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崔允漷 楊璐
為什么許多人一提到校本課程就會想到校本教材?為什么將“教師開發課程”理解為“教師編寫教材”?其根源就在于把課程理解為教材。
校本課程的產品指的是《課程綱要》而不是教材
教材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教材展開,以致于產生了沒有教材就沒有課程的錯覺。其實,在我國,“中小學教材是指中小學用于課堂教學的教科書(含電子音像教材、圖冊),及必要的教學輔助資料”;“中小學教材是指列入教育部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頒布的《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的學生用書”。教材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它的編寫、出版、發行、選用都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定,遵守相關的法規。因此,盡管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對校本課程的產品作出編、審、用的專門規定,但考慮到學生用書的特殊性,建議不要將校本課程的產品稱為校本教材。同時,考慮到校本課程的價值與定位,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部門以及學校不要關注校本課程的教材開發,而應關注學校層面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以及由教師開發的《課程綱要》。
什么是《課程綱要》?它有何意義?
《課程綱要》是指以綱要的形式呈現出某門課程的各種課程元素的文本。廣義來說,大到國家課程方案,小到教師編寫的教案或活動計劃,都是《課程綱要》。狹義來講,《課程綱要》是指包含各種課程元素的某門課程的大綱或計劃書。這里主要取其狹義,是指教師依據《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和相關課程的性質而編寫的、包含各種課程元素的一門校本課程的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個基本問題,即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課程綱要》對于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一份課程計劃,體現了課程的計劃性,體現了校本課程整體規劃與具體各門課程的一致性,避免校本課程開發的隨意性;其次它是一份完整的課程文本,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審視一門課程,像專家一樣思考,從一門課程的目標確定、內容選擇與組織到實施與評價等,完整地建設一門課程,從而避免了教教材的習慣做法;再其次它是一種認知地圖,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前就明確該門課程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及教學安排,便于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最后它是一種交流工具,有助于課程開發小組間、教師與學生間在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是課程審議與管理的重要對象與工具,是學校課程委員會及外部督導與評估部門評估該門校本課程質量的重要依據。
那么,為什么說教師經常寫的教學進度表不是《課程綱要》呢?因為,與《課程綱要》相比,教學進度表只有進度,沒有教學;只有課文,沒有課程;只有教師,沒有學生。因此,編寫《課程綱要》不論對校本課程,還是對國家課程,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特別是開發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綱要》。
教師如何撰寫《課程綱要》?
關于《課程綱要》文本的撰寫,我們無意提供一個統一的格式,但是,為了便于交流,提供必須回答的幾個問題還是必要的。
一門課程必須回答下列四個問題:依據什么確定目標以及目標是什么?需要什么樣的內容?如何呈現或實施上述內容?怎么知道上述目標是否得以實現?上述四個問題是所有課程開發都不能回避的。當然,如有必要,還可以回答“情景的課程需求是什么”、“需要什么樣的課程政策以保障該門課程的實施”等問題。因此,《課程綱要》的撰寫就是圍繞回答上述問題而展開的。如“生命的記憶——植物標本制作”(節選)(見下表)就是《課程綱要》的一種形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