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長短有限,而寬度無邊,如何在這短暫的生命中增加其寬度?我認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讀書!
一書一世界,徜徉在書海中的我們是自在、充實的。要做一個有趣的人,培養(yǎng)一種興趣愛好,讀書不失是一個好的選項。投入成本低,收獲速度快,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閱讀。
我喜歡讀書,但有時也很苦惱,書海浩瀚無垠,我什么都想去涉獵。但因為工作、因為生活家庭育兒,這些事情占用了太多時間,而可利用時間就太少,有時我甚至想要是有種叫“知識注射液”,這樣就可以把我想看的書一針劑注入大腦了。
不過這都是妄想,不可能實現,而且我也忽略了讀書的過程本來就是有趣的事情。
人生苦短,而應讀之書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讀到更多的好書,掌握高效讀書方法就很重要了。《暗時間》的作者劉未鵬,在書中介紹了他高效閱讀的方法,小編我簡單總結以下幾個方面,希望對你我都有所幫助。
好書太多,該如何挑選?想看這本又想看那本,怎樣在選書方面節(jié)省時間?
閱讀之前你要知道想要對自己有哪方面的提升,或者自己的興趣在哪方面,然后系統(tǒng)閱讀某一主題類書籍。
你想多了解歷史就看歷史類的書籍,你想細致了解某一朝代,就挑選根據這個朝代主題的書籍;你想去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就去看這類書籍;除此之外心理學、哲學、文學等等。你還可以根據其他類別分類。
總之,每個主題下都有一堆書,當我們需要學習某個主題的知識時,就可以把涉及這個主題的書翻閱開來進行閱讀。這樣帶著目的的閱讀,不僅可以節(jié)省挑書時間,也可以避免選擇困難癥。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主題下也有可能有爛書,不想做踩坑的人,建議還是多挑選經典書籍。
帶著疑問去讀,可以從讀書前開始思考。
讀書之前,帶著問題,我選這本書是為什么?我想從中知道哪些東西?這本書的作者、本書的寫作背景都值得我們探究。
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帶著問題,時刻問自己:我能不能準確地把握這本書真正的含義?本書表達的含義是什么?有何道理?該如何將書中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去表達出書中的含義……
讀書是輸入的過程,讀完僅僅是讀書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一本書,不僅要做筆記還得要復盤反芻寫作輸出。讀完我們也帶著問題思考: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獲和啟發(fā)是什么?我如何用自己的文字和語言將它轉述出去?如何通過自己的輸出給他人帶來幫助?
這種帶著問題讀書是主動閱讀的狀態(tài),也是沉浸式閱讀的過程,在相同的時間內這種高度專注的沉浸式閱讀要比觀光式閱讀要高效的多。
之前我也多是觀光式閱讀,在半年前嘗試帶著問題去讀,讀后輸出書評,不僅能讓自己對讀過的書印象更深刻,自己的寫作能力也不斷提高,最重要的是今年多看的是偏思維方面的書籍,這對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人和事時處理方法、心態(tài)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你想節(jié)省時間,去快速閱讀,又想有所收獲,那拿到一本書時就需要有選擇地去讀。
比如拿到書后你可以看下目錄,找到你感興趣的那一章,或者看你想了解哪些知識點,進行某一章節(jié)的重點閱讀。
當作者闡述問題的時候,你已經理解了,那你可以跳過后面冗長的解釋。又或者書中舉的事例是你曾經從另一本書上接觸過的也可以選擇跳過。
還有一些書是相通的,比如最近看了幾本思維類的書籍,發(fā)現幾本的理念想通,就可以重點關注沒接觸過的知識點……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為了生存為了生活,我們忙于奔波。當有人跟我們說,多讀點書,我們總是抱怨平時工作這么忙累那還有時間再閱讀。
其實我們不是缺乏讀書的時間,而是我們內心的根本就是抗拒讀書。時間,可以從零碎中獲取,但首先是要養(yǎng)成喜歡讀書的習慣。
擁有讀書的習慣后,你會發(fā)現我們有很多碎片時間可以去利用。比如,公交地鐵上、等人等電梯的時候、馬桶時間……每天收集一點碎片時間,幾天就會讀完一本書。
日常中我們看微博、刷抖音、逛公眾號都在利用碎片時間,但讀書可以讓我們更系統(tǒng)的獲取知識。
如果你不注意這些碎片時間就會從指間偷偷溜走。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
有的人,離開學校就不在看書。一是世事紛雜靜不下來心去閱讀;一是認為讀書無用簡直浪費時間;一是有人認為年紀大了現在好好讀書也晚了。梁實秋說,“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strong>
的確,生命不止讀書不懈,哪天有閱讀,哪天就有進步,讀書的終極目標就是:終身成長!
好書太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閱讀到更多的好書呢?不妨試試以上幾種高效的閱讀方法吧。記?。?strong>主題分類閱讀、帶問題閱讀、選擇性閱讀、利用碎片時間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