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C爸媽
ID:cc-bama
最近很多媽媽私信C媽娃在幼兒園的狀態:
C媽,開學一個月,我被留下老師談話5次,娃總是招惹其他孩子,真是丟臉又頭大…
C媽啊,我家娃每天的狀態就是不積極不反抗,不挨批評也不被夸獎,感覺變成了小透明…
我家娃是太膽小,老師指東不敢往西,太聽話感覺完全被老師忽視了啊……
你家是哪一種呢?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最受歡迎的崽,老師眼中最受重視的娃。但在一個小小的團體里,有領隊的“小隊長”,也有服從的“小跟班”,還有后面跟著湊熱鬧的“小透明”,當然還有被排擠的“觀望者”。
杜克大學的約翰.科伊教授針對校園社交中不同類別的孩子做過深入的研究。
第一種:大概有15%的孩子,會幸運成為“受歡迎的孩子”受歡迎的孩子總會出現在所有“喜歡的人”的名單上,每個人都想和他們交朋友。這樣的孩子在小團體中,是最被信任和擁護的,而且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會更加優秀。第二種:大概45%的孩子,會被歸為“被接納的孩子”除了最受歡迎的,大多數孩子都能得到同伴的喜歡和接納,45%的孩子可以歸到“被接納”或者“普通人”的類型。和受歡迎的孩子一樣,被接納的孩子在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方面表現得都很不錯。同時,他們沒有很強的攻擊性,很少做出破壞性的行為,喜歡與人交往。第三種:大概10%-12%的孩子,被歸納為“被排擠的孩子”這種類型的孩子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被研究人員稱為“被排擠-順從型”,另一類被稱為“被排擠-好斗型”。這些孩子的社交風險是最高的,他們不被群體所接納,甚至班級里有跟這些孩子走的近,也會被群體視為異類。第四種:大概4%左右的孩子,被歸為“被忽視的孩子”大約有4%的孩子在班里沒有任何社會影響力,完全被同學們忽視。他們既不被喜歡,也不被討厭,也不是很突出,不會受到關注。這些孩子通常性格溫順,在班級中,他們就像被遺漏了一樣。這類孩子可能是班里的“丑角”,有些人喜歡,覺得他們很搞笑,有些人覺得惹人厭;也可能是小團體里的“小領隊”,有些人把他們當作偶像,另外一些人則厭惡他們。也存在一些孩子定位比較模糊,不能被單純的歸類到以上任何一種類型。爸爸媽媽們可以了解和評估一下娃在群體中所處的類型,在日常的養育中,給孩子提供相應的幫助。每個父母都期望孩子是最受歡迎的那一類,但其實比起孩子受不受歡迎,結交到真正的朋友,能順利正常的社交才是最重要的。只是不像“受歡迎的孩子”本身自帶“吸引”屬性,其他幾種類型的孩子或多或少可能都會面臨交友問題。孩子從3、4歲開始,就有了“小團體意識”,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小區玩伴,他們都會成群結隊的一起玩,這是他們專屬的“小團體”。而對于這種自發形成的小團體,父母、老師都是無法直接介入的,因為朋友不可能像買玩具一樣買一個回來,也沒辦法代替孩子交朋友。但,作為家長的我們,也不是全然無能為力,我們依然可以做的是,引導孩子如何去交到真正的朋友,開展屬于自己的社交。如果孩子沒有合適的朋友,不敢主動結交,不敢主動融入。爸爸媽媽可以幫忙,篩選一些孩子作為寶寶的結交首選。我常聽大人不分青紅皂白的“逼”孩子主動社交,昨晚還遇上一位。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見兩個4、5歲的女孩拿個娃娃玩過家家,也很想加入,媽媽鼓勵道:“你就加入她們就行了啊,就去說姐姐我也想一起玩…”結果呢?孩子鼓勵巨大勇氣,大姐姐們一人一個白眼:“我們不跟你玩。”
人家兩個孩子玩的正上癮,跟你又不熟,你沒有任何有值得被吸納進去的價值,還偏想插一腳,人家不接受再正常不過。帶CC社交的過程里,我發現這幾種,對于社交小白寶寶是首選。(道理很簡單,你需要朋友,他可能也正需要,年齡相仿,心智和樂趣都更相似。)●“一群孩子中”那個“受歡迎的孩子”,也就是帶頭的。(這類孩子更熱情,對生人的接納度也更高,而且一群孩子的游戲模式更為開放,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有時候跟著瘋跑幾圈,滑上幾圈滑板車就熟了。)●如果是加入2-3個孩子,最好有年齡差或自帶新鮮玩具/玩法上面那2個女孩親密玩過家家的類型,突然來的陌生人是較難融入的,但也不是不可以,后來CC也多次成功打入內部。要么就年齡差大,比如兩個大姐姐玩過家家,缺個孩子,缺個看家的、買菜的,這個時候就能順利頂上去。要么就給娃帶個新鮮玩具,雖然有點心機深,但新穎的玩具或者玩法也能讓2個人接受這個小小第三者。
只要認識了,以后就玩熟了,娃也不會永遠都是跟班/第三者角色。大部分孩子之間的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不需要父母刻意干預,但如果孩子不是主動熱情的“自來熟”類型,爸爸媽媽也可以示范、甚至教給孩子一些“搭訕”的技巧,與對方互動。
有一次CC在室內游樂園里對一個小姐姐莫名有好感,但是有點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說話。玩海洋球的時候,可以邀請她一起去玩海洋球捉迷藏。——邀請如果你喜歡這個小姐姐,你可以告訴她,你長的真好看,你的發卡真好看。——夸贊
這次CC用的是“接近”技巧外加賣萌,她看小姐姐在玩蕩秋千,她也去玩,并釋放了一個超級陽光的笑容,俘獲了小姐姐的心,成了很好的玩伴。這一屆孩子,很缺朋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缺乏足夠的社交互動。想想咱們小時候,一個大院的每天放學之后就一起玩,有足夠的時間深度互動。
但現在的孩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就罷了,好不容易交到的幾個朋友今兒這個有課,明天那個出門,下樓只能“碰上誰算誰”,友情得不到鞏固,孩子們覺得不熟,自然就平添了很多障礙。幼兒園和小區里,跟CC玩得熟的幾個孩子,我們大人也都慢慢熟了起來,后來組了一個微信群,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相約一起遛娃。在這種很多家庭參加的聚會中,能夠觀察出孩子跟其中的哪一個小朋友處得來。就可以來一場私下的一對一的互相串門或周末遛娃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神助攻。孩子會把“來過家里的小朋友”自然地當“特殊的朋友”去對待,孩子們之間的小友誼也會有所升華。有些媽媽可能會覺得,交朋友這種事父母干預的太多真的好嗎?如果是處于3-4歲這個社交敏感期,孩子真的很在意自己有沒有朋友,固定的玩伴就很重要。否則,他會感覺被孤立,越是有這種感覺,越是不敢往前邁一步,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推一把”。
CC3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搬過一次家,當時她便處于這個階段,不敢主動交新朋友,總覺得沒人跟她玩,但我跟C爸主動的“推”過她幾次,如愿的交到好朋友之后,便再沒說過這樣的話,也再沒自我懷疑過了。如今CC下樓,我已經不常跟下去了,只是不時在樓上觀察看看,如果有相熟的朋友自然不用操心,就算沒有相熟的,她也能迅速找到玩伴。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替孩子策馬奔騰于人生之路,但是扶他上馬、幫他坐穩這一步,是可以,也是應當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