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樂亭:針灸治療高血壓

一、高血壓病



西醫診斷為高血壓、動脈硬化癥,中醫為肝陽上亢,也就是中風之前驅癥。


病因:有生理,有病態,有遺傳,有梅毒,有心臟病,有性欲過度,有暴怒氣郁,有煙酒過度,總起來說就是陰虛肝旺,水不能涵木所致。

癥狀:頭暈目眩,呼吸急促,輕者脈搏徐緩有力,重者脈現洪大或弦硬,即現頭重腳輕。

治療:調整全身之血行,降低其血壓為目的。即滋陰平肝,降火之法。重者先用鋒針,刺百會及四畔出血,后刺手足十二井或手足十宣出血。輕者不用出血,只用毫針針之。


取穴方:

1、百會,風府,曲池,足三里,陽陵泉,行間。

2、合谷,內關,神門,三陰交,太沖。

3、風池,天柱,大杼,絕骨,昆侖。

4、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腎俞。


護理:戒除煙酒,不吃辛辣油膩食物,食清淡,避免煩惱氣怒、劇烈運動和節制性欲。

預后:易發腦出血的危險,對梅毒、心臟病或遺傳性者針灸微效或無效,此外多良。


個人經驗:左右血壓相差懸殊,易發腦出血。中醫為中風中臟,昏迷不語,不省人事,四肢癱瘓,痰聲漉漉,遺尿。中腑,神志清醒,左癱能言語,右瘓多不能語,二便失常。中經,語言正常,半身麻痹無力或行動困難,飲食二便正常。中絡,口眼斜歪,漏水塞飯,四肢飲食二便正常。


二、高血壓癥


病因:稟性偏急,事務勞心,常起暗火,大便燥結;精明強干,勞心過度,飲食不節,怒動肝火,常患頭痛目眩;再因外事或精神刺激,疲勞緊張,引起肝火逆上。


癥狀:飲食停滯,胃口不行,大便燥結,心中時常發熱,自覺有氣上沖,頭痛眩暈,夜不成眠,肢體漸覺不利,言語遲鈍,其脈左右皆弦硬而長。


診斷:左關脈弦硬而長者,肝膽之火上升。右關脈弦硬而長者,胃氣不降而逆行,又兼沖氣上沖。實際是陰分有虧損,因而臟腑之氣化有升無降,乃是血隨氣升,遂至充塞于腦,此《內經》所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之厥癥。


個人經驗:凡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有時不用,或肌肉蠕動者,3年之內當有中風之可能。


治法:調氣血,降厥逆,理腸胃,滋陰以和陽,俾升降平衡,血行恢復。


(一)、處方


1、水溝,神庭,百會,強間,風府,大椎,至陽,命門,長強。

2、天突,膻中(灸),中脘,關元,天樞,氣沖,承山。

3、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行間。

4、人迎,天柱,大杼,昆侖,至陰。

5、失眠多夢的,心俞,肝俞,腎俞,大陵,復溜。

6、四總,曲澤,委中,刺太陽出血。

7、刺手足十二井或十宣出血。

8、恐怖,頭重腳輕者,神門,少府,涌泉,然谷。

9、心悸不安者,曲池,合谷,神門,內關。

10、心亂無主者,百會,神門,巨骨,心俞。

11、飲食停滯,三脘,氣海,對天樞,內關,足三里。(老十針)

12、大便燥結,大橫,足三里,陽陵泉,豐隆。


臨床實踐有特效之穴位介紹:


行間穴:有降高血壓之能;內關穴:降低壓最佳。


(二)、穴位解釋


1、百會穴:是督脈之穴位,一名“維會”。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又是“頭氣之街”。配風府為腦海,性能調氣血,降逆氣,醒腦安神。凡頭暈目眩,中風失語,昏迷,取之無不奏效。


2、風府:是督脈之穴,是足太陽、陽維、督脈之會。有祛風邪,通竅絡,泄火氣之功。


3、強間:百會與風府之中取之。治高血壓,頸項強痛。


4、大椎:是督脈之穴,別名“百勞穴”。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性屬純陽主表,能疏導三陽表邪,通一身之陽氣,清心寧神。治頸椎病及眩暈、昏迷有特效。


5、至陽:是督脈之穴。《黃帝灸法》治療中風,目不能視,四肢重痛。


6、命門:一名“精俞”。男子藏精,女子蓄血,元氣之本。有培元補腎,筋舒和血之效。


7、長強:是督脈之穴,是足少陰、少陽之會,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通調督脈。治脊髓空洞,起作傾倒,且為治療痔瘡之特效穴位。


8、四畔:又名“四神聰”,為經外奇穴,位置在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處。針2至3分深,也可刺出血,它是治療頭風目眩,有清熱、降逆之奇功。


9、十宣:是經外奇穴,針1至3分或點刺出血。有清熱,化瘀,醒腦開竅之功。


10、手足十二井:是十二經手足三陰三陽的起點或終點穴位。針1至3分或點刺出血,有清醒腦府,降逆通竅的作用。為急救之重要穴位。


11、水溝:是督脈之穴位。又名“人中”。有蘇醒厥逆,清神志,能調陰陽之逆氣。


12、神庭:是督脈之穴,為督脈與足太陽、陽明之會。《甲乙經》謂禁針。《儒門事親》謂凡針此勿深。多年臨床實踐,可針2至3分。對頭痛、眩暈兼惡心有效。


13、天突:是任脈之穴,是陰維、任脈之會。能調五臟之氣,鎮逆降痰,不能言。


14、膻中:是任脈之穴,是手太陽、少陽、足太陰、少陰、任脈等五脈之會。又名“上氣海”,為心之募穴,《難經》曰:“氣會膻中”。可淺刺3至5分。有調氣降逆,清肺化痰,寬胸利膈之效。


15、風池:為足少陽膽經之穴,是手足少陽、陽維之會。內部中為延髓,禁深刺。治頭痛目眩、耳鳴,可以祛風清熱,明眼,且能解表。


16、天柱:為足太陽膀胱之穴。治頭痛,眩暈,項強,有祛風邪,通絡舒筋的作用。


17、大杼:是足太陽膀胱經背部之腧穴,是手足太陽、少陽之會,督脈之別絡,八會中之“骨會大杼”。是治療頸椎病,頭暈項強之常用穴。


18、人迎:是足陽明胃經之穴,是足陽明、少陽之會。《甲乙經》謂禁矣。《氣府論》注:刺可入4分,不宜過深。治瘰疬,氣癭,喘息,高血壓。


19、肩髃:是手陽明大腸經之穴,是手陽明、陽蹺之會。有疏散風濕,清泄陽明氣火,通利關節及降逆的作用。


20、曲澤:是手厥陰經之合穴。有清心火,除血熱,鎮痙攣之效用。


21、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它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擅能宣氣行血,亦清血熱。


22、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之合穴,為“筋之會”。有舒筋利節之功,清肝膽熱之效。


23、委中:是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有清血泄熱,舒筋通絡,祛風濕,利腰膝作用。又是四總穴之一,“腰背委中求”。


24、絕骨:為足少陽膽經之穴,八會之一“髓會絕骨”。能瀉膽經之火,清髓熱,驅經絡之風濕。


25、昆侖: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用以理氣,健腰強腎,專治足跟痛。


26、復溜:為足少陰腎經之穴。有滋陰,溫腎,充髓壯骨作用。對腎虛眩暈有效。


27、氣街:是足三陰沖要之穴,所以又叫氣沖。配合足三里,為水谷之海,為陰陽總宗筋之會。有舒宗筋,散厥氣,和營血作用。


28、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之井穴。對頭痛,眩暈,目痛有效。


29、行間:為足厥陰肝經之穴。有泄肝火,涼血熱,治眩暈之功。


30、太沖:是足厥陰肝經之原穴。有清熄肝火肝陽,疏泄下焦濕熱功用。為治頭痛,牙痛,眩暈,小兒驚風不可少的穴位。


31、太陽:為經外奇穴。在眼小眥后1寸,針3至5分,不可深刺。也可點刺出血。治偏正頭痛,目赤腫痛,牙痛等癥。


32、云門:為手太陰肺經之穴。針3至5分深,灸5壯。《甲乙經》云:“不可刺太深,令人逆息。”有清宣上焦,疏調肺氣之效。


33、期門:為足厥陰肝經之穴,是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期門穴不可深刺。其下右側為肝的右葉前緣,左側為橫結腸及胃底,故不宜深刺。有化痰消瘀,平肝利氣,通調經氣之用。


34、章門:為足厥陰肝經之穴,是脾之募穴,八會之一“臟會章門”。章門穴不可深刺,因其下右側為肝右葉前緣,左側當脾下方。為厥陰、少陽之會。有散五臟之寒氣,化中焦之積滯的作用。


35、京門:為足厥陰肝經之穴,是腎之募穴。內部有腎臟及結腸,不宜深刺。有溫腎寒,導水濕,降逆作用。


36、少府:是手少陰心經之穴。有開心竅,清神志,泄邪熱之功。


37、巨骨: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有降逆,定喘之效。


38、涌泉: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有清腎熱,降陰火,寧神志,蘇厥逆之功效。又是保健之穴。


39、然谷:是足少陰腎經之穴。有退腎熱,疏厥逆,又具補腎滋陰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針灸】行間降高壓,內關降低壓——針灸治療高血壓
針灸名家金針王樂亭治療高血壓經驗及穴位介紹
【練習】針灸學
楊維杰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討題(第九回至第十二回)
小訣竅巧治常見病
楊維杰:談《傷寒論》之針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郑州市| 蓬溪县| 屏南县| 长沙市| 清河县| 泸州市| 饶阳县| 郧西县| 香格里拉县| 南昌县| 沂南县| 镇康县| 沙河市| 无极县| 通化市| 黎川县| 乐业县| 兴海县| 逊克县| 商城县| 自贡市| 团风县| 广东省| 重庆市| 新河县| 泾阳县| 日土县| 马龙县| 岚皋县| 四会市| 扶沟县| 大石桥市| 福清市| 苏州市| 青海省| 墨江| 景宁| 博乐市| 佛坪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