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借得一本好書,《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張志公先生著。此書原名為《傳統語文教育初探》,1960年代一版再版,1992年作者于古稀之年大加修訂,得此新版(前兩個版本都無法外借)。志公先生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也是名老編輯,他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認為傳統語文教育主要應當從研究教材(即我們說的“原典-文本”)入手,既然本書的內容是以教材為線索編排的,書名當然應該把“教材”二字體現出來,以便名實相符。可惜時過境遷,今日“教材”“教輔”泛濫成災,近成“過街老鼠”,不免掩蓋了這本書的光芒。
此書之好,在于梳理了古代蒙學教育的基本脈絡,尤其傾其心力,整理了詳細的古代蒙學書目并附以書影。手持此書,便可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國學啟蒙讀物做出判斷和定位,按需所取。
總體而言,古人教孩子讀書,大致分三個方面:識字教育,思想教育,知識教育。古人大多主張集中識字,即在兒童入學前后,用一年左右的時間,集中識記約兩千字。集中識字的主要范本便是今人耳熟能詳的“三、百、千”。
《千字文》最早,成書于南北朝梁,周興嗣撰,《百家姓》和《三字經》則后起于宋,縮略語“三、百、千”體現了這三本書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配合為一套完整的識字教材。《三字經》共1248字,三言,表達淺近通俗,并有名物、歷史、勵志等豐富內容,最為小兒所易讀。《百家姓》只有472字,四言,內容完全無意義,主要讓小兒認得常見的姓氏。《千字文》共1000字,四言,辭章古雅華麗。三者均整齊押韻、瑯瑯上口,合計兩千多字,正可滿足基本的“識字”目的。在內容上既能合于“日用”,又能增長“見聞”,還可教授“義理”,因此至今流傳千古而不衰。
可貴的是,志公先生發現,古代與“三、百、千”同時出現的還有另一路識字教材,“雜字”,內容通俗實用,多在中下層社會廣泛流行,多以市井小商人子弟和學徒、以及農家子弟為對象,如《山西雜字必讀》開頭言,
“人生世間 耕讀當先 生意買賣 圖賺利錢 學會寫賬 再打算盤 天平戥子 紙墨筆硯……”。
《山東莊農日用雜字》開頭言,
“人生天地間 莊農最為先 要記日用賬 先把雜字觀……開凍就出糞 制下镢和锨 扁擔槐木解 牛筐草繩栓……”
這文字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讓人想起希臘人赫西俄德的《勞作與時日》),保證了一般老百姓的日用之需。
至于寫字,是與識字截然分開的,古代漢語筆畫復雜,初寫者掌握起來很難。識字是依照“三、百、千”的順序,而寫的卻是“上大夫,丘已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萬,日舍屯”(見《敦煌掇瑣》),取的是筆畫稀少,兒童便于起步。方法是先描紅,再脫格,完成這些基本功訓練后,便臨摹顏、柳、歐、蘇的楷書。
至于思想教育,或者說倫理規范的教化,在《三字經》、《千字文》中已經有所涉獵了,就純粹講教化的范本而言,我此前只知道《弟子規》,而且時下民間對《弟子規》的推崇越來越高。讀了志公先生的書,方知道古代這方面的文獻多得很。志公先生嘗試分類如下:
1、兒童守則:以《弟子規》(清人李毓秀作)為最聞名,今日最廣為人推崇。
2、女子守則:有《女誡》(漢班昭作)、《女論語》(唐宋若昭姐妹作)、《內訓》(明許皇后作)、《女范捷錄》(清王相之母作)、《蒙學女兒經》(清末坊刻本流行)。可惜這些都罕見于世,今之女權主義橫行于東西方,“誰說女子不如男”,誰還敢來倡導婦道呢?
3、格言諺語:市面上可見的是《小兒語》(明呂得勝父子編),基本上是通順的白話訓誡,如“一切言動 都要安詳 十差九錯 只為慌張 能有幾句 見人胡講 洪鐘無聲 滿瓶不響”。此外其實還有《太公家教》(成于唐之前,載于敦煌遺籍)、《昔時賢文》(清代末年流傳)。
其實教化的方式很多,講故事、說歷史也是一種渠道,志公先生把歷史典故列入“知識教育”的大類里,姑且是為了方便討論吧。以軼聞掌故為內容來編排蒙書,教兒童誦讀記憶,是個良好的辦法,這是國外的華德福教育同樣倡導的,即“講故事”。這個方法始于唐代的《兔園冊》,創始于李翰的《蒙求》,明清以后便有了流傳甚廣的《幼學瓊林》和《龍文鞭影》,內容近似百科全書,天地人三才之事皆可粗通,近現代諸多大學者童蒙時便讀過此二書。
知識教育還包括歷史知識,如《史學提要》(宋黃繼善編)、《鑒略》(清王仕云編)等,以及各科常識,如《名物蒙求》(宋方逢辰編)和《算學歌略》(清徐繼高編)等,市面上都不可見。因為就史學知識而言,這一類的古代蒙書,內容相當古雅,如“闔廬殺僚 賊用專諸 破楚入郢 謀取伍胥……”(《史學提要》),今人的知識儲備遠跟不上理解,至多讀一讀袁騰飛。至于純粹的科學知識領域,西式教育已經借助鋪天蓋地的電視、網絡、圖書等視覺圖像普及人心,哪里需要古人再指指點點。
【評:然而古人蒙書最基本的優點,在于押韻和對仗,誦讀瑯瑯上口,對于兒童的學習記憶其實大有幫助,本可以在今日充分利用,如《算學歌略》言,“凡習數學 列位為先 自右至左 個十百千 若有零位 必用一圈 幾數并陳 上下齊肩”,多么清楚明朗!】
在集中識字和深入識記后,古人進入以讀寫訓練為基礎的下一階段,開始讀《四書》《五經》,并教以簡單的散文故事、詩歌以及屬對,并學習聲韻、訓詁、語法等。我覺得值得借鑒的有閱讀散文故事這一塊,選材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內容又短小精悍,可以講給孩子聽,真想看一看。重要的有兩本書(可惜在上圖都沒有查到):
1、名物掌故:代表作為《書言故事》(宋胡繼宗編,倪燦《宋史.藝文志補》著錄),我小時候讀過一些成語故事便典出于此,如:
【守株待兔】(韓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之,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冀復得兔。
多么凝練!
2、人物故事:代表作為《日記故事》(元虞韶編,《補遼金元藝文志》《補元史藝文志》有著錄),如:
【神色不異】(后漢)
劉寬,溫仁恕愛,雖在倉卒,未嘗疾言遽色。桓帝朝為廷尉。夫人欲試寬,令恚,乃俟當朝會時,裝嚴已訖,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寬神色不異,乃徐言曰:“羹爛汝手乎?”
此人之修養令人嘆為觀止!
與閱讀散文故事相配套的,是詠詩,首選本便是《千家詩》了,另有《神童詩》、《小學弦歌》等,不贅述。
| |
海倫屋hel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