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以成都、杭州、西安、海南為代表的新一輪調控加碼撲面而來。
除了海南,成都、杭州、西安都是增加了搖號政策,為何要搖號呢?原因很簡單,買房的人太多太多了,多到現有的供應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以至于各種茶水費、號子費、附加費滿天飛,攪得地產圈天翻地覆、雞犬不寧。
這不應該呀。
按理說自前年、去年的調控層層加碼后,買房的數量已經急劇變少,特別是“外地人補繳社保或個稅不予認可”補漏以來,各地的外來購房者已經基本絕跡,目前怎么會有如此之多的購房者參與買房呢?
按照常理,我們怎么也想不明白這個理兒。
因為在嚴格限購限貸政策下,外地人買房的大門已經關閉,至于那些滿足社保和個稅的購房者,幾乎可以說忽略不計,因為,我們都知道,幾乎所有的調控熱點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外地人購房的比例都在60%以上,如果剝離這一部分購房者的購買資格,那么僅靠本地人的重復購買,是拖不起一個龐大的市場的,要知道,現在的熱點城市都是價格暴漲之后的高位,本地人也沒那么傻逼去高位托市繼續炒作。
那么,問題來了,設置層層關卡限制外地人參與,本地人又不傻,那么多的房子怎么就突然間供不應求了呢?
呵呵,地方政府有的是辦法,他們在入城的前門層層設置關卡,貌似讓所有外地人進不來,但卻在城的后面又開了一個大門,讓前門焦急等待的入城大軍繞一下路,從后門入,為了給這些被阻的外地人一個臺階下,還不惜屈尊送邀請函,而且還服務周到,不但端茶倒水,還送錢送房,就差送老婆或老公了。
對,大家已經猜到了!
這就是現在各大熱點城市明目張膽大搞特搞的“人才落戶新政”。
有了這個“人才落戶新政”,以前史上最嚴的限購政策也就名存實亡了。
這一招非常高明,即沒有放松限購或解除限購,但卻讓外地人購房暢通無阻,對上級有交代,對下面的人有交代,這就叫,一箭雙雕,實在是高!
據了解,成都2017年戶籍人口在“蓉漂計劃”的作用下,增加了36.4萬人,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于深圳、廣州;長沙2017年戶籍人口增加了27.3萬人,西安2017年戶籍人口增加了25.7萬人,特別是進入2018年,西安搶人已經發展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直接把手伸進了校園,只要是在校大學生,只需要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落戶西安,在此舉作用下,西安開年三個月即吸引21萬人落戶,其中有一天竟然落戶8000人......
這就是結果,在各地“人才落戶新政”的刺激下,外地購房大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限購大門,沖進嚴陣以待的售房部,瘋狂的刷卡、排號、搶房......
這個時候,你就能理解為何成都4萬多人搶400多套房,你就能理解為何杭州、南京、武漢、西安、廣州、青島、長沙等地搶房風潮不斷,為何房子供不應求需要“搶”。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完美計劃!
當然,會有人反駁我,你說話可要小心哦,我們可都是正人君子,絕不會弄虛作假,為了人才計劃,我們可是花了老鼻子勁了,你可不能給我們抹黑哦,我們吸引人才的目的是讓他們來干活的,可沒有說一定要讓他們買房哦。
好吧,我承認,人才落戶肯定有他積極的一面,絕不能全盤否定,對于人才的重視我向來是支持的,也是堅決擁護的,但我們要謹防那些借人才落戶之名放松城市限購,如此一來,人才落戶也就淪落為“人才落戶買房新政”了。
算了,沒事兒,我知道,即使點名你們也不怕,反正大家都這么干了!
目前,實施人才落戶新政的城市有:
南京:高層次人才首套房不限購,公積金最多可貸120萬。在寧就業創業且家庭在本市無自有住房的青年大學生,可以申請租住人才保障住房。
天津:符合條件的引進人才將實現“租房落戶”。
廣州:放寬落戶渠道與年齡要求。
成都: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即可落戶,本科生先落戶再就業;“蓉漂”計劃,為前來成都找工作的人才提供7天免費住宿。
長沙:新落戶并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及本科畢業生,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并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海南:具有全日制普通大專及以上學歷,或中級專業技術及以上技術職稱、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才,可申請落戶。
濟南:居住就業落戶,取消購房、投資納稅落戶條件限制。
武漢:大學生在就讀期間就可以個人名義繳存公積金,符合條件的人才不受限購政策影響。為高層次人才評職稱開綠燈。
合肥:全日制中專以上學歷直接落戶。
青島:租房即可落戶。
蘭州:取消部分區域住房限購(知道大家也不去,所以直接取消限購得了)。
鄭州:鼓勵先落戶再就業,符合條件的畢業生購房給予補貼,符合條件的博士、碩士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在鄭首次購房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2萬元購房補貼。
昆山:本科畢業即可落戶買房,不受限。
南昌:公寓可落戶,本科生可直接落戶買房。
沈陽:首次購房給予補貼,對新落戶并在沈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在沈首次購買商品住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和1萬元購房補貼。
北京:凡是符合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方向并達到一定條件的科技創新人才、文化創意人才、體育人才、加大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人才、金融管理人才、專利發明者和北京市緊缺急需的自由職業者,均可引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