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13日訊 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中央作出這一重要部署后,各地迅速行動。作為毗鄰重慶“半小時經濟圈”的鄰水縣有什么新的規劃和動作?政協委員有什么好建議?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來到鄰水縣進行實地采訪,尋找答案。
找準融入點 加快“進城入圈”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川渝兩地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鄰水也迎來政策利好、項目利好的重大戰略機遇期。”3月23日,鄰水縣委書記趙璞在縣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上提出:川渝地緣相接,人緣相連,文緣相融,四川和重慶同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上,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而鄰水又是四川距離重慶最近的一個縣,要在川渝合作發展中打頭陣,當先鋒,顯擔當。
如何“進城入圈”?鄰水縣持續深化渝鄰協作,加強與重慶的戰略協同,政策銜接和工作對接,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科學把握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方向和路徑,抓住機遇,對接重慶發展規劃,加快構建功能互補融入重慶一體化發展格局,做深做實重慶文章,早日實現“進城入圈”;堅持外向發力、對內蓄勢,找準“融合點”,唱好“雙城記”,謀求區域一體化、同城化,圍繞產業生態圈,推動川渝合作高灘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向多功能園區轉型,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戰略推進格局,推動川渝合作走深走實,努力把鄰水打造成川渝合作橋頭堡。
為推動川渝合作融合發展,鄰水縣有這些站高謀遠的發展思路和務實舉措,一方面是得益于這幾年來鄰水與重慶加強合作發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兩地今年以來更多密切的交流合作。
3月11日,在鄰水縣川渝合作高灘園區內,鄰水縣委書記趙璞與重慶市渝北區委書記唐川一起深入園區車間,調研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工作。而這是繼2月13日,兩地書記會面后的再次聚首,并取得了多方面的合作成果。“巴蜀一家親”的合作理念和“川渝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實現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內涵不斷豐富,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攜手打造西部昆山和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思想大解放 實現事業大發展
“要緊緊把握成渝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探索創新兩地合作機制,加強區域規劃協調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產業協作配套、推動川渝合作務實發展。”近日,鄰水縣政協主席馮永斌表示,唱好雙城記,鄰水當務之急是要切實解決眼界不寬、膽氣不足、方向不明的問題。
為了加快渝鄰的協同發展,鄰水縣對標學習,解放思想,借鑒“昆山對接融入上海”的成功路徑,圍繞“依托重慶、配套生態”的思路開展集中研討,認真研究分析重慶“想什么、干什么”,“要什么”“缺什么”,找準川合作高灘園區“有什么”“干什么”完善好園區150平方公里空間總體規劃,對接兩江新區“3331”產業體系,進一步明確大力發展裝備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汽車制造、先進材料為主導產業的“1+2”工業產業。
馮永斌建議: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和選派優秀干部到昆山掛職等辦法,學習昆山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爭先創優的“三創”精神,提升干部精氣神,以思想大解放促進川渝合作高灘園區對接融入重慶工作大提升,事業大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戰略部署,以川渝“2+6”合作協議簽訂為契機,完善一個工作專班、一個行動方案、一份任務清單、一套支持政策“四個一”工作推進機制,積蓄川渝合作高灘園區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真正把川渝高灘示范園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陣地。
對接建機制 拓寬渝鄰發展路
為推動渝鄰融合發展,縣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加強渝鄰合作發展,我縣除地域優勢外,仍存在不少短板,最突出的就是交通瓶頸,重慶南北大道北延伸、包茂高速高灘互通、省道208等都需要加快推進,這是打通對外開放'最后一公里’,構建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的重中之重。”縣政協朱炳烈委員認為,要按照產城一體化要求,圍繞產業發展、城市建設需求,加快清水河水庫建設,全力保障高灘園區生產生活用水,加速推進骨干道路、科研中心、商業綜合樓、山地公園、保障性住房以及綠化等市政建設,加快學校、醫院等功能性建設,不斷提升高灘園區綜合承載能力。
“發展經濟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要用政策手段人為限制甚至隔斷兩地經貿交流。要深化渝鄰合作,重點是要打破區域界限,突出行政壁壘,推動川渝合作高灘園區深度融入重慶。”甘德清委員表示,要建立黨政溝通對接機制,持續深化川渝“兩地四方”合作,加強與重慶經信、發改、交通以及兩江新區等部門的經常化對接,實現互訪對接,全面合作。要建立公共服務共享機制,全面加強教科、醫療資源合作和無縫對接,要建立人才合作共享機制,梳理形成重慶科研院所人才資源庫,建立重慶人才工作站。要建立常態推進合作機制,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經常性地召開分析會,調度會,有力有序推動渝鄰合作向縱深發展。
“加強渝鄰合作的關鍵,是要在'融入’上下功夫。”楊元偉委員建議,要以思想融入為先導,文化融入打基礎,經濟融入增活力,環境融入添后勁,達到全方位融入,整體式推進。一是做好思想融入,打開共同發展之門,要“敢”解放思想,“會”解放思想,“真”解放思想,真正把解放思想最終體現到加快發展的思路決策上來。二是做好文化融入,架起情感溝通之橋。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要通過這種形開展兩地文化交流活動,讓重慶市民了解鄰水,信任鄰水,愛戴鄰水,走進鄰水。三是做好經濟融入,開通渝鄰發展之路。要在區域產業結構中找位置,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搞好工業、農業、商貿、旅游等四大方面的對接,推動兩地發展共贏。四是要做好環境融入,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大力營造互利雙贏的政策環境,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讓招商引資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實現做大做強。(付戀 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