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系,認為做到身修、家齊才能達到國治、天下平,故而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顏氏家訓·序致》)為目的的家訓,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古代家訓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訓示教誨,此外,也有夫妻間的囑托,兄弟姊妹間的誡勉。中國家訓傳統源遠流長。據《韓詩外傳》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周公就曾誡子伯禽修養德行,禮賢下士,勿恃位傲人。《國語》中載有公父文伯母教誨兒子勤勞勿逸的“母訓”。《論語》也載有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禮”的故事。秦漢以來,主要作為家庭道德教育的家訓內容十分豐富,種類極其繁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漢代班昭的《女誡》;蔡邕的《女訓》;三國時諸葛亮的《誡子書》、《誡外甥書》;晉代嵇康的《家誡》;南朝顏延之的《庭誥文》;北齊顏子推的《顏氏家訓》(此書對治家修身、求學處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成為我國封建時代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書);唐代李世民的《帝范》;柳玭的《家訓》;宋代司馬光的《家范》、《洓水家儀》;李昌齡的《樂善錄》;葉夢得的《石林家訓》;趙鼎的《家訓筆錄》;陸游的《放翁家訓》;陸九韶的《居家制用》、《居家正本》;袁采的《袁氏世范》;元末明初鄭文融的《鄭氏規范》;明代仁孝文皇后的《內訓》;霍韜的《謂厓家訓》;龐尚鵬的《龐氏家訓》;高攀龍的《家訓》;姚舜牧的《藥言》;曹端的《家規輯略》;吳麟征的《家誡要言》;陸氏的《溫氏母訓》;袁黃的《訓子言》;清代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孝友堂家規》;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康熙的《圣諭廣訓》、《庭訓格言》;陳宏謀的《五種遺規》;許汝霖的《德星堂家訂》;蔣伊的《蔣氏家訓》等。此外鄭板橋、林則徐、曾國藩等的《家書》也很有影響。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流傳,傳統家訓資料卷帙浩繁,蘊含的思想十分豐富。就其基本內容而言,大致分為十六個方面,現粗略介紹如下: 1.孝親敬長,睦親齊家。 與傳統倫理所倡導的“以孝為本”的忠孝觀念及“齊家”思想相適應,傳統家訓也非常強調睦親齊家的重要性。幾乎每篇家訓都將此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例如,孫奇逢《孝友堂家訓》中就認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氣團結”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范質《戒從子詩》一開始就提出:“戒爾學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尊長,不敢生驕易。”柳玭指出:“立身以孝悌為基”,“肥家以忍順”(《誡子弟》)。王夫之以為“孝友之風墜,則家必不長”(《船山遺書姜齋文集補遺》卷一)。
2.治家謹嚴,勤勞節儉。 齊家是與治家緊密聯系的,而勤勞節儉則是治家的重要環節。遍覽歷代家訓,不論豪門顯貴,還是普通百姓,他們的家訓中沒有一個教子孫們奢侈浪費的。相反,無不諄諄告誡他們要勤儉持家。清代官吏、學者許汝霖《德星堂家訂》針對當時的奢糜之風,分別規定了“宴會”、“衣服”、“嫁娶”、“兇喪”、“安葬”、“祭祀”幾個方面的禮節及標準,其目的是力求既合禮節又要節儉。如他要求家人衣著樸素;來客時中午只以“二簋一湯”招待;婚嫁、葬祭一切從簡,不許“鼓樂張筵”,將省下的錢濟孤寡、助婚喪、立家塾。司馬光認為治家之道應“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居家雜儀》)。清康熙時任禮部尚書的張英甚至要求子女下鄉耕讀、紡績,認為這樣既可以培養勤勞節儉的好習慣,又使他們的生活更為充實。 3.正身率下,憎愛不偏。 傳統家訓都強調家長以身作則、公正不偏對于“齊家”的重要意義。司馬光《洓水家儀》指出:“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李昌齡認為:為父為師要盡為父為師之道,而“為父為師之道者無他,惟嚴與正而已”(《樂善錄》)。只有家長正身率下,憎愛不偏,家庭才能和睦,才能安居樂業。 4.貴名節,重家聲。 重名聲,講節操,倡導良好的家風,是古代家訓的一個鮮明特點。顏子推的《顏氏家訓》開篇中述及寫作家訓的目的時就談到他家夙重家風的事,說“吾家風教,素為整密”(《劍南詩稿》卷四九)。盡管時代不同,門弟、家境各異,但其基本內容無外乎要家人清白做人,自立自重,忠君愛國,寬柔慈厚等等。 5.奉公勤政,報國恤民。 這一方面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帝王、官宦之家的家訓中,特別是那些有作為的君主及能夠體察百姓疾苦,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名臣賢相更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和清圣祖康熙的《庭訓格言》都告誡子孫們要不辭辛勞,認真處理國務,關心老百姓的生活。許衡訓子要“身居畎畝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濟民”(《許文正公遺書》卷一《古風·訓子》)。《許云邨貽謀》提出子弟為官者“不論尊卑,一以廉恕忠勤,報國安民為職”。 6.清廉自守,勿貪勿奢。 這方面的內容許多家訓都有述及,而以官宦家庭更為強調。歷史上留下了諸如陶侃母“封鲊教子”之類誡子勿貪的感人故事。趙鼎《家訓筆錄》認為“凡在士宦,以廉勤為本”。包拯對貪官嫉惡如仇,說:“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包拯集》卷十《補遺》)并要人將此刻在石上,以詔后世。 7.進德修身,力戒惡習。 傳統家訓還特別注意子弟的修身教育。如開帝王家訓先河的周公就曾誡子伯禽加強道德修養,禮賢下士;要求其侄成王做到“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見《尚書正義》)。許多家訓都告誡子弟要知錯能改,“有過不能改,知賢不能親,雖生人世上,不得謂之人”(邵雍《誡子吟》)。有些家訓、家規不僅在理論上強調,而且在實踐中加以約束。象清代《鮑氏戶規》對沾染賭博惡習者就規定:“賭博財物,開設賭坊。教而不改者,杖八十、免祀。” 8.立志清遠,勵志勉學。 激勵子弟勤奮學習,立大志、成大器的家訓也為數眾多。諸葛亮的著名的《誡子書》就談到了志與學的辯證關系:“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許多家訓的作者都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向子弟傳授治學方法,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良好學風。這其中較有名的如《顏氏家訓》、葉夢得的《石林家訓》、曾國藩的家書等等。 9.審擇交游,近善遠佞。 不少家訓都注意到了社會環境、友鄰品行對子弟成長的重要影響而諄諄教誨他們交友要慎重。如《朱熹給長子書》中就告誡兒子要交“敦厚忠信,能攻吾過”的“益友”,而不要交“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的“損友”。 10.寬厚謙恭,謹言慎行。 在缺乏民主的封建專制制度下,人人自危,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處世之道深入人心,因而許多家訓都一再叮囑家人、子弟要謙恭謹慎,寬厚待人。張履祥說:“子孫以忠信謹慎為先,切戒狷薄。不可顧目前之利而妄他日之害,不可因一時之勢而貽數世之憂。”(《楊園先生全集·訓子語》)真可謂經驗之談。 11.躬耕自立,應世經務。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中,仍有不少家訓教誡子弟要學藝習技,耕讀并重,反對好逸惡勞的不良作風。如霍韜的《渭厓家訓》就對那些一進學校就恥于耕作的子侄作了嚴格的懲罰規定;《龐氏家訓》等甚至還寫入了一些農副業生產的經驗,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12.擇偶之道,夫婦人倫。 婚姻、家庭作為宗法的承載體,在中國古代的宗法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傳統家訓中大都將婚姻、家庭倫理規范加以系統的闡述。這些論述雖然局限于“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的范圍之內,但仍有不少積極成分。比如《袁氏世范》在關于配偶的選擇及夫妻關系的調適上,除了談到要按照封建禮教的準則行事之外,還特別強調不可在兒女幼小之時就議定婚姻,因為這樣既易耽誤他們的一生幸福,又會引起家庭不和。姚舜牧的《藥言》等都極力主張一夫一妻制,反對納妾。《蔣氏家訓》、《溫氏母訓》等還提出了寡婦再嫁,家人應予支持,親屬不得阻撓的可貴而明智的見解。 13.愛子有道,養正于蒙。 蒙以養正的教育思想在傳統家訓中也多有反映。被稱為“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中就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這樣方有利于孩子的成才。《孝友堂家訓》認為“蒙養不端,待習慣成性,始識補救,晚矣。”故而,“端蒙養,是家庭第一關系事。”司馬光還在家訓中制訂了周詳的蒙教計劃。此外,傳統家訓還論述了“嚴”與“愛”的關系,提倡愛子有道,反對無原則的溺愛。 14.和待鄉鄰,善視仆隸。 不少官吏兼學者的家訓在治家之道的敘述中,大都談及了處理好鄰里關系的問題。《袁氏世范》的《治家》篇不厭其煩地訓示家人要與鄰家交好,哪怕象對待鄰居的牛羊雞鴨這樣的小事也要注意。在處理主仆關系時,傳統家訓除了強調堅持封建倫理、對仆人嚴加管束一面之外,也要求家人善待他們。《鄭氏規范》就告誡子孫不要隨意增加佃戶的地租;鄭板橋囑咐弟弟把前代家奴的契卷燒掉;袁采叮囑家人,婢女大了要送還其父母,仆隸無家可歸者應養其老……。 15.救難濟貧,助人為樂。 許多家訓都體現了扶危濟困、樂于助人的傳統美德,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鄭文融的《鄭氏規范》。這篇家訓樸實無華,它的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訓喻家人子弟講究人道,體恤孤寡貧窮,盡力幫助他們:譬如,家訓談到若無大故,不得請乳母,以免使乳母的孩子受饑;借糧給窮苦鄉親不得收息;建藥店以免費醫治窮人的疾病;經常修橋補路“以利行客”;周濟那些鰥寡孤獨、生活無著的鄉鄰;每年炎夏時節,在大路旁設茶水站“以濟渴者”等等。 16.淡泊名利,平和處世。 傳統家訓在教誡子弟、家人立志謀業的同時,也從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別人的經驗教訓出發,向他們灌輸淡泊功名利祿的處世之道。如東方朔的《戒子詩》就提出“明者處世,莫尚于中。優哉游哉,于道相從。……飽食安步,以仕代農”,“才盡身危”、“孤貴失和”。許多家訓也都勸告家人不要貪圖名利,以免惹禍自身,殃及家人。 以上十六個方面是傳統家訓的大致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家訓雖然涉及領域極其廣泛,但核心始終圍繞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實質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這些方面在今天看來,大多仍不失其積極意義和借鑒價值。 必須指出,盡管古代家訓中包含有許多有價值的道德觀念和倫理思想,但由于特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名篇多出自封建官僚士大夫之手,因此,不能不打上時代和階級的烙印,程度不同地存在局限性,主要有:第一,片面要求臣子服從君父、卑幼服從尊長,進行愚忠愚孝的封建綱常和奴化教育。譬如曹端所撰《家規輯略》中就強調了“子受長上訶責,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毋得分理”。還有的家訓要求子弟對父兄無理的斥罵、杖責也須逆來順受。第二,宣揚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和宿命論、輪回報應等唯心主義、封建迷信觀念。由于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的高壓政策,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因而許多家訓都教誡子弟謹言慎行,恪守明哲保身、深自韜晦的處世之道。朱熹誡子“不可言人之惡,及說人家長短事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與長子書》)。就連高攀龍這個不畏權貴的東林黨領袖也反復告誡家人:“言語最要謹慎,交友最要審擇。多說一句不如少說一句,多識一個人不如少識一個人。……人生喪家亡身,言語占了八分。”此外,不少家訓中還有聽天由命的宿命論思想和因果報應的封建迷信說教。認為“富貴貧賤自有定分”(陸九韶《居家正本》)。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盡管作者立意是勸善誡惡,但畢竟是封建迷信的俗見。第三,倡導男尊女卑觀念。不少家訓宣揚“忠臣不事二國,烈女不更二夫”(王劉氏《女范捷錄》)。李昌齡《樂善錄》甚至污蔑:“大抵婦人、女子之性情,多淫邪而少正,易喜怒而多乖。”第四,灌輸鄙視勞動、讀書做官、耀祖光宗的名利思想。《顏氏家訓》告誡兒子:“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否則不好好讀書,只能做“耕田養馬”的“小人”。 此外,家訓中還有不少專制主義與棍棒教育的內容。尤其是宋代以來的家訓中幾乎都列有體罰條規,輕則“b8fb02.jpg之”,重則逐出家門,遷出族譜,甚至打死。如《鄭氏規范》甚至規定“子孫年十二,見燈不許入中門,入者棰之”。 上述這些宣揚封建倫理綱常的說教、要求,無疑應作為歷史的垃圾而摒棄,并肅清流毒。 中國古代的家訓在其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呈現出五個方面的鮮明特點: 一是教家立范與修、齊、治、平的統一。教家立范是傳統家訓的宗旨,而修、齊、治、平是儒家歷來所倡導的人格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有機結合。由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皆以修身為本,而“教家立范,品行為先”(《孝友堂家訓》),“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寒松堂集·奏疏》),故而歷代家訓都把家庭成員的道德修養置于突出的位置而加以強調。 二是感化、教化與規范、約束的統一。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親倫常關系上的教育,因而家訓中都強調父祖對子孫的教育應循循善誘,關懷慈愛,出于真摯的深情。然而,愛與嚴是一致的,一定條件下采取懲戒、強制的方式也是必要的,只要“慈愛不至于姑息,嚴格不至于傷恩”(明仁教皇后《內訓》)即可。 三是內容要求的一致性與表達形式的多樣性的統一。歷史上家訓大致都包括睦親、治家、教子、勉學等等共同的內容要求,但形式則多種多樣,既有帝、后訓諭皇室、宮闈的詔誥,也有士紳之家及尋常百姓教導幼童的啟蒙讀物;既有家訓、家范、家誡等長篇專論,也有家書、詩詞、箴言、碑銘等簡明訓示;既有苦口婆心的規勸,也有道德律令性質的家規、家法、家禁等等。 四是曉喻勖勉和榜樣示范的統一。古代家訓教誨子孫怎樣修身做人,往往既明確行為準則,又講清其中道德。姚舜牧在《藥言》中,告誡為人父母者不可對子女寵愛、偏愛,因為“偏愛日久,兄弟間不覺怨憤之積”,一旦親歿,爭訟就有可能發生。家訓注意言教,更強調身教;不僅注重自身的示范,而且注意發揮道德楷模的導向作用。《顏氏家訓》、《家范》、《袁氏世范》、《內訓》等,都以歷史和現實的一些道德故事勸勉子孫:“見賢思齊”,加強自身的修養。 五是抽象的哲理訓導與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統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家訓也把進德、修身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提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因而具有深刻的、抽象的哲理性和濃郁的說教色彩。然而,由于訓導對象囿于家庭成員,因此,家訓又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具體的可操作性。一般來說,家訓語言都較明白易懂,言簡意賅,便于掌握和踐行。如許汝霖的《德星堂家訂》中為了教訓家人勤儉持家,就詳細規定了“宴會”、“衣服”、“婚娶”、“兇喪”、“安葬”、“祭祀”等的具體規格和標準。再如袁黃的《訓子言》,不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兒子耳提面命,而且為其擬定“功過格”的詳細條款,以督促、幫助兒子加強道德修養。 此外,傳統家訓還有其他一些特點,如教化的一貫性與子孫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的統一等等。 中國古代家訓雖非“篇篇藥石,言言龜鑒”,而是良莠并存、金沙相雜,但總體上看仍不失先人們留下的一筆十分豐厚寶貴的倫理文化遺產。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批判地繼承這筆遺產,對于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道德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都有一定的啟迪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