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加強對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呢?
1.對孩子的欲望要適當地采取延遲滿足。如有的家長這樣做:當孩子想買一樣東西時,家長有時有意識地往后推一周才滿足他的要求,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還有一位優秀家長做得更細致,帶孩子上街的時候,孩子提出天熱想買冰淇淋吃。母親對于這個合理的要求,并不輕易滿足,而是建議走到下一個街口再買。因為對于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能克制自己想吃冰淇淋的欲望,走完這一段路,就是一種很好的自制力的鍛煉。孩子良好的自制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因此,家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在培養孩子自制力的過程中,要根據孩子的不同水平提出要求,務必循序漸進,同時,在等待的過程中,還要教會孩子一些等待的方法,如,通過游戲或其它有趣的活動來打發那等待過程中的難熬時光。另外,對孩子微小的進步及時地表揚和肯定。
2.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何時起床,何時就餐,何時到幼兒園,都應有要求,有規矩。在這種規范的約束下,孩子就會有意識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實現目標。然后,由這些日常小事進而擴大到社會道德,社會責任感的強化。如平時有意識地讓孩子裝配和修理一些日常用具,學做一些不太簡單的菜,動腦筋玩一些比較復雜的智力游戲等等,這都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再如,有一位母親這樣來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她每天接著孩子都要經過一小片葡萄園,面對舉手可摘的葡萄,孩子想摘下一串,但母親不為所動,并曉之利害。有一天,母親故意隱蔽暗處,想考驗一下孩子一個人時候的反應,可孩子經過此地,仍如從前一樣不為所誘。堅持這種抗誘惑的訓練,孩子的道德水準,自控能力就會有明顯增強。
3.對孩子不要溺愛。溺愛,只能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意志薄弱,不善于克制自己。在這方面,成人的態度要統一,對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該堅持的就要堅持,不管孩子如何哭鬧,都不要遷就其不合理的要求。同時,我們應幫助孩子進行行為識別,讓其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行為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有害;有些行為對自己可能有害,但對別人卻有好處;在一定的場合有些話可以說,但換了地方有些話就不能說。通過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進行簡單的判斷和分析,促其對美丑善惡的認識。然后,再不斷地進行“知其所以然”的啟迪,讓孩子知道,為何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的道理。這種教育久了,孩子心中的道德“天平”也就逐漸地形成了,他們就不會任由自己的性子去行事,在行動之前有所考慮,有所節制。
4.家長要做孩子的表率。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家長必須先善于控制自己,要為孩子做出表率。比如,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放任自己,隨便發脾氣,不要只顧玩,不顧工作,不顧家,否則,由于我們的言傳和身教之間的矛盾,就很難培養出孩子的自控力。
總之,孩子自控力,是在我們的言傳身教中,在孩子參與的相關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在注意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的同時,還要注意創造機會,讓孩子自制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善于自制,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