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不走彎路的人生,就像沒有不跌倒就長大的孩子。這篇文章分享給妞兒們,把選擇的權利留給孩子,走點彎路又何妨?
一個閨密,非常上進,不是在參加培訓,就是在參加培訓的路上。知識夠多吧?能力夠強吧?但每次跟她說話,三句不到,就繞到了跟她女兒的矛盾上:孩子不知道好好學習,愛追星,不求上進等等諸如此類的抱怨,嫌孩子不聽她安排,仿佛孩子是她永遠的痛。
孩子經常反駁她:我為什么要聽你的話?
她經常說的是:我是為你好啊!我希望你將來有上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找個好老公,不要像我這么辛苦。
她的女兒我見過,也經常看到她記錄的孩子的言行,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一天當她又一次抱怨孩子不聽話時,我很不客氣問她:為什么要聽你的話?你按照你的方式,取得了你上面所謂的成功了嗎?如果沒有,憑什么認為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就一定會成功?就算你是成功的,憑什么認為孩子這樣做也會取得成功?
同為母親,我能理解閨蜜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情,這種母親比比皆是,把諸如“為你好”“怕你走彎路”一類的話常常掛在嘴邊。可有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你教的了孩子經驗,卻教不了她教訓。在教育孩子上,我主張,適度讓孩子走一下所謂的“彎路”,家長做那個陪他長大的人就好。
讓孩子走彎路,是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而不是讓他按照我們設計的軌跡,復制我們的人生。
有段時間,經常看一欄求職節目,那些求職的孩子,被問到為什么要學的A專業,卻偏偏求職不相關的B行業時,提到頻率最高的是:當時選專業是我爸媽選的,我自己不喜歡。
聽到這些,深感遺憾,因為爸媽的武斷,讓孩子白白耗費了四年的青春時光。也為這些孩子敢于放棄原來的選擇和重新做選擇而欣慰。是不是重新做選擇,就肯定能實現所謂的成功?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那一刻的內心肯定是喜悅的。
一定要摒棄以往那些世俗的關于成功的評價,比如:是學習尖子,上重點大學,有體面工作,高收入等等看上去很長面子的外在的標簽。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自己內心的意愿。孩子本身如果喜歡追逐這些,他自然會去努力,但如果他更喜歡過一種淡然的與世無爭的小日子,你非得逼他去努力拼搏,往往事與愿違。你徒手攔不下一匹奔騰的馬兒,你皮鞭子也抽不跑一匹就想趴窩的馬。
同時,作為父母,在孩子碰了壁撞了墻后,給孩子多些關愛好過冷嘲熱諷。確實見過這樣的例子,孩子沒按照我們當初的建議做,吃了苦頭,然后,我們開始了教育與嘮叨:看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吧?我說什么來著?讓我說對了吧?以后還敢不敢自己做主張了?
現在讓我們理性分析一下這種情況,長期下來,會培養一個什么孩子?每當孩子要做事的時候,先去問:媽媽,這個事情咋辦?每當孩子有新的想法的時候,一想起過往的經歷:媽媽沒告訴我這樣做,萬一做錯了,又要挨罵,最少也是一通嘮叨,我還是別惹事了吧。反正按照媽媽要求的做,錯了是她要求的,又不是我要這樣做。
這么一分析,是不是問題出來了?想想我們周圍的同事,是不是經常有這種性格的人:發生事情,不敢拍著胸脯說我負責是我錯,而是推三推四,因為張三說這樣做因為哪些哪些外在因素導致自己沒做到。這種人我們一般說是沒有責任心,不敢委以重任。我戲稱這種人還不如恐怖分子負責任,恐怖分子發動了一次恐怖襲擊,還會聲稱對此事負責。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任何組織都深惡痛絕的,為了不培養唯唯諾諾亦步亦趨的孩子,請放開你管控的手,讓孩子自己走,哪怕是彎路,起碼他有了選擇的能力。
支持孩子走彎路,并不是兩手一攤:好吧,你看著吧,你的人生你做主,我不管了。孩子放養,有度,如同放風箏一樣,風箏飛出去,要一松一緊隨風勢調整,如何調整手頭的力度,則需要細細研究了。
不同的階段,孩子有不同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我們承擔不同的角色,調整關注的側重點。大概分這么幾個階段:
孩子沒有什么自理能力,需要的是安全感,那我們就要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教給他生存技能的同時,鼓勵他去探索未知世界,我們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但不能拉著他,限制他的自由。
孩子開始進幼兒園,開始從家庭這個小的團隊,進入到一個大的團隊中,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一起玩耍,慢慢有了社會的觀念,團隊的認知,我們除了對他生活上的照顧外,需要鼓勵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引導他尊重團隊成員的感受,遵循組織的規則。
孩子的集體觀念越來越強,這個階段渴望成功,希望被關注,我們要做的是協助孩子覺察力量與智慧,生活方面,放手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家小鮮肉就是在這個階段學會了做飯,學會了洗衣,洗碗,刷馬桶等等家務活。同時鼓勵他參與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比如運動會,演講,集體舞等。
孩子開始有覺知,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問出諸如: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使原來是一個乖寶寶,也會開始嘗試反叛,試錯,不停試圖越界試探自己有多能耐,起初的階段因為我們無法一下子面對孩童時代的“小天使”變成“小野獸”的現狀,互相之間也會有沖突與摩擦,我們經常會稱之為叛逆期,有人稱之為“火星撞地球”。調整好心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接受孩子成長的現實,多溝通和覺察,搞清楚: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目的,他到底在表達什么,他想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
我家孩子現在正處于青春期,起初曾問他:為什么你以前那么聽媽媽的話,現在媽媽說什么你都不聽呢?他說:以前認為你什么都會全部都對,現在看看,你也不是什么都會什么都對。其實當時聽到這個我心里哇涼哇涼,有種深深的被遺棄感,但后來,通過學習,請教朋友,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能接受這種現狀后,開始另外一種相處模式,遇到事情,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做一些善意提醒,如果可以,會給出不同意見,但不會堅持讓他按照我的路子實施,成功了,為他鼓掌歡呼,失敗了,給他最真心的安慰和鼓勵,做最好的傾聽者和八卦觀眾。現在,他是一個有自己主張,有責任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努力去實現的人,對此,我很欣慰。
孩子不會做選擇,不是孩子自己不長進,是你斬斷了人家的翅膀,卻嫌人家不會飛。我們媽媽屆有個共識: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是家長哪里做錯了,所以,呼吁家長多內省一下自己,把管控孩子的精力,挪移到提升自己做家長的能力提升上,支持孩子走一下彎路,把時間“浪費”在感興趣的事情上,讓孩子學會選擇,積累選擇的經驗,培養選擇的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