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患者最突出的癥狀是突然發作的關節腫痛,面對這種緊急情況,當務之急就是迅速消腫、止痛。用于痛風止痛的藥物主要有三種。
1非甾體類消炎藥
常用的有雙氯酚酸鈉(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消炎痛)、美洛昔康、塞來西布(西樂葆)等,此類藥物主要適用于疼痛癥狀不是特別嚴重的痛風患者。
由于這類藥物可能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害,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因此,服用時應同時加用胃黏膜保護劑(如奧美拉唑、雷尼替丁或米索前列醇等)。另外,長期、大劑量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還會損害腎臟,導致“鎮痛劑腎病”,應注意監測。
2秋水仙堿
秋水仙堿是緩解痛風急性發作的特效藥,服用越早效果越好,有些患者之所以效果不理想,與用藥時間延誤不無關系。建議在疼痛發作12小時內開始服用,一般24~48小時內會明顯見效。
秋水仙堿的毒副作用較大,用量過大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消化道反應。另外,長期服用秋水仙堿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肝腎損害,因此,一旦治療過程中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另外,還要注意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
3糖皮質激素
臨床上,當非甾體類消炎藥、秋水仙堿等常規止痛藥效果欠佳或者存在用藥禁忌時(如患者同時合并腎功能不全),可以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每日20mg~30mg,癥狀緩解后逐漸減量停藥,總療程7~10天。
盡管糖皮質激素效果明顯,甚至比秋水仙堿起效更快,但其不良反應同樣不可小覷,會引起消化道潰瘍出血、血糖及血壓升高、繼發性骨質疏松等。因此,通常不作為止痛的首選,而且只能短期用藥。另外注意,不要將糖皮質激素與非甾體類消炎藥聯用,以免增大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血尿酸升高是導致痛風的主要病理基礎,針對導致血尿酸升高的不同環節,降尿酸藥物可分為兩大類: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和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
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
1.別嘌呤醇
適用于原發性和繼發性高尿酸血癥,尤其是因尿酸生成過多所致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另外,輕度腎功能不全以及有腎結石的患者也可服用,但腎小球濾過率(S Cr)≤30ml/min時禁用。
該藥須從小劑量(每日50mg~100mg)起始,逐漸加量,常規用量是每次100mg,每日3次,最大用藥劑量不宜超過每日600mg。
別嘌呤醇的不良反應主要有:
別嘌呤醇不良反應
①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
②皮膚過敏反應,如皮疹、瘙癢,嚴重者可導致剝脫性皮炎;
③肝腎功能損害;
④白細胞減少。
對別嘌呤醇過敏、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明顯血細胞減少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需要格外警惕的是別嘌呤醇過敏所致的“剝脫性皮炎”,盡管發生率不高(只有0.1%~0.4%),但后果嚴重,病死率高達20%~25%。現已查明,別嘌呤醇超敏反應的發生,與體內攜帶的一種叫HLA-B5801的基因有關,為慎重起見,痛風患者在服用別嘌呤醇之前,一定要先檢查HLA-B5801基因,結果陽性者禁用別嘌呤醇。
2.非布司他
這是抑制尿酸合成的一種新藥,與別嘌呤醇相比,該藥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非布司他優勢
①降尿酸作用更加強大;
②安全性比別嘌呤醇更高,甚少發生過敏反應;
③肝腎雙通道排泄,故輕、中度腎功能不全及腎結石患者也可使用,但重度腎功能不全者(S Cr ≤30ml/min)需慎用;
④只需每天一次服藥,患者治療依從性高。
該藥適用于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癥的長期治療,是痛風性腎病患者的首選藥物,但不推薦用于無臨床癥狀的高尿酸血癥。
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
適用于原發性和繼發性高尿酸血癥,尤其是尿酸排泄障礙所致的高尿酸血癥患者。其代表藥物是苯溴馬隆(立加利仙),由于其藥物半衰期較長,故每天只需一次,早餐后服用。使用時也須從小劑量(每日25mg)開始,常規治療量是每日50mg~100mg,伴痛風石的患者用量可增至每日150mg。
該藥的不良反應較少,偶有胃腸道反應、皮疹等,罕見肝功能損害。有腎結石或者有嚴重腎功能損害者(S Cr ≤20ml/min)禁用。用藥期間患者需大量飲水(每天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同時配合服用堿性藥物(小蘇打等),以避免排泄尿酸過多而形成尿路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