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協和,南下省醫,各項檢查報告單摞起來堪比工具書一樣的高度,究竟是什么樣的怪病困擾這位患者這么多年?
隨著崔教授的侃侃而談,終于鬧明白了:這是一種叫做大動脈炎的病癥。
西醫給了很多種解決方法,但無一例外都有激素,患者用用停停,已經五年有余,但是還沒治好,最后決定看中醫。于是當了西醫大夫的學生給自己的患者推薦了當中醫的老師。
第一次見識這種看診方式:
崔教授讓他們打開手機錄音功能,
他像講故事一樣告訴患者,
大動脈炎是什么?
為什么會得這種病?
這種病喜歡糾纏上哪些人?
發病之后會有哪些癥狀?
會給患者帶來什么后果?
如果治療,一般采用哪些方式?
如何看C蛋白數據?
穩定期是多久?
恢復期是多久?
光是科普這個病理常識就用了半個小時,待確定他們差不多聽懂了,然后才是把脈、看舌苔、辯證開方。
患者:老師,得了這個病是不是很嚴重?
崔教授:手指頭上一個平方厘米的組織有400條左右血管。這就像農村的一塊地,原本沒有路,你走一條,他走一條,走的人多了,小路就多了。治療這個病,就先看看這些小路如果某一條斷了,是否影響大家出行走路,如果不影響就先不要管它。如果這塊地,旱了就要澆地。如果莊稼苗長得很好,不缺水,就先不用澆。
良好的情緒,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促使血液再循環,最后是輔助一些補正氣的中藥。
一味中藥讓即將奔赴武漢的許昌阿姨
念念不忘整三年
這位患者,來自許昌,今年50歲,三年前偶然的機會掛了崔教授的號,治療困擾多年的膝關節疼痛。當時崔教授給她針灸了一次,只用了白芥子這一味藥就讓她感覺到了中醫的神奇,三年來沒有再疼。最近,這位阿姨準備前往武漢打工,擔心那邊因為疫情交通上不方便,而特意來找崔教授再開方鞏固。用她的話說,去外地了,回來就不方便了。
患者:崔大夫,你再給我針灸一次,內服,外用的都再給我開個藥方,我要去武漢。
崔教授:你這個病又不是很嚴重,我給你開的外敷的用用就好了,不用喝湯藥。
患者:那不行。反正我是真服氣你這個大夫,看關節痛是真有一手。我這一去那邊萬一不容易回來,到時候不好找到你咋辦?你不給我開方,我這心里不踏實。
送給減肥寶寶們一份溫暖
患者:老師,我呢主要是比較胖,從小到大都是胖子,170的身高,102公斤,每年夏天我都特別難受。
崔教授:(笑出聲)今天終于遇到一個像你這樣的病人。
我這里還真有一個家傳的減肥方子,可以送給你!
來,先把手伸出來,我把把脈。。。。。。
站起來,我再看下體型。。。。。。
讓我摸下肚子涼不涼。。。。。。
看下舌苔。。。。。。
摘選處方中部分中藥:
云苓 山藥 綠茶 玫瑰花 枳殼 當歸
小編心語:
坐在崔教授診室學習,不僅僅學的是他的看診知識和特有處方,通過老師與患者交流的一些平凡的話都能讓我們受益無窮。
摘選崔公讓教授部分語錄:
------做什么事,都要細嚼慢咽。
------看病前,先把左鄰右舍弄清楚,才能有發言權。
------每看一個病人,都要總結一下,分享給學生,看能否得到啟發。
總結一個上午他開的幾十張處方,竟然沒有一個超過十味藥的。有一個胃息肉患者是20天的療程,劃價下來才200多塊錢,直呼不可思議。
更有一個滑膜炎患者,崔教授只讓他花了10塊錢就把問題解決了。一對老夫妻,老伴下肢水腫,輾轉多家醫院,治療了兩次能下床走路!
就是這樣一位全國名中醫,今年82歲了,親切和藹,記憶力驚人,樂于接受新思維。
讓學生寫方子的時候,把組方口述完之后,竟然能不看處方本就準確無誤地把剛才下的處方藥名一字不錯的按克數、按順序再復述一遍。
坐診地點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醫堂
北京同仁堂鄭州中醫館
坐診時間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每周一、三、五 上午
北京同仁堂鄭州中醫館-紫荊山店:
周四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