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屬于祖國醫學所說的“消渴”范疇,此癥可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飲屬肺,中消善饑屬胃,下消多尿屬腎。但是在臨床中我們很少將這些癥狀具體區分調理。
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有很多的不良習慣都會引發高血糖的發生,比如說飲食不節,導致體胖。脾的運化功能損傷,胃中積滯,蘊熱化燥,傷陰耗津,更使胃中熾熱,消谷善饑加重。胃熱則消谷善饑,熱邪上薰于肺,使肺熱津傷,出現煩渴多飲。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常說的肝氣郁結,氣機阻滯,也會導致生熱化燥,并能消灼肺胃的陰津,導致肺胃燥熱,而發生口渴多飲,消谷善饑的情況。
在臨床調理中,但凡存在上消多飲的,一定會伴隨下消多尿的癥狀,實際情況中三消癥狀往往同時存在或同時減弱,調理過程中三消分治,是不符合實際的。因此我們在臨床調理中要辨清陰虛熾熱或氣陰兩虛,若是陰虛熾熱者,則以養陰潤燥論治,如果說消渴癥狀存在時間過長,氣血陰陽均已經虧損時,就要選擇氣血陰陽并補的方法。
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并發癥的發生,及早預防。出現并發癥后要及時處理,注意飲食,適當運動。同時,降糖類產品不要盲目停掉。最后通過調節整體機能,逐步改善周身情況,使癥狀逐漸減輕。
消渴患者,皮膚干燥,視力模糊,四肢困乏,脈細數,舌暗赤,苔干黃,其病機為陽明熱盛,蘊結化燥,消爍肺胃津液,或腎燥精虛所致。臨床調理應該選擇養陰潤燥之方法。選: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花粉,沙參,玉竹,地骨皮,山藥,萸肉,黃精,枸杞。口渴嚴重者加生石膏;心煩、胃中灼熱、失眠者加黃連;舌赤苔白者,加蒼術。
臨床調理還需根據個人情況具體分析,才能因癥施治,有這些情況的朋友們可以留言@中醫博士王大夫說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