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可簡稱為麻杏薏甘湯,此方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并治》。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的功效。是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金匱要略》說:“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根據條文中的內容,“病者一身盡疼”,全身盡疼說的是肌肉疼痛。“發熱,日晡所劇者,名曰風濕”,濕郁肌表,陽氣無法透達出來,也就是身體里面的熱,被濕氣所堵,沒有辦法通過皮膚毛孔發散掉,所以病人會有一身盡疼有發熱的現象。太陽下山的時候,陽氣減退,陰氣漸升,濕為陰邪,則濕氣郁堵更重,身體這時候是最熱的,故到了黃昏的時候會更發熱,這叫做風濕病。此病是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出汗后而被風吹,久傷取冷,就是平素喜歡吃或喝冰涼的東西,如喝涼水,冰鎮飲料,吃冷食等。另外,汗后淋雨或涼水浴也屬于此。這種情形,就可以用麻杏薏甘湯。
麻杏薏甘湯就只有四味藥組成,分別為麻黃(去節,湯泡)半兩,灸甘草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十枚。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麻黃常與杏仁相配伍,麻黃質輕而入肺入氣分,其宣發的效果很快,可導致肺中津液傷失。杏仁色白而入肺,能夠在肺里面產生津液而潤肺,加入杏仁,就是防止麻黃發汗太過而傷津。另外,杏仁可宣降肺氣,通調水道。薏苡仁味甘微寒,《神農本草經》說:“主筋急拘攣,久風濕痹”。此方即為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仁而成,變辛溫解表為辛平解表,且劑量上較麻黃湯原方為輕,故發汗力較弱,以有微汗出為宜。主要適用于汗出當風,或久居潮濕之地所致風濕在表之證。
此方劑也是麻杏石甘湯去石膏加薏苡仁,故《金匱要略》說:“麻杏甘石湯證,不煩渴,而有血氣,與各關節疼痛而有麻痹感者,去石膏,加薏苡仁”。方證有煩渴,故去石膏而換苡仁,以薏苡仁有除膿水蓄積之能,用治由濕滯而來的筋急拘攣;麻黃有通散腠理水濕壅滯之能,用來治療水氣導致的排泄障礙;杏仁有疏通胸膈氣滯之能,甘草有促進新陳代謝,舒緩神經之能。方中麻黃疏風散邪,除濕溫經;杏仁宣降肺氣,通調水道,使水濕得以下輸;薏苡仁除濕祛風,兼能運脾化濕,使濕從前陰而去;甘草和諸藥、建中州,四藥合用有除風、祛濕、解表、通陽的作用。本方為清化之劑,藥輕力緩。
此方主治風濕表實證而有化熱之勢,臨床以身疼難以屈伸,日晡所發熱為特征。以周身肌肉,關節疼痛痛、發熱身重或腫者,為辨證要點。本方與麻黃加術湯都治風濕,且都是發汗利濕而治濕痹,但麻黃加術湯偏于治寒,故用溫性的白術;而本方偏于治熱,故用性寒的薏苡仁,并且去桂枝。此方臨床應用以風濕性關節性疼痛,而有浮腫喘咳等證為主。尤其對于下部腫甚,上部也腫,有喘息及大便不利者,有極效。但本方所治療的范圍不限于此,如《方函口訣》說:“一男子周身生疣子數百,走痛者,與此方而即治”。據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頭痛、哮喘、鼻竇炎、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黃褐斑、濕疹、皮膚瘙癢癥、嗜睡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