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四大祭祀節日
中華民族是個傳統的敬老民族,號稱禮儀之邦。親人,尤其是父母等長輩,健在時晚輩等要力所能及地悉心善待;當親人撒手離我們而去后,作為生者應心懷感恩之情。對逝者的紀念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于是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節日里,有不少對逝者進行緬懷、寄托哀思的節日。
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在中國南北東西各處都不大相同,比較普遍的有“四節說”。
“四節說”指一年當中祭奠亡靈的四個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寒衣節”和“中元節”。這四個節日分布在溫度不同的四個季度中。也就是說,每個季度即有一個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
(一)春節
(二)清明節
(三)中元節
在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是個祭祀祖先給他們送寒衣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中國三大“鬼節”。因《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又俗稱 授衣節。寒衣節祭祀祖先的儀式與古時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長輩帶領兒孫上墳,為死者供上果品、食物、紙錢、紙扎的寒衣、樓臺等。出嫁的閨女,也于這段時間回娘家,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十月一”上墳,為逝者送寒衣,是其特點。
在祭奠亡靈的傳統節日里,要處理好迷信與民族信仰的關系,也需要正確看待建迷信與感恩的關系。尤其做到在表達追思已故親人的時候,既不造成經濟上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又不能因此過度悲傷。生者只有自己生活的幸福、美好,才能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我們活得好,是他們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