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
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是的,但是今天還是個大日子——“國際不打小孩日”,也叫“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這個聽起來有趣又陌生的節(jié)日源自美國,目的是為了宣傳兒童人權觀念,提醒家長們不要體罰孩子。
不過長輩們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編當年可是接受過“棍棒”教育。以下這幾種爸媽的“武器”,是不是感覺很“親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此前一項報告表明,全世界約有60%的兒童會受到某種程度上的體罰。
深圳市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去年曾對深圳市10所學校1300名學生展開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身邊家庭暴力比例達23.9%。有統計數據顯示,84.79%的兒童家庭暴力案件為父母施暴,其中親生父母施暴占到74.75%。
中國的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揍一頓”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
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呢?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研究發(fā)現,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生活在體罰環(huán)境中,兒童的情商會受到負面影響。打罵教育固然有“管理速效”,卻抹殺了孩子的遠景發(fā)展能力、快樂發(fā)展能力。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格肖夫曾對“打孩子”做了一項時間跨度長達50年的研究,對近16萬名兒童進行了75項調研。結果表明,打孩子屁股與給孩子造成危害之間存在99%的相關性。這意味著體罰會對孩子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其中包括對抗父母、認知困難、出現反社會行為及心理問題等。
體罰教育為何在中國根深蒂固?
除了舊有教育觀念作祟,某種“經濟理性”也是“暴力因子”不斷延續(xù)的重要原因。耐心細致的教育,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定的能力。很多家長一沒空,二不會,工作一忙、壓力一大,打罵顯得成本最低:省事、省時、省力,不用經過思考,“該出手時就出手”。
很多家長會說,打是為了孩子好,是讓他不再犯錯。但是,有時犯錯誤的原因是多元的,需要耐心細致的分析。如果不明就里,“想當然”就動手,反而容易使孩子再次犯錯。想要讓懲戒起到作用,歸根到底還是要注重溝通與說服。
《反家庭暴力法》已實施 打罵孩子不再是私事
《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這部法律明確規(guī)定,一旦發(fā)現有孩子遭受了家庭暴力,學校、幼兒園及醫(yī)療機構有責任、有義務向公安機關報案。
盡管絕大多數父母平時打罵孩子沒有達到這么嚴重的程度,但立法的宗旨就是重在預防和制止。父母要認識到家庭暴力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嚴重后果,減少和避免暴力言行,恪守法律的底線。
對待孩子,請懂得引導與尊重,眼下這個“不可理喻”的小孩,可能就是當初的你……
本期監(jiān)制/唐怡 主編/侯振海
編輯/王元
央視新聞