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子女篇
喪偶、分居、離婚和未婚生子等均為單親家庭的成因,近年來隨著離婚率升高,單親家庭的比例亦隨之成長。比起一般家庭,單親家庭由于經濟、家庭、人際等支持系統較為薄弱,可能面臨更多困境。要想走出陰影,包括調整心態、親子教養,及尋求支持系統都不能輕忽,本篇將為你一一介紹!
經濟、親子、情緒……
單親家長說不出的苦~
本由兩人共同扶持的家庭,突然之間少了一個支柱,經濟、本身及孩子的心理調適、親子教養等問題必然接踵則來,令獨自承受的一方苦不堪言。而在談到因應之道前,須先就單親家庭困境作一討論:
經濟負擔:經濟壓力女>男
有研究指出,論經濟壓力,單親媽媽>單親爸爸;論教養壓力,則單親爸爸>單親媽媽,而現實看來似乎也是如此。同樣面對單親,女性之所以常處于不利境了,原因如下:
1 大多數家庭都是由父親擔任負擔家計者,而女性多被放在家庭照顧者的位置,故多缺乏謀生能力及經濟自主權。一旦離婚,女性一時之間要負擔所有家計,往往措手不及或缺乏相關能力,容易造成前期的恐慌。加上的原先若缺乏工作經驗或職業訓練,就業時可能遇到更多困難,如又要配合孩子照顧時間,只得遷就低新、低職的工作。
2 無論在教育養成過程或專技訓練,女性謀生能力相對弱于男性,進入社會之后,即使是相同職位,女性薪資亦只有男性六、七成。
3 傳統總認為孩子屬于夫家所有,沒有取得監護權的父母通常很少會提供孩子的照顧費用。
3 經濟上的弱勢導致單親媽咪需要更多公共扶助,然而社會補助金額有限,很難藉此達到改善生活的目標。
影響經濟負擔的四要素??!
經濟問題可說是單親媽咪最大的困擾,至于負擔可能大到什么程度,則取決于下列4點:
1 原先是否有工作及離開就業市場多久:
大部分的男性一般都有持續就業,所以即使少了另一半共同支持經濟,生活也不至于發生太大動蕩。反觀女性,則可能有幾個狀況:婚后持續在就業,現由雙薪家庭變單薪家庭;進入婚姻即離開職場;為照顧小孩暫停就業,之后再重新就業的狀態等。在這些情況中,前者受到的沖擊最小,完全停止就業是壓力最大,后者則要看媽媽脫離職場的時間,如果間隔時間不長,媽媽的問題可能僅偏重在轉換工作型態上,而轉業順利與否將影響其經濟收入。
2 自身年齡
某些職業可能有年齡上的限制,使得中高齡婦女在就業市場相對比較吃虧。媽咪在成為單親之后,不僅要面對整個經濟型態的轉變,許多因素都會增加獨立負擔家庭的難度。
3過子女數與其年齡
除了房租、水電等基本支出及日?;ㄙM,家庭最大的支出多半和孩子有關,而子女數及年齡則是決定費用同低的關鍵。一般來說,孩子的開銷有兩大高峰期:一是學齡前的幼兒的托育費用;二是進入高中、大學之學雜費、通車、用餐、學用品等開銷,而義務教育階段因學費比較便宜,安親、課輔、才藝等額外支出,媽咪還可以視情況調整,通常壓力會小一些。
4 就業條件與市場需求
當媽咪要轉業,或從原先沒有工作的狀態進入就業市場,就會牽涉到媽咪本身的年齡、學歷高低、有無專業技能等,甚至過去的專業技能是否符合現在市場需求都是大問題。媽咪在婚姻上如果沒有持續進修,可能在就業時遭遇挫折后,不得不進入勞力密集度高的工作,導致照顧子女的能力相對薄弱,這時如又缺乏足夠的支持系統,像是娘家幫忙帶小孩等,媽咪只能選擇費用更同的安親或保母,導致生活陷入一連串的惡性循環當中。
身心調適
所有單親家庭的成因中,除了喪偶因無可改變,比較容易獲得同情,其他人即使有再多無奈,面對眾人探詢的眼光,由于很難用三言兩語交代清楚,再進入更深的問題之后,可能會導致單親家長將一些負面標箋加諸在自己身上。例如選擇離婚,女性壓力通常比男性大,因為周邊可能會質疑你對婚姻奉獻不夠多,更不用談未婚而單婚者,就算是慘遭拋棄,一般人的第一印象總脫不了:不道,她們就是愛玩,活該得承受這個后果等,而且她們除了要承受社會上異樣的眼光,可能連親友都不見得能接納她們“未婚生子”的決定。
單親家長社適應的情況,可能影響她和娘家、出社會的人際關系好壞,而這些因素持續交互作用之下,最重要的就是她能否擁有足夠的支持系統。缺乏足夠支持系統的家長,可能沒有人知道她需要幫忙及給予協助,以致在照顧或教養孩子的過程,永遠處于一種分身乏術、單打獨門的狀態,而這些造成的后果,都可能反映在孩子身上。
面對種種壓力,常導致單親家長出現沮喪、焦慮感、挫折感、寂寞,甚至憂郁、偏差行為等,這些都需要家人、朋友還有支持團體的協助?,F代隨著單親家庭比例提高、資訊發達等,雖然原有的偏見歧視已逐漸減少,但大眾還是免不了將之視為缺憾、不完善,單親家長的辛苦可想而知。
角色負荷
單親家長一向得扮演多重角色,可是工作、家庭的切割,及教養、工作所需之時間、體力、金錢等,常讓單要家長無法面面俱倒,而身多重角色的他們,必然比一般家長容易產生更多情緒張力。
缺乏尊特卑觀念
由于家中只有兩人共同生活,媽咪在跟孩子講話時可能比較直來直往,而孩子跟著有樣學樣,媽媽也不知要阻止。外人在看,常見得兩人不像母子,倒像平輩或姊弟妹在門嘴。進入團體之后,孩子如果維持這樣的應對方式,其他同年齡的孩子可能不見得能接受。
人我分際模糊
承上,媽咪若疏忽日常禮儀的教導,不管是拿東西或作其他事情都很隨意,孩子會以為他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如果媽媽又沒有機會帶孩子出去玩,或者沒有其他人加入這個家庭與孩子互動,孩子一來無法學習正確與人互動的方法,二來沒有跟人互動機會,之后進入團體跟人互動時容易產生困難,接受演變成人際關系的問題。
發展遲緩成隱憂
例如媽媽為了賺錢而忙工作,兩人可能比較少互動,或者直接讓電視陪伴孩子成長,導致孩子因缺乏學習刺激而出現假性發展遲緩的狀況。特別是在語言方面,一般3歲的孩子已經能發展出很多詞匯和句子了,可是有些單親的小孩可能只會發單音或構音不準確,這便是因為無足夠的刺激及練習與人對話的緣故,但其實他們本身在認知上并沒有問題。這時周邊的人若有所警覺,多給予孩子練習的機會,通常這個假性遲緩的狀況就會結束。以此類推,孩子的動作發展亦是如此。
新手媽咪最大的問題,在于教養知識不足且技巧有待加強,如果人際互動又不強,可能對孩子的發展不夠敏感,一直到孩子進入幼稚園大班、小學后,因學習上的落后引起老師注意,才被發現語言、動作方面的遲緩而進入早療體系,但這時可能已經錯過療愈的黃金期了。
親子關系緊張
潘榮吉表示,有些孩子對父母去世、離婚、手足必須分開的悲傷沒有處理好,可能會出現磨牙、尿床,或者非該階段所有之情緒行為退化反應,嚴重時還會產生偷竊等偏差行為。而在變成單親的癥態后,家長若整日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孩子可能為增加與家長接觸的機會,出現拒學之類的行為。此外,單親孩子之所學習成績普遍比較低落,一方面固然是家長沒時間看功課,一方面通常和心理因素有關,這些都可能導致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緊張,絕對需要家長審慎面對。
許多單親家長面對婚姻、生活狀況的改變,面對孩子時常多所保留或刻意隱瞞,而孩子因老是得到抽象模糊的答案,可能會自己胡亂揣測或聯想,但因為他們猜想的過程多半和事實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往往會朝向自我懷疑的方向進行。例如“都是我不乖,所以爸爸才不愛我、離開我”等。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行為或多或少會跟著改變,家長若沒有提高警覺,等到孩子已經出現行為問題了,通常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處理上相對不容易。
弱勢≠問題 揮別困境再出發!
大多數單親家庭誠然比較容易因為經濟、照顧資源的缺乏而相形弱勢,然而即使是所謂正常家庭,如果父母無法善盡照顧之責,孩子不見得能健全成長。單親家庭一樣可以靠著觀念、教養方法的調整,及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走出原有的困境。社會學者曾說,決定命運的不是環境,而在于你如何詮釋這份壓力及如何回應環境,期與所有單親家長其勉之!
觀念篇
認清單親家庭的優勢所在
過去許多關于單親家庭的研究中,多集中探討其負面傾向,如單親子女偏差行為比較高等,但這樣的說法其實尚待進一步討論。畢竟單親家庭大多數在起始點就已經吃虧了,如果家庭、社會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在整個競爭體系里頭,自然會變得更加弱勢,可是這不代表單親家庭必然有問題產生,兩者不該一概而論。
的確,針對孩子的部分,單親子女可能因為家長疏于照顧,而導致較低學業成就、情緒困擾、偏差行為,與人互動退縮等情形,然而這并非絕對,如果單親家長愿意努力,一樣可以把孩子教養得很好。過去社會常把這些問題歸咎于單親,視其為不健康、破碎的家庭,這對單親家長、子女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單親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本身應有一觀念:單親家庭只是因為家庭結構比較脆弱、支援較少,相對來說比較脆弱,但脆弱不等同問題,更不是缺陷!更何況單親家庭的小孩從小要分擔比較多的責任,所以也會比較早養成獨立的精神與能力,而這個特質在日益復雜的社會其實具有很大競爭優勢。單親家長若能認清其優勢所在,帶著孩子一同努力,家庭成員之間的連結也會更緊密。
走出受害、自憐的陰影
有些家長是在迫于無奈的情況下成為單親,情感、經濟的打擊常使得他們陷入自憐、受害者的陰霾中而無法自拔,然而一味沉溺過去無濟于事,這時若能積極加強身邊的支持系統,力求達到經濟獨立、情感獨立的條件,才有辦法帶著孩子正向地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親子篇
用適合的方法幫助孩子厘清情況
家長在即將進入單親或進入單親不久的階段,最好不要刻意隱瞞孩子,而應擔承部分真相,并以孩子能夠了解的方式,讓他了解生活狀況的改變或實際狀態。林怡君表示,針對幼齡、學齡前或國小階段的孩子,家長可以準備一些繪本做為工具,和孩子討論關于死亡、離婚、未婚的議題。繪本的好處是,家長有時候直接問孩子一些問題時,孩子不見得能說得出來或敢表達,但藉由別人的故事,孩子通常比較容易發揮,且可以延伸討論至自己遇到相同問題時的處理。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上,家長就能先了解孩子對這事件的認知程度,之后才能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現有的狀況、未來生活有哪些改變等,同時澄清他一些錯誤的想法。例如夫妻決定離婚,應該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都是一樣的,只是現階段沒有辦法共同生活,絕非是他的問題,孩子在得到父母的解釋后,心里便能安心踏實一些,才有辦法接受父母的安排。當然在這之前,家長本身要先能面對這些事件的結束,之后才能反過來協助孩子。
父母解釋的內容、使用的語言都應配合孩子的認知、語言能力發展,如果孩子年紀小,不用急于將所有來籠去脈交代的一清二楚,孩子通常也理解不了這么多。父母在跟孩子講解過后,孩子最初可能重復相同的問題,這時家長可以反問他:“上次媽媽有說過,那你覺得是什么”,由于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作理解,只要父母覺得他的答案不會太離譜,便不必多作贅述。等他長大后,再進一步詳談即可。
避免以物質補償取代親情
許多單親家長常認為都是自己婚姻不幸、感情失敗導致孩子失去父或母,所以總希望在其他方面,特別是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常見的包括:日用品、私立雙語學校、保險、學才藝等等,結果往往超出能力所及,導致經濟壓力更大,再來,孩子也不見得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幼小的孩子對于所謂名牌、高級并沒有什么概念,家長盲目的給予,可能忽略孩子其實根本不需要或沒有興趣發展那些東西,更何況一旦養成孩子錯誤的觀念或習慣,等到哪一天無力負擔的時候,孩子還可能反過來抱怨,這絕對是家長當初始料未及的吧!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由于家庭里只有彼此相依為命,單親家長很容易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只要是為了孩子好,不管是犧牲時間、金錢、精神都在所不錯。然而家長在付出的同時可曾想過,那些真的是孩子需要,還是你想讓孩子擁有的呢?這樣的給予是否適當呢?
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可能會有認知上的差異,這時就要藉由溝通來解決問題,否則容易變成家長老是搞錯方向努力,孩子也覺得父母永遠不尊重他的感受。而在談到教育方式時,家長也常陷入這種“我都是為你好”的迷思里。
單親家長在某種程度上可能為依附子女存在,在幼齡、國小階段,子女還需仰賴父母作生活照顧,或許比較愿意服從父母的安排,可是隨著自理能力提升,及發展重心逐漸由家庭轉向同儕時,家長若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不適合某些教育及照顧方式了,便可能成為親子沖突的導火線,特別是在青春期最明顯。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要提醒自己,配合其年齡調整教育方式,以溝通、討論的方式取代過去“單方面”作決定的方式,而且將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約定的事情一定要遵守。千萬不要覺得以前只要下命令就好,現在要溝通無異于“示弱”其實溝通并不會矮化父母的角色,你對孩子仍有合理的權威,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感覺父母永遠只會單方面要求他,而父或母本身卻是一個原則立場很不一致的。
親子=朋友的相處模式最好?!
大家常說要當孩子的朋友,事實上,這應該是指在平常相處時,可以建立一種類似朋友般的情誼,但在生活規范上可就不是如此了。學齡前正是生活規范建立的重要時期,不過生活規范卻可由雙方共同建立,家長在限制孩子進行某些行為時,自己也要遵守約定,并且要堅持下去,因這是在考驗彼此信任尊重的程度,對雙方來說都有重大意義。
舉例來說,家長若禁止孩子喝飲料,自己就不要在孩子眼前犯規,或者前十分鐘才說不可以,沒多久又默默放寬標準,前后管教不一致,很容易讓孩子認知到原來彼此之間的約定可以輕易被打破,更加不肯遵從。有些孩子之所以到了學校就變得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不受控制,便是因此如此。
★勿任孩子予取予求
當家長心里覺得虧欠,可能孩子有所請求或哭鬧時,便立即予以滿足,但這會導致孩子從中學會控制自己的父母,及失去學習延后滿足的機會,以后可能到不同場合一樣比照辦理,而且不只對父母如此,可能連老師、同儕無一例外,最后人際關系奇差無比。等到問題浮現才要改變孩子,絕對比當初建立規范要難很多,家長可別養成孩子予取予求的壞習慣喔!
★為自己的情緒找出口
家長如果本身的情緒持續無法排解,之后還是會反彈到孩子身上,雖說不見得是身體上的虐待,但教養的疏忽、漠視仍可能造成孩子極大影響,千萬不能等閑視之。除尋求原生家庭、朋友的支持外,家長還可參加社福單位所開辦之親子教養課程、專職進修課程,或些免費戶外活動等,好讓自己別深陷在情緒中無法自拔,而且平時參加活動時,就可以認識到一些具相同處境的朋友,建立簡單的互助機制,彼此互相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