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重建當今中國的道德和信仰,有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重建當代中國的倫理規范,二是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與信仰。
◆ 重建當今中國的道德和信仰,有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重建當代中國的倫理規范,二是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與信仰。
◆ 我們每個人激烈地批評、討厭所謂的開后門、拉關系,但當有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找關系。
◆ 君子社會要求很高,往往會衍生偽君子。但在君子和小人之間,有一塊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正派人。
◆ 在任何時代,總是有黑暗,也有光明,就看你選擇沉淪于黑暗,還是追隨著光明。
近幾年中國崛起,世界矚目。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整個西方世界似乎趨于沒落,但中國好像是“風景這邊獨好”。 但網絡上也流傳著一句話,說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形勢大好、秩序大亂、人心大壞”的時代,無良商人制造毒奶粉、毒饅頭、毒膠囊,跌倒的老人很多人不敢去攙扶……很多基本的常識和良知出了問題。市場發達了,欲望被放大了,但倫理規范和道德底線卻塌陷了。
實用主義下道德的多重標準
我所在的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曾經做過一個全國性的抽樣調查,考察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其中有個問題:“你是否同意:人們的價值觀各不相同沒什么好壞對錯之分” ?竟然有將近六成的受訪者同意這個看法,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赤裸裸地折射出當今中國價值觀的危機。
很多學者認為,首先從倫理層面看,今天的中國進入了一個“秩序大亂”的時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心靈秩序上的“亂”,表現在各種倫理的底線不斷被突破。其中的原因之一,乃是維系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我們該如何克服這個危機,重建當今中國的道德和信仰?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重建當代中國的倫理規范,二是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與信仰。“倫理規范”和“價值信仰”這兩個概念既有密切的相關性,又存在區別。簡單來說,倫理學將倫理道德分為規范倫理和德性倫理。前者涉及社會秩序的維系,是法律背后的倫理道德支撐,沒有規范倫理,“法”就是外在的、強制性的,人們若不認可就不會自覺遵守,反而會去盡量躲避懲罰,沖擊法律和倫理的底線。
與社會性的規范倫理相對應的,是個人的德性倫理。這涉及到當代中國人需要什么樣的價值信仰?什么樣的價值觀是好的價值觀?倫理規范與其背后的價值信仰是不可分離的。孔子講“仁”與“禮”,“仁”作為一套價值觀,需要通過社會倫理之“禮”得以實現。而一個“禮”的社會,又有賴于眾人內在的德性。孔子之后,分為孟荀兩家。孟子著重修身和心性的內在德性,而荀子強調外在的禮治。那么,倫理規范和價值觀念究竟哪一個更重要?制度重建的同時,要不要一套新的倫理規范和核心價值來支撐制度和法律?這些問題顯然是需要我們深入討論的。
價值的相對主義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便是關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善、什么是正當這一系列有關價值的核心標準的模糊和不確定。當現代社會祛除神魅之后,好與正當這兩組價值開始分離。好屬于德性倫理,正當屬于規范倫理。當代中國在私人領域已經相當開放,默許并寬容人們具有各自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問題在于“什么是正當”這一規范倫理,也隨著各種道德價值觀的解體而崩潰,變得模糊起來。雖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在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上有明確的規定,但由于這些法律和道德規范背后的倫理源頭被掏空了,缺乏一個具有超越的客觀性或歷史正當性的倫理體系的支撐,因此,這些法律和道德法則對于許多人來說,只是外在的、強制性的規范,而沒有內化為自覺的、天經地義的良知。另一方面,在制訂這些法律和道德規范的時候,缺乏公眾的普遍參與和公共討論,因而,這些規范雖然在內容上是善的,在產生程序上卻是外在的、強制性的,無法成為公民的自我立法。于是,便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方面各種法律和道德規范無所不在,甚至細微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另一方面,這些規范并不為公眾所真正信仰,只要缺乏有效的行政權力的監視,人們便會毫無顧忌地違法,而不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和良知義務。
在日常生活之中,普遍地違背公共道德和公共規范,并不意味著公眾普遍喪失道德感,而只是他們將價值相對化和實用化了。實際上最基本的價值和良知還是有的,我們常常用以衡量社會、批判別人,雖然很多人內心仍有這套價值標準,但它已不再成為我們堅定的絕對的信仰,而是可以視具體場景靈活變通運用。從社會整體而言,價值的實用主義體現在功利主義的公共道德觀,“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來衡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道德性,從社會個體來說,在不同的語境下實用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價值標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潛規則。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如何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如今已經成為一個頗為尷尬的任務。一方面,家長們灌輸那些千年不變的大道理,教他做正人君子,但遇到具體的事,大道理通通不管用,他們又不得不向孩子傳授高度變通的小道理。久而久之,在這種普遍的價值實用主義的氛圍之中,人們便習慣了按照道德的雙重標準、乃至多重標準生活,道德人格趨于分裂而又不自覺地按照某種實用理性統一起來。
我們每個人激烈地批評、討厭所謂的開后門、拉關系,但當有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找關系,因為我們不相信這個體制是公正的,我們只相信“拼爹”,“恨爹不是鋼”。當今中國價值觀的危機是以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構成,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制度的改善,需要有好的教育,也需要有社會的重建,下面我著重從制度和德性這兩個層面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