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需要送新年禮物
說起孝敬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買禮物。有人早早在網站論壇上發帖詢問,今年過年應該送給父母什么禮物。有說送保健品的,有說送體檢卡的,還有建議年后給老人請位保姆來照看的。說什么的都有,電視廣告宣傳也是五花八門,而具體送什么還需根據每家老人的不同需求來決定。
說到需求就不得不提及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它們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及自我實現這五大需要,任何年齡階段都遵循著這個規律,但是老年人各種層次的需要又有其獨特的內涵。對于老年人來說,吃飽穿暖早已不成問題,安全的需要更多表現為對于健康的追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實現的愿望也沒年輕時那樣強烈。可見,父母這樣年紀對于愛與歸屬、被尊重這些方面的精神需求遠比對物質的渴望更多更重要。
盡管對物質方面的需求可能每家老人會有不同,但是在物質豐腴的年代,對于老人來說兒女的陪伴和傾聽比任何物質形式的禮物都重要,這些是每位老人都需要的,所以送這個準沒錯。
■給父母送禮更多滿足了子女自身的需求
其實,很多老人每月的退休金足夠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孩子也知道家里什么都不缺,但是兩手空空總覺得不是那么回事,為何會這樣?這就要說說過年送禮的歷史了。
現在過年不僅要給父母送禮,走親戚串門也是少不了帶禮物去的。但是從古至今,人們更重視的并不是禮物內容的輕重貴賤,而重在這個“禮”字上,講究的是心意。
《禮記·曲禮》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人重禮數,相互走動往來,有送有還有來有往,這都是禮節問題。
那么,若是送禮出錯究竟會惹來多大的麻煩呢?史書中曾有因禮物送得不及時或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例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
可見,送禮的重要性。但是,卻很少聽說父母嫌孩子送禮不及時或不夠好的。只要有這個心意,老人都會很高興。就像歌里唱的那樣,父母不求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平安、健康、全家團圓。
如果說送禮的作用,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子女給父母送禮,能滿足老人一部分被關注被愛的精神需求,更多的還是滿足了子女自身的需求。他們往往上班工作緊張忙碌,平時沒太多時間陪伴父母,過年時送父母的禮物,更多不是物件本身的含義,而是一種補償,是孝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所以,也可以說送禮物給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子女因平時陪伴老人少而產生的愧疚感。
■切勿因子女孝心泛濫導致老人春節期間發病
說起去年過年,北京的劉大爺到現在還心有余悸。劉大爺身體狀況不好,并且患有糖尿病。去年春節兒子女兒回家過年,從國外帶回來很多洋酒洋食品。劉大爺本來平時就是想吃不敢吃,這回兒女都回來了,熱鬧又高興,于是嘴上放松了,結果沒出正月就病倒住進了醫院。
所以,作為子女還需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不要以為老人吃好喝好就是盡了孝道,像劉大爺這種春節期間生病的還有很多,還有一些老人堅持三十晚上要守歲,過于勞累也可能引起很多老年人患突發疾病。
不僅有春節生病住院的,還有一些老人跟孩子在過節時鬧別扭的。李阿姨老伴去世得早,這么多年一直都是一個人,子女偶爾回來看望,唯獨每年春節家里人能聚齊。平日里老人都是自己煮飯自己吃,洗洗涮涮的活兒也都是一個人做。春節期間,孩子們都回來了,自然要表表孝心不能再讓母親干活。一次全家吃過飯以后,李阿姨要去洗碗,被孩子們阻止后感覺郁悶,孩子們也很茫然,不知哪里做錯了惹母親生氣。
其實,現在很多子女都吃不準父母到底需要什么,雖說過去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生活條件艱苦,但是,平時攢點雞蛋肉票過年送給父母就足夠表達心意。到了今天,想買什么都能買到,想吃什么也都能夠吃得到,結果送什么禮物、怎樣哄父母高興又開始讓人糾結了。
這也印證了凡事都有兩面性的說法。
■過年時如何哄父母高興
光說不練假把式,咱們一起來看一看具體應該怎樣做。
1、首先,要耐心傾聽老人講過去。
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心里,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并且近期記憶逐漸減退,也使得老人家更加愿意回憶過去,講述曾經的過往。但是,這些故事年輕人可能并不感興趣,一年到頭了,花些時間來聽聽老人的故事,陪他們聊聊天說說話,這對于老父親老母親來說,能獲得較多的快樂。
2、其次,對于孫輩的教育的問題,過年期間不必急于糾正。
現在有不少老人對孫輩過度溺愛,有人將其稱為“孫輩依賴癥”。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光是年輕家長與老人之間意見不統一,甚至很多年輕家長之間的觀點也存在很大分歧。小夫妻平時很少與老人長時間聚到一起,沒機會和老爸老媽談談教育孩子的問題。過年了,有空閑時間也有機會談,可這卻不是最合宜的時間。
老人好心幫忙帶孩子,為兒子女兒分擔,可是招來埋怨肯定覺得不舒服。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后,在照顧孫輩的過程中,他們在家庭中找到了自身的價值體現。當孩子依賴于祖輩時,老人的心理得到極大滿足,于是更加樂于“負責”孩子的隔代教育以及各種大事小情。
對于教育方法這個問題,應該在平時找機會靜下心來與父母交流,要是一定要在過年時間來討論,恐怕沒能如愿,反而惹得父母不愉快。這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過年期間,并不急于糾正老人的一些錯誤觀念,況且這些觀念不一定都是錯誤的。
3、最后,留給老人一點自己的空間也非常必要。
過年了,兒孫滿堂,但是子女長期缺席的情況下,很多老人每天已經有固定的活動安排,以及一起活動的老朋友。兒女一來就剝奪了父母參與每天固定活動的時間,這點是很不可取的。就像是作為兒女不是因為過年回家陪伴父母過年,單位領導同事電話就全不接了,工作撒手全不管了。父母也一樣,并不能因為咱們回家而放棄了他們的朋友,不是嗎?將心比心。
上面只列舉出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具體做法,但是各家情況不同,還需根據父母脾氣性格、興趣愛好具體事具體看。總之,眼瞅著就過年了,哄父母開心還真是一門學問,不擅長討老人歡心的還需補補課,大年三十開始就能用上也算有成就感。
可是話又說回來,光靠過年時盡孝心哄父母樂呵肯定是不夠的,還需平時多陪伴,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聽聽他們的想法,看看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過去都隨新年鐘聲一齊過去,有句話說得好——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現在,能改變的是將來,而過去能讓我們反思讓我們成長……
■文/武警總醫院心理門診 史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