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河流域城市群發展現狀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共涵蓋7個城市群。
1.中心城市、都市圈帶動城市群發展,呈現多中心特征
在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空間布局規劃中,城市群沿鐵路或流域呈點狀結構分布,并先后設立形成了西寧都市圈、蘭州都市圈、西咸都市圈、銀川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鄭州都市圈、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這9大都市圈從黃河上游覆蓋到黃河下游區域。此外,在各城市群2019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中,中心城市占比基本在20%到60%的范圍內(見表3),表現出一定的“中心-外圍”結構特征。其中,山東半島、中原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在人口聚集、經濟總量等方面都在黃河流域名列前茅,具有重要地位和強大的影響力,濟南、青島、鄭州、西安等城市在各項指標上并未出現明顯分化,城市群多中心特征較為顯著。因各地區對省會城市在經濟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育,西安、蘭州、銀川、鄭州和濟南等中心城市近年來規模擴張進一步加強。未來一段時間,黃河流域城市群發展都會呈現出中心城市帶動周圍地區發展的模式,并且表現出多中心的特征。
2.資源型城市特征明顯,資源稟賦差異較大
黃河流域省區及主要城市群資源型城市特征明顯,黃河流域城市群資源型城市數量占到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的1/4。根據2017年到2019年傳統能源產量的統計來看,黃河流域原油產量分別占全國產量的32.92%、33.37%和33.04%,原煤產量分別占全國產量的78.57%、79.72%和80.64%,天然氣產量分別占全國產量的60.42%、59.61%和61.39%,特別是黃河的“幾字灣”區域,更是我國的重要能源支撐區。進一步從各地區之間能源的具體產量分析,可以看出各城市群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水資源主要集中于蘭西城市群的青海省域和四川流域。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中游城市群和內蒙古地區,石油資源則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城市群。不同的資源稟賦造成各城市群形成不同的產業聚集,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
3.城市群產業呈現資源型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為主導的特征
作為資源型城市聚集區,黃河流域城市群開發方式主要以煤礦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為主。
2
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決定因素
1.生態環境的質量層面
綠色發展是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自然資源的利用結構和效率,生態環境的健康程度是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
就自然資源而言,在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發展中涉及水資源、能源、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等。特別是流域城市群以水定城,以水定產,無論是農業、工業的生產活動還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水資源的開發、保護和利用都至關重要。城市群的水資源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城市發展規模。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黃河流域城市群中大部分城市都屬于資源型城市,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能源等資源。這些資源既是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必要投入品,也是當地經濟水平提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基礎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群的經濟實力。為實現黃河流域城市群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取用必不可少。但資源的供給能力不是無限的,黃河流域由于其本身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較嚴重,對各城市群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黃河流域還設有眾多生態保護區,這些保護區與城市群相互交錯,也進一步要求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忽視對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健康的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水資源是否有效供給,能源、礦產等資源能否環保、高效地開發利用,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否符合生態環境健康要求等因素,都決定著黃河流域城市群資源環境的質量水平,進而影響其高質量發展。
2.經濟發展的質量層面
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應該是充滿活力、高效率、開放、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要實現這些,僅依靠黃河流域有限的自然資源是不現實的,決定黃河流域城市群經濟發展質量的也不再是單一的GDP產出水平,還包括創新能力、資本積累的質量、對外開放的程度和產業結構體系等。
創新驅動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在流域城市群的發展受限于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情況下,要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先進的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作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還依賴于產業轉型發展和路徑創造,產業對空間的布局起著導向作用。現階段,黃河流域城市群正處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傳統制造業和資源型產業在其經濟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不足,不同地區城市群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協調。因此,以創新為動能的城市群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合理的城市空間,科學的產業布局及功能規劃是城市群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此外,黃河流域城市群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大部分處于我國內陸地區,且人口集聚程度有限。借鑒我國較為成熟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經驗,城市群的發展并非封閉的自我發展,需要融入更廣闊的經濟社會環境中,才能在開放和共享的道路上實現城市群經濟發展質量的追趕超越。對外開放的程度無論是對物質、人力、社會資本的積累,還是資源的整合、技術文化的交流都起到關鍵性作用,是城市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
3.社會發展的質量層面
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要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需求,實現社會安定團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成果普惠共享。城市群社會維度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因素包括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水平還有政策制度等。
文化是驅動城市群形成發育的重要因素,是城市群發展的靈魂。黃河流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如關中平原城市群的秦漢唐文化、寧夏沿黃城市群的西夏文化等。城市文化是人們在歷史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精神上、價值上、理念上的產物,同時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健康良好的城市文化環境,可以增強居民的認同感、信念感和自豪感,進而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支撐力,最終實現城市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城市群發展的不竭動力。黃河流域城市群特別是中上游城市群中,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較多,民生問題多發。居民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和安定團結和諧的社會氛圍,是城市群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城市群的教育質量,衛生、文化、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程度同樣是決定城市群能否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還強調空間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發展成果的普惠共享。要推動區域間、城市間和城鎮間一體化進程,完善各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發展成果和資源共享,需要相應的制度政策支持,包括空間管控政策、產業協作政策和科技合作政策等。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夠使人們行為的責、權、利有機統一起來,在指明發展方向的同時,對不規范的行為加以約束,是城市群得以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決定因素。
本文作者:秦華,任保平(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及其實現路徑[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1,37(06):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