無任何自救方法。
鼻出血、眼底出血、血尿的發生原因非常多。鼻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腫瘤、外傷、構造異常、發炎反應,高血壓造成鼻出血的比例不高。眼底出血應該是指視網膜出血,常見原因是高血壓、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而血尿最常見的原因是泌尿道感染和腫瘤,這兩者占了九成。
若鼻出血、視網膜出血、血尿的原因是高血壓、糖尿病,的確可能跟中風有關,但大多時候這些出血的原因并不是高血壓。且導致腦血栓的原因,仍在于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危險因子,若不適當控制本來就容易中風。
流鼻血、眼底出血、血尿的原因非常多。血尿可能是因為腎臟或泌尿道系統感染,或是遺傳的問題;眼底的出血原因可能是眼睛病變。如果是凝血功能的問題導致出血,例如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容易有周邊組織器官出血的癥狀,包含頭部;或是流鼻血是因為微血管擴張疾病,有可能在腦部有相同病灶。
但這種情況發生的中風,應該是出血性腦中風,不是傳言所指的堵塞性腦中風。如果高血壓患者有出血的癥狀,血壓控制可能不太理想,或者血管比較脆弱。但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可能發生的是出血性腦中風,不是堵塞性腦中風。
預防腦血栓,除了年齡、性別、家族史、基因,是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外,主要目標是積極控制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子,不管是原先存在或是新發生的疾病。根據過去研究顯示,八成的腦血栓事件可以藉由控制危險因子、規律服用抗血栓藥品來預防,分別討論如下。
1、控制好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高血壓,血壓控制目標視疾病情況做個別考量:一般目標值為<140/90mm Hg;糖尿病或腎臟疾病共病者<130/80mm Hg;高血脂、缺血性腦中風預防:明顯動脈粥狀硬化、LDL>100 mg/dL或冠心癥共病者,LDL需降低至少50%或控制<70 mg/dL。糖尿病:HbA1c<7%,并配合飲食和運動。
2、生活型態的改變
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減重等。近來研究顯示地中海型飲食可降低40%腦中風風險,該型飲食主張多食用橄欖油、魚貝類、水果類、堅果類、蔬菜類和少量紅酒。抽煙者應盡早戒煙。喝酒切勿過量。此外,建議中老年人在平時的生活之中,應該保持情緒穩定、注意保暖。氣候變化、疲勞以及情緒等因素,可能因血管收縮變化,增加腦中風風險。
3、在醫生的指導下,做好次級預防
預防腦中風除了從調整生活或嚴格控制危險因子著手之外,抗血小板藥物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比如阿司匹林等。大部分的病人使用抗血小板劑即可,某些特殊病人須使用抗凝血劑。不管是哪一種藥物,每種藥物都有其治療效果與副作用,醫師都會考慮病人整體狀況及其他合并的疾病決定使用何種藥物,希望病人能跟醫師好好討論互相配合,期待醫病雙贏。#健康明星計劃##養老有道#
參考資料:
[1]《身上"青筋"暴起,說明有毒素淤積?科學的解釋來了》.科普中國.2021-05-26
[2]《飯后平臥可緩解腦供血不足?》.光明網.2020-11-13
[3]《常頭暈、常打哈欠就是腦血栓前兆?這些流言,中老年人群要當心》.頭條辟謠.2021-07-13
[4]《鼻腔出血最好查查血壓》.河北新聞網.2015-06-03
[5]《老年人容易得腦血栓?別慌,積極做好這6點可以預防》.家庭醫生在線.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