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袁隆平
袁隆平被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在五·一節前夕傳來,算不算巧合呢?袁隆平當不當這個院士,對于他來說,屬于可有可無之事,因為是有則不多,無則不少。袁隆平已經獲得了“世界雜交之父”的稱號,他的名字將會寫進世界的通史之中,他在解決人類的吃飯的事業中刻下了他的名字。
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的院士的就職典禮上是這樣介紹袁隆平的:“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這位美國科學院的院長算是言簡意賅的描述了袁隆平,他沒有長篇大論,他知道說袁隆平用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也是蒼白的。
中國人都可能記不清袁隆平頭上有幾多頭銜,有幾圈光環,但是,大概都知道他是研究水稻的,而且是還搞出了大名堂。用中國農民的話來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靠袁隆平的“雜交稻”,此話怎講?至少是有些道理的,起碼后者的“雜交稻”技術實際得很,所以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筆者知道袁隆平是在1981年,那年他榮獲了中國的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記得的獎金是500萬人民幣。這個數字在現在看來算不得什么,例如許多董事長、總經理的年薪也不止這個數,但是,在當時還是驚愕了許多的人們,種田還能種出這樣的結果?后來是越來越覺得袁隆平了不得。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隆平科技”的市值一再飆升,所以袁隆平的有形的價值就是個天文數字,至于無形的資產那就是要嚇壞人的,還是不說銀子的話題,太俗。隆平之意,就是有波折的意思,也有點不凡的意思,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查閱一下袁隆平的資料,就可以知道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的這一步,是何等的不容易。
按照當時的權威的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因而沒有實驗意義。但是,袁隆平卻對于這種理論表示出懷疑,他卻而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休學說進行探索,他還對“八字憲法”提出了質疑,這些都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
袁隆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過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方法,來代替人工去雄雜交,生產雜交種子,并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科學通訊》1966年4期雜志上發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從而為他在世界水稻技術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據說:“袁隆平對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分為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品種單間雜和優勢利用;二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水稻育種更高層次的發展是通過生物技術利用遠緣雜種優勢。”我們雖然作為外行,也可以從中領會袁隆平的雄才大略。
袁隆平說:“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是腦袋里的知識!我這么個糟老頭子,才1.69米高,六十公斤重,連骨頭賣了都值不了幾個錢。我把這事看得很淡。我們家里從來不談錢,我一個月工資1600多元,外加院士補助、其它津貼、顧問講學費,掐指一算,也有三四千元,夠了!”
袁隆平沒有名車豪宅,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與工作人員一起出沒于田間,吃住在基地,袁隆平的兒子、兒媳大學研究生畢業,跟大伙一樣,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袁隆平先生在農村的這一廣闊的天地里,辛勤耕耘,開拓創新,他的名字和他的事業,人類是不會忘記的,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他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1年、1972年,袁隆平院士及其助手李必湖、周坤爐等又相繼發現了雄性敗育的野生稻(即野敗)和第一批野敗不育系及保持系。1973年,廣西農學院張先程等利用袁隆平選育的二九南1號等不育系,測配出IR24、泰引1號、古154、IR26等強優恢復系,同時,選配出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南優6號等,增產幅度達20%以上。1975年攻克制種技術難關,雜交水稻實現了秈型雜交水稻的全面配套,1976年起,雜交水稻開始走向大面積生產。
袁隆平先生在農村的這一廣闊的天地里,辛勤耕耘,開拓創新,他的名字和他的事業,人類是不會忘記的,歷史是不會忘記的。
1974年湖南省政府要求每個公社拿出一塊田實驗推廣,要是放現在,恐怕只能是實驗室里的成果了。
有良心的人都知道雜交水稻是改革開放前就出成果了。
老漢參加過雜交水稻制種生產,那時文革還沒結束!你小子別信口開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