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吃牛不如吃豬,吃豬不如吃羊”之說,據說夏季吃羊肉還有發汗排毒驅濕除病之神奇功效,所以在江蘇徐州有一個特別的節日——伏羊節,而且自古以來每逢伏羊節又總會發生因一碗羊肉之爭而對簿公堂的事,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這大概因為天氣太熱或是吃了辣椒油而使人的脾氣顯得火爆的緣故。我一直在想,為了一碗羊肉犯得著如此動粗嗎?羊肉果真有如此魔力嗎?可是當我讀到一則故事時,我真的相信了,因為這則歷史故事就與羊肉有關,而且涉及國冢宰與國家大政。
公元前607年,楚國命令鄭國攻打宋國,宋國以執政大臣華元為統帥,司寇樂呂為大將迎戰,結果在大棘(今河南拓城縣西北)大敗,鄭國軍隊不僅抓獲了樂呂,還將華元囚禁,繳獲宋國兵車四百六十輛,俘虜宋兵二百五十人,其中有一百人被割下左耳。
這次戰爭有兩件事很有意思,也一直成為后世議論的焦點:
第一件事發生在宋國大夫與鄭國士兵之間。宋大夫狂狡在戰斗中與一鄭國士兵相遇,士兵害怕嚇得四處逃竄失足掉進井里,狂狡倒拿著戟將士兵救了上來,由于士兵手握戟柄,出井后反把狂狡擒獲。
第二件事發生在宰相與司機身上。戰爭開始前,宰相華元殺羊犒勞士兵,不知什么原因他的車右羊斟卻沒有吃到,戰爭開始后,羊斟忿忿不平說:前日分發羊肉由你做主,今日戰場之上戰車進退就由我做主了。結果羊斟把戰車趕進鄭軍隊伍,導致主帥華元被捉,宋軍大敗。
由于羊斟地位卑賤,所以被先期釋放。戰爭結束后,宋國用一百輛兵車四百匹良馬贖回華元,當物品移交到一半的時候華元卻偷偷逃了回來,狼狽不堪的華元來到宋國都城門外,向守城大夫表明了身份,然后進了城。華元認為羊斟不會因為一碗羊肉而出賣自己,所以問道:是因為你的馬出了毛病,才使我落入敵人之手的吧?哪知羊斟竟理直氣壯地說:不是,是因為人的緣故。之后羊斟懼怕承擔罪責就逃奔到魯國去了。
華元總結了失敗的教訓,認為宋國城墻不夠堅固,于是下令加固城墻,自己親自監工。有一次他巡視工程進展情況,筑城的民工對華元很有意見就編成歌謠諷刺他:眼睛瞪的大大,肚子挺的圓圓,丟盔棄甲逃回來,滿臉胡子,胡子滿臉,丟盔棄甲逃回來。華元立即讓司機(非羊斟)回答道:有牛就有皮,犀牛兕牛特別多,棄甲算什么(牛皮可以做鎧甲)。筑城的民工又唱到:即使牛皮再多,沒有丹漆又如何?華元還想反駁,但看到民工怒不可遏七嘴八舌的樣子,只好命令司機:快把車開走吧,他們人多口眾,我們說不過的。
因為一碗羊肉而使國家戰敗,華元的執政地位受到挑戰,不過十二年后華元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使百姓對他有了重新的認識。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告誡說,不要向宋國借道。申舟說,宋國人一定會殺我的。楚莊王說,宋國膽敢殺你,我就攻打它。申舟厭惡宋國,就將兒子托付給楚王,故意進入宋國邊境,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借道,把我國當成楚國的邊邑,放了他等于亡國,殺了他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亡國。于是殺了申舟。楚莊王得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了起來,隨從追出寢宮才送上鞋子,追到宮殿外才送上佩劍,車子一直追到大街才趕上楚王,楚軍將宋國團團圍困長達九個月之久。
宋國求救于晉,由于晉國新敗所以不打算出兵,只派了解楊告訴宋不要投降,解楊被楚王抓獲但沒有屈服于楚王的淫威,告訴宋國,晉軍已經出發,以此鼓舞宋軍士氣,楚王本想退兵,但申舟的兒子說,君王難道忘記自己說過的話了?于是楚王決定打持久戰,宋國害怕了,派華元夜里潛入楚營,華元登上楚軍主將子反的床,說:我們已經互相交換兒子來吃,用死人的骨頭燒火做飯,盡管如此,硬讓我們簽訂盟約,我們也不愿真心投降,如果你們退兵三十里,宋國唯命是從。子反報告了楚王,楚王答應,兩國盟誓后楚國退兵,而華元作為人質被帶回楚國。
后世有人評論這兩件事說,狂狡違反作戰規律遭敵人擒獲,那在情理之中,而羊斟竟然因為一碗羊肉不惜作出禍國殃民的勾當,實在是罪大惡極,他真不是人。也有人對華元分發羊肉提出許多疑點,主要有二,一是認為羊斟姓羊,因為避諱,所以華元沒有給他羊肉。二是司機是宰相的貼身跟班,華元認為是自己人,所以忽略了。而筆者認為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華元作為宰相,不可能連分羊肉的小事都過問,但無論哪種情況,羊斟都不應該因為一碗羊肉而作出如此喪天害理的事情。(文/不敢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