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日),國際頂級腫瘤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腫瘤學》(JAMA Oncology,影響因子33.012)在線刊載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國響教授領銜的一項重磅研究:通過ctDNA甲基化分析可實現I-III期腸癌患者根治術后風險分層、化療監測和早期復發監測。
所謂ctDNA,即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用句大家都看得懂的大白話來說就是:通過檢測患者血漿中的循環腫瘤細胞甲基化水平來預測腫瘤的復發。
結直腸癌是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病因。然而,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總體5年生存率約56%,仍低于歐美發達國家。除晚期患者占比高之外,可手術患者術后復發率較高也是導致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這一最新研究無疑為早中期結直腸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復發風險預測提供了新利器,為提升結直腸癌患者整體生存率打下基石。
這項創新性表遺傳學液體活檢技術研究得到國際結直腸癌分子診斷標志物和表遺傳學研究領域權威專家、美國希望之城醫學中心分子診斷和實驗治療學系主任Ajay Goel教授高度評價,他表示,“該項液體活檢檢測是一種簡單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更有利于在臨床實踐中進行檢測及分散管理”。
眾所周知,外科手術是提升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腸癌患者總體五年生存率可達71.26%,達國際發達國家水平。腸癌根治術后的輔助化療通常用于III期或高危II期患者,以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有充分證據表明,III期腸癌患者能從輔助化療中獲益,但II期患者輔助化療的優勢仍存爭議。因此,篩選出結直腸癌復發高風險患者、分層管理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ctDNA在結直腸癌發生進展、復發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對ctDNA進行基因突變分析層面上,表觀遺傳層面(如甲基化等)研究證據尚且不足。此前,國際胃腸疾病領域頂級學術期刊《胃腸病學》發表了蔡國響教授聯合國內多家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血液多基因甲基化檢測可實現結直腸癌早篩和復發預測》。該研究系國內團隊第一次系統展示多基因甲基化檢測方法從標志物篩選、優化到驗證的完整過程,發現的6種ctDNA甲基化生物標志物組合檢測結直腸癌(I-IV期)的靈敏度為86%,特異性為92%。該研究初步顯示了血漿ctDNA多基因甲基化預測結直腸癌術后復發的應用前景。
此后,為加速將ctDNA甲基化整合到I-III期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管理中,蔡國響團隊聯合仁濟醫院、上海鹍遠生物研究團隊開展了大樣本量前瞻性多中心的臨床試驗。
該項試驗歷時四年,共納入299名符合條件的I-III期腸癌患者。研究成功驗證了ctDNA甲基化狀態在腸癌患者術后管理中的巨大潛力,預測腫瘤復發的靈敏度顯著優于目前臨床常規檢測的CEA(癌胚抗原),比影像學檢查最多可提前20個月提示腫瘤復發,為ctDNA甲基化狀態在腸癌術后監測中的價值提供了重要依據。
而且,相比流程復雜、周期長、成本高的ctDNA基因突變檢測技術,研究者研發的ctDNA多基因熒光PCR方法提供了一種普適性更強、性價比更高的工具來幫助指導患者復發風險分層、輔助化療決策和復發動態監測。
該項觀察性研究為ctDNA甲基化指導腸癌患者術后輔助化療及隨訪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基于此項研究,蔡國響團隊提出了未來ctDNA甲基化的潛在指導性臨床應用,以期進一步提高腸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1、對術后1月ctDNA陽性的患者,無論腫瘤分期如何,均建議考慮輔助化療;
2、對于術后1月ctDNA陰性的患者,建議考慮降低ACT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甚至不做輔助化療;
3、如果在標準ACT后ctDNA持續陽性,則可考慮強化輔助化療,提高強度或延長療程;
4、如果患者在隨訪期間ctDNA呈陽性,可考慮及時進行更頻繁的影像學檢查以早期診斷復發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